朱玉洁 李佳林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与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存在天然的密切关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文章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阐明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提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利用辅助教学工具等方法,以期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朱玉洁、李佳林,甘肃省古浪县双庙完全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甘肃 武威 7331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6-0037-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道德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但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积极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部分教师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如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和人文教育;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这些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培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1. 考查学情,精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精选素材,然后将符合學生认知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 研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筛选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与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率。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课为例,教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童谣、传统民谣、汉字文化与中国美食等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的内容中识字写字。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如组织学生开展介绍菜谱、学写毛笔字、收集春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
3. 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意“润物细无声”,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渗透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弱,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选择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如可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或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 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传统教育意识。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有效发挥自身的课堂教学指导作用,以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创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能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姓氏歌》时,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学初始,教师进行自我介绍:“我姓朱,我爸爸姓朱,我爷爷姓朱,我太爷爷姓朱……”引导学生发现中国姓氏的特点,理解姓氏代表了家族血缘的传承。授课将要结束时,教师可展示《百家姓》,请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姓氏,激发他们对自己姓氏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注重古诗词教学,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想,还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识记,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精神。此外,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之前,教师要研读古诗词,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以《赠汪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诗歌体裁方面入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古诗蕴含的表现形式;再通过朗诵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4.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陶冶学生心灵。为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具体化的知识,而是需要学生自己深入感悟的一种抽象化精神。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以《悯农》一诗的教学为例,讲授式教学法无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辛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的形式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使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要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开展实践性语文教学活动,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楠.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J].学周刊,2019,(18).
[2] 林玉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9,(15).
[3] 赵艳.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华夏教师,2019,(8).
责任编辑 钱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