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
北京地区曾流传过许多时调小曲儿,什么是时调小曲儿呢?这个概念说起来既广泛又复杂,简单说来就是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调、戏曲及一些曲艺形式。《探清水河》这首小曲儿就属于民间流行的俗曲范围之内,除此以外,还有《探情郎》《梅月五更》《绣花绷》《梳妆台》《打新春》等小曲。类似于这种民间流传的小曲小调还有很多,仅罗常培先生所著的《北京俗曲百种摘韵》一书中就摘录了一百种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俗曲名称。这些时调小曲儿虽然流行于北京地区,但它们并非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特产”,大多曲调都是由外省市传入的,像从山东传入的济南调、利津调、金钱莲花落等;由河南、湖北传入的剪靛花、湖广调等,还有马头调、十杯酒、银纽丝、道情、秧歌等调式也都是由外地传入北京地区的。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有一首插曲《秦准景》,这首小曲儿不可不说是这部电影中的点睛之笔,当委婉动听的评弹响起时,十二位操着吴侬软语手抱琵琶的少女,透过氲氤的水汽款款走来时,这首小曲儿将江南女子特有的如水温柔、如花娴静之美衬托得淋漓尽致。因此这首《秦淮景》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以及广泛的流传。这首《秦淮景》其实使用的是早已流行于江南的小曲《无锡景》的“无锡景调”,在《秦淮景》之前香港电影《三笑》中也曾使用过“无锡景调”作为电影中的插曲,可见其影响力之广。“无锡景调”流行于清末民初,在华北、江南、苏皖一带流传较盛。南方又称“无锡景调”为“侉侉调”,不少研究者认为,此曲调是通过大运河由北方传入南方的,在扬州地区流行这样一句俗语:“南蛮北侉”,扬州人对南方吴语区以南的人称之为“蛮子”,对徐海地区以北的人称之为“侉子”。在南方同曲异词的小调还有《苏州景》《杭州景》《蒋老五侉侉调》《五更歌》等,在北方“无锡景调”有的衍变出新的小曲儿《探清水河》《照花台》《盼五更》等,尤其这首《探清水河》,它在传入北京后又根据北京人爱说儿话音特点,将歌词的韵脚改为以“an”为主,如“尖”“天”“一”“莲”等,衬词以“哪”“啊”等开口音为主,虽然曲调仍采用了江南小调“无锡景调”,但已带有了浓重的北方味道,这也就是为什么《探清水河》与《秦淮景》曲调极为相似的原因,它们有着极近的“亲缘关系”。
《探清水河》这首小曲儿是根据清末民初发生在北京地区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当时社会流行将新闻时事改为小曲儿之风,如震惊上海滩的“阎瑞生案”就被改编成多种曲调的小曲儿,有《莲英十二个月唱春》《王莲英五更调》《阎瑞生十叹》《莲英托梦》等。除此以外,还有《蒋老五殉情五更》《继母打孩子》《枪毙王友全》《小白菜》等等,也都是根据事实改编而成的,通过人们的传唱来警示世人。
《探清水河》讲的是一个非常伤感的爱情故事,人们称它为北京版的《蓝花花》,这个故事发生在北京蓝靛厂的火器营里。火器营北望颐和园,南通北京城,西接静宜园,东邻长河,这条由玉泉山流出的河水清澈见底,因此又称清水河。满清时期皇亲贵族去颐和园消暑纳凉都要由此经过,火器营不仅位置特殊而且它还是清王朝建立的第一支制造并操练火器的专业化部队,同时也是旗人主要的聚集地之一。在火器营居住的旗民的生活质量很好,不但月有饷季有粮,而且还有官房住。他们手头很宽裕,花销也很阔绰,这也是火器营在北京极负盛名的原因之一。到了清帝逊位后,北洋政府取消了旗人定期发放的钱粮制度,大多数旗人都另谋生路,但有人却贪图享乐干起了不正经的营生,火器营里的松老三就是这样的人。旗人没有供奉后,松老三两口子开了个大烟馆用以度日,他们育有一女,女儿叫松大莲。大莲年方二八,俊俏秀丽。她与营里的小六哥悄悄谈起了恋爱。一次大莲父母出门没在家,大莲与小六哥私定了终身。大莲不久就身怀有孕,大莲父母发现女儿未婚先孕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把大莲痛打一顿。在过去那个封建的年代里,大姑娘还没结婚就怀孕了,简直是伤风败俗家门不幸。大莲的父母对大莲起了杀心。一天清晨,大莲的父母将大莲骗至罗锅桥(据传此桥就是颐和园内的罗锅桥)上,趁着大莲不注意一把就把她推入了清水河,狠心的父母眼睁睁地看着大莲在水中忽上忽下不停地挣扎,没一会儿大莲就沉入了清水河中,河水很快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但一条年轻的生命却永远地消失了……小六哥闻听大莲跳河自尽后,不顾他人的指点,为大莲买了棺材收了尸,还买了许多纸人纸马等“烧活”亲自到清水河边祭奠,清水河潺潺的流水声也掩盖不住小六哥泣血的呼唤声,由此经过的路人也都掩面而过,不忍听闻。
这个故事的结尾有很多版本,有的说小六哥最后也跳入清水河为大莲殉了情;还有的说小六哥回营后悲愤交加抡起斧子将火器营的参领砍死,投案自首后被发配充军;也有的说小六哥祭奠大莲后就一病不起。这些版本哪个是真的呢?
