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万芳
[摘 要] 目前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差等困境。产教融合是解决这些困境的有效方法,产教双方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学院、工作室、双创人才孵化基地等来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实现产教的有效深度融合。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50-02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日益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各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蓬勃发展,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状况
2018年在全球第二屆跨境电商峰会上,亚太电商研究院的院长陈海泉表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约450万,但是跨境电商人才缺乏,作为潜在培育对象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经济管理以及外语类专业的大学生才约100万人。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商务类岗位人才需求较多,特别是市场营销推广以及客服类的人才需求量非常的大。鉴于跨境电子商务属于既有电子商务特点也有国际贸易特征的交叉型学科,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求跨境电商人才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电子商务技术,需要有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能力和网络推广营销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外语语言交流能力,能熟悉和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宗教信仰等。不论是新型的跨境电商经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还是传统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都急需兼具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和外语的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脱节
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跨境电商人才主要是来自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而跨境电商行业企业需要的是既具备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能力,又能知晓目标国家消费者的文化习俗和消费理念,还能熟练运用外语与目标国家用户进行无障碍沟通,同时还需要掌握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职业院校输送出来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解决问题能力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回炉再造的很多。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目前,各级职业院校在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主要是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插入国际贸易课程或者在商务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中插入电子商务课程这种模式来进行课程设置,以此来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报关员、单证员等业务为主的,这与跨境电商特别是零售跨境电商对人才的需求是明显脱节的。尽管有个别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将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方向调整为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但是反映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技能、跨境网络营销与跨境电商物流管理等具体课程在开设过程中也有很大的难度。
(三)课程较新,师资力量薄弱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一两年来各级职业院校纷纷在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此课程,但是任课教师基本都是从原任教专业通过顶岗实践、培训进修等方式转型而来,大部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且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短时间内很难真正成为既懂电商技术又懂外贸知识还会一门以上外语的有跨境电商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深入跨境电商全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只能“纸上谈兵”。有个别教师在教学时还处于边学边教的状态,这也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新出路——产教融合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全面,它的人才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职业院校趋近教育本质的过程。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及人才与社会服务的不断融合。在产教融合模式的支持下,可以有效地将跨境电商企业与职业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有效融合起来,共同培育符合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的跨境电商逐步与国际接轨,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的变革中。跨境电商企业要适应全球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更高,要求人才应该具备相应的数据转化和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化能力。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都将存在。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培养与市场接轨的跨境电商人才是填补当前人才缺口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三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跨境电商行业学院
行业学院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途径,是跨境电商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跨境电商行业学院由跨境电商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签订协议合作办学,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与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行业协会会员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跨境电商行业学院开展工作,将各会员单位分散的人才需求订单汇总成一定规模的行业订单,由行业学院与企业签订行业人才委托培养协议,分岗位、分层次地进行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设立由学院、行业协会和企业等方面的代表组成的行业学院理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行业学院进行管理。理事会负责对产教融合制度进行完善,并负责组织教学、实习实训、师生管理、评价监督等职能,还要积极主动引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促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行业学院还要建立以政校行企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企业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就业率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分析,制定用人单位评价表,分析毕业生的岗位分布情况,同时要定期追踪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时核查与回访就业情况,并对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汇总,促使行业学院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行业学院将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会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平台和新途径。
(二)跨境电商工作室
跨境电商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合作组建工作室,以学校跨境电商专任教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优选学生,组成团队,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WISH、速卖通和亚马逊等平台,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帮企业搭建店铺,进行推广和运营,把企业产品推向海外的一种模式。该模式项目来源可以双师承接(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跨境实战运营经验,一般手上都会有不少项目),也可以由校企合作的方式承接,还可以由具有优势货源的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导师拥有丰富的跨境实战经验,可以为工作室提供技术保障;学校专职教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根据企业项目组建团队,负责企业项目的洽谈和团队管理以及项目的日常运营等;学生在组建团队后,按照工作岗位进行分工,各司其職,确保团队的正常运营。工作室的场地由学校提供,运营经费在项目前期的店铺搭建费用由企业支付,运营后期产教双方按店铺销售额的约定比例分成。这种模式对企业来说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学校来说培养了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如果产生了收益,校企师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提成回报,一举三得。跨境电商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基于企业的真实项目,采取代运营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境电子商务实战能力,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跨境电商工作室的模式采用产教双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工作室项目,实现师资上的产教融合,通过承接在校内承接企业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搭建和运营,实现了技术技能的产教融合,是一种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还能间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是能够有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好模式。
(三)双创人才孵化基地
双创人才孵化基地遵循“产教融合,校企融通”的原则,构建出跨境电商专业群,以组建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双导师团队为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通过就业、创业两条线的专班孵化,创设“就业、培训、创业”为一体的理实兼顾、网实一体的双创人才孵化基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双创人才孵化基地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研,与企业共同配置符合企业需求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安装企业适用的实训实战软件,以企业专班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战化项目运作中,实现“实战即工作,上课即上班”的效果。鉴于跨境电商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要求高的特点,双创人才孵化基地还需要构建以跨境电商、视觉营销、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专业群,让每一个专业群都能对接一两家企业组建创业班或企业专班,从而形成创业和就业的双线培养模式。专业群的课程设置以“平台+方向+项目”的模式,一年级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二年级以专业核心课为主,三年级接受企业实战化项目运作任务,完成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孵化基地在引进企业实战项目的同时,还需要引进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并运用到专班教学中,为专班创设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提前得到适应和锻炼,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有效缩短企业和学生的距离。双创人才孵化基地通过创设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货源以及创业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学习平台,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结语
我国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使得产教融合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成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职业院校的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必须通过特色鲜明的专业人培模式的构建才能实现。通过深入研究跨境电商产教融合方式和制度路径,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生态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推动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实现跨境电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资源整合和良性互动,切实满足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和社会的多样发展需求,提升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兴华.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职业,2019(9):57-58.
[2]邓志新.行业学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途径:以跨境电商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2018,17(11):34-38,47.
[3]郑苏娟.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商工作室运行和管理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9):83-84.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