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的美剧呈现与文化认同

2019-01-06 02:35邓宝盈
戏剧之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美剧国人文化

邓宝盈

【摘 要】美剧是输出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但美剧在呈现中国形象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动机和偏差,对文化认同造成了影响。本文主要从美剧的角度,分析美剧的呈现动机、特征、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及对此作出的策略。

【关键词】美剧;中国;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90-02

美剧的中国形象呈现,指的是美剧中通过视听技术手段,对中国元素及形象的运用和表现。文化认同指的是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可、接受和自觉实践,并按照该文化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以确认自我身份、融入同类群体和追寻价值意义。[1]分析这种呈现,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美国媒介中的中国形象。本文主要从美剧的呈现动机、特征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美剧在呈现中国形象时,既对文化认同造成冲击,同时又增强了文化认同的结论,并针对当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美剧的中国形象呈现动机

(一)美剧的政治驱动

首先,在中美之间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中,美国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定义和阐释中国的形象地位,佐证政府和媒体等各方面营造的中国形象,强化和驯化国民形成政府所需认知,从而在中美问题上争得国民支持。而美剧作为一种大众化文化产品,是构建“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受众对中国的认知。其次,近年美国国内环境较为复杂,需要用对中国的关注转移民众注意力,促进民众形成社会认同边界,同时对于社会内部的“他们”(上位者)的怨恨情感有“正当”的指向性。[2]最后,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美国需要将所构建的中国形象进行输出,从而抢占对中国形象解释的舆论场和话语权,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强化美国所需认识。

(二)美剧的市场策略

一方面,美国电视剧制播的市场化让受众成为一部美剧存亡的决定者。从收视率和点播量统计结果看,中国元素的增加会提高美剧的本土收视率和广告收益。[3]由此可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上升,美国观众对中国产生了认知的好奇,想从美剧中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而美剧的中国形象呈现是迎合了这一需求。另一方面,美剧由于制播策略、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等优势在中国吸引了大批受众,甚至兴起了美剧潮,这让美剧的制作和发行方看到美剧在中国市场的潜力,在内容制作中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中国受众。

二、美剧的中国形象呈现特征

(一)被扁平化的中国形象

从“他者”理论角度出發,美剧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作为占主导地位的“自我”,中国人(华人)以及其他中国元素则被迫成为“他者”。[4]居于他者地位的中国元素往往服务于美国元素的呈现,如此一来中国形象的呈现就被压缩和简化,变得扁平化和面具化。即使是以华人为主角的《初来乍到》也是以美国视角呈现的,如剧中作为母亲的杰西卡喜欢讨价还价、贪小便宜、逼迫孩子学习等特征,都是典型的美国民众对中国妇女的认知。剧中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呈现也是刻板的,如杰西卡在切蛋糕时,邻居调侃她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切蛋糕都是均等切的,认为共产主义意味着平均主义。

(二)趋立体化的中国形象

美剧中中国形象呈现的总体特征是扁平化,但也出现了立体化的动态特征。如在《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和朋友就常吃中餐,他甚至把周六设为中餐日,由此可见中国强大的美食文化输出。又如《纸牌屋》中对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元素的展现,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和综合实力。这些都使中国形象更加立体具象,避免了单一扁平。这种转变主要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流通愈加便利和透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话语垄断。

三、美剧的中国形象呈现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一)他者的凝视促进文化认同

人会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凝视,他者对我们的凝视、评价和判断迫使自我追问“我是谁”,从而使主体产生自我意识。[5]美剧的中国形象呈现虽有扁平化和片面化特征,但美国视角也为自我观照提供了参考,通过美国传递的中国文化意象和人们对本土文化实际认知的对比,让人们去思考“我们和他们所描述的我们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思辨,形成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文化冲突最终强化了文化认同:“我们”与“他们”的界限更明确了, “我”与“我们”的范围更重合了。[6]

(二)呈现的偏差引致认同迷茫

国家刻板印象映射了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国与美国在政治经济上存在一定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则导致美剧中的中国形象往往是负面的。这种负面形象会冲击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造成认同焦虑。美剧中中国人偏下风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也导致国人对中国在其他国家身份地位的认同迷茫甚至自我的丧失。美剧作为美国对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以及国人认识中国在美国形象的主要途径,这些认同焦虑、迷茫甚至丧失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四、美剧的中国形象传播应对对策

(一)提升本国电视剧质量,增强竞争力

如何反制美剧对中国形象塑造的不利局面,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创造中国叙事的崭新体系,夺回全球传播链中阐释中国的话语权。[7]为规避美剧带来的冲击,需提升国剧制作水平,增强国剧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培养属于自己的叙事力量,用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方面,讲自己的故事是通过对自我故事的重现选择来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 完成对未来的我新的理解和期许[8]。另一方面,讲自己的故事有利于向国际社会传播真正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文化的阐释,打破美国的霸权叙事,扭转话语缺席的劣势,重建新的影像传播与叙事体系。

(二)拓宽信息渠道,确立文化身份

除了打破美国对影像的霸权,还应打破美剧对国人心中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认知的垄断。电视剧是承载意识形态的工具,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作用类似于镜子:看似真实,但其实与现实存在很大距离。[9]影像不同于镜像,美剧中对中国的塑造是阐释性的,甚至是虚构性的,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客观认知的参照价值有待商榷。国人要真正了解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需要拓宽信息渠道,扩大外部视角,以更客观的认知为基础确立文化身份。

(三)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美剧对文化认同的动摇是外部因素,文化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国人缺乏对本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对于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0]因此要深耕本国优秀文化,发挥文化魅力,吸引人们从根本上认同本国文化。认同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似性,对国人而言,与本国文化的相似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人们的意识和自觉,从而增强文化认同。

美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对中国形象的呈现是阐释而非镜像式的再现,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构建的,与事实有一定偏差,对国人的文化认同造成了冲击。一方面文化冲突带来了国人文化认同的迷茫和焦虑,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边界,增强了“我们”的概念。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 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 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11],因此,要增强我国自身的叙事力量,获取正当的话语权来对失真进行纠偏,塑造中国真正的形象,强化国民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2] 殷文,張杰.中国式怨恨、差序格局与认同边界——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22-28.

[3] 马艳.美剧中的中国形象嬗变[J].当代电视,2016,(10):39-40.

[4] 武凯瑄.“他者”视域下美剧对中国元素呈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5]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1):118-127/159-160.

[6]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107.

[7]谢建华,邓丽娟.美剧的中国叙事与中国形象的“美国式”境遇[J].中国电视,2018,(10):90-95.

[8]殷文,张杰.讲自己的故事就是“自我民族志”?——自我、叙事与读者关系的民族志新进路[J].新闻记者,2017,(12):79-86.

[9]赵聪.美剧缘何热播?——以《纸牌屋》为例[J].艺术评论,2016,(1):78-82.

[10]吴玉军,刘娟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文化认同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5):47-54.

[11]石姝敏.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以电影宣传片《啥是佩奇》为例[J].戏剧之家,2019,(16):104-105.

猜你喜欢
美剧国人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浅析美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
美剧台词秀——House of Cards 纸牌屋
Is Watching Amerircan Se ries HeIpful to EngIish Study?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