通过查找文献,笔者查到有几位满族作家也都曾提到了这件事,如金启孮、赵书等人。金启孮先生祖上为乾隆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他本人则是研究女真文字及满洲史的教授。而赵书先生也是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的专家,其祖上一直居住于外火器营,其童年也曾居住于此。他们二人所描绘的故事与大家所知道的故事基本相同,但又稍有不同。据赵书先生讲述:小六哥是营里养育兵,也就是没有补上正式的八旗兵,发的饷只有正式旗兵的一半。家里孩子又多,所以家境不太好,雖然小六哥与大莲真心相爱,但松老三还是极力反对,正因如此才造成了小六哥与大莲的爱情悲剧。大莲去世后,小六哥变卖自己的一份家产,在清水河边为大莲举办了隆重的祭奠仪式,男主人公小六哥在一场大病后,没有跳河自杀也没有杀人,而是孑然一身孤单地活了下来。金启孮先生在相关记述中也记载着小六哥在光绪三十年(1804年)以后依然健在。在有关《探清水河》的故事里,凡是小六哥都记载着他的大名为佟小六,但赵书先生却记载他叫奚小六,并说奚家后代与他家是邻居。由此可见,赵书先生所讲的故事应该更接近事实真相。
火器营里发生的这个爱情故事很快就传出营房,民间艺人将故事谱上曲子,改成小曲儿到处吟唱。由于小曲的故事性强曲调好听,很快就流行于北方各地,像天津、河北、辽宁等地都流行过这首小曲。同时这首《探清水河》的小曲儿还吸收了其他地方的文艺样式和曲调的营养而成为新的艺术形式,如东北二人传、天津时调、莲花落(评剧的前身),等等。
时调小曲是一种说唱艺术,在口口相传的同时,也流下了相关的文字记录。清末民初在北京打磨厂、琉璃厂一带有许多刻印通俗唱本的书坊,如宝文堂、学古堂、泰山堂、聚魁堂,等等。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就以卖流行唱本为业。北京地区的唱本数量极多。据民国时期出版社的《中国俗曲总目稿》统计,当时北京地区就有4000多种唱本。
什么是唱本呢?唱本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带唱词的剧本,其内容大约涉及了时调小曲、京剧、岔曲、梆子腔、马头调、鼓词,等等。一些小曲儿的唱本多为木版印刷,装帧也很简陋,几张纸粘在一起就算一册,因此价格相当便宜,像《探清水河》《妓女托梦》《打新春》《王二姐做梦》,等等。流行小曲儿都出过唱本。戏曲唱本或大鼓唱本虽也如小曲儿唱本的样式,但有些装帧会稍微講究些,像大鼓本《大破孟州》《施公案》等等,都在唱词剧本之前画有绣像图,京剧唱本往往在前面会加有名伶的照片,像刘洪升的《斩黄袍》、梅兰芳的《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等。
画中的女豪杰形象
珍贵的唱本
过去唱小曲多是娼妓、优伶、歌童、盲女,他们身份卑微,卖唱的地点也多是勾栏瓦舍、青楼戏园,为了吸引听众,他们所唱的内容“粉”的很多,尤其是描写爱情类的小曲儿及描写烟花女子内容的小曲儿。像这首《探清水河》有的版本就很“粉”,故事内容虽然很悲戚的,但由于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不高,在唱词中还夹杂了一些较为淫荡的词语,这首反映恋爱自由的小曲儿竟然成为了有问题的文艺作品了。尽管有一些小曲儿的内容不太健康,但大部分小曲儿还是来源于生活,它如实地反映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之前说的社会新闻类的,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如《穷人五更调》《拉洋车叹十声》《妓女自叹》;有劝善戒恶的,如《新出劝戒鸦片烦(凡)五更调》《戒吸类歌》;有轻松滑稽的,如《后婚放刁》《小媳妇斗牌》;还有讲历史故事的,如《岳飞五更调》《郭巨埋儿》《白娘娘》(讲《白蛇传》);最多的当然还要数情歌类的,如《照花台》《佳人饯行》《望郎山歌》,等等。
有趣的封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曾流行于社会中的众多小曲渐渐消失了,虽然其不是什么雅乐正声,但从文学性或社会性上,还有很多可挖掘研究的地方。早在民国时期刘半农、刘复、金受申、李家瑞、罗常培、傅惜华等先生,就已看到属于民间文学中的时调小曲的价值所在。正如刘半农先生所说的,研究时调俗曲,可以从四方面进行:一、文学方面;二、风俗方面;三、语言方面;四、音乐方面。还是以这首流传至今的北京小曲儿《探清水河》为例,它首先记录了一个清末民初发生于北京地区的真实故事;其次小曲儿里面使用了北京土语突出了地域色彩,如“迷瞪”,表示为迷迷糊糊神志不清的样子;“烧活”,指用纸糊成物品用于烧给死人。最后唱词中写到的小六到了冥衣铺,为大莲订了种类很多的烧活,通过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当时北京地区办理丧事的风俗。像这样的北京小曲儿曾经还有很多,李家瑞先生在《北平俗曲略》中也曾提过,如《洋人进京》《太后回京》《通州驻劄》《义和团诉功》《南苑幼丁叹》,等等。它既是反映北京风俗的小曲儿,也是一种记录晚清时期的史料,虽然这种史料并不一定可靠,但仍不乏是一种正史的参考或补充。如今还会唱这种小曲儿的人应该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应重视并保护起这批即将消亡的时调小曲,它既是我们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各地民俗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
(编辑·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