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源汇区种子管理站 孟秋灵
农作物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定向培育的结果,其特征特性表现是品种本身固有的遗传性与一定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生长生育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外界生态条件与该品种特性要求相一致,才能发挥其优良种性,这就是品种所具有的十分严格的区域性。任何一个品种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存在适应一切地区的“万能”良种,选用小麦品种不应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取决于生态条件和栽培水平。
虽然抓质量、抓效益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要避免农业生产用种的盲目性。一个品种从选育经试验示范到推广应用至少需要8~10 年,并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有希望审定。因此,农业生产上选用的品种,都是经过多年试验且提纯复壮后,才投入市场的。
凡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必须由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针对漯河市及周边区域适宜种植强筋和中筋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种植弱春性品种应严格控制播种期。适宜漯河市推广的品种主要有:周麦22、周麦24、漯麦19、郑麦119、西农511。
播种前要精选种子。选择质量指标符合国标甚至超过国标规定的种子。播种用种的选取应为: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0%、水分≤13.0%,并在晴天晒种1~2 d。
在适期播种范围内,早茬地应种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每667 m2基本苗控制在14 万~16万穗,每667 m2播种量为7~8 kg。中晚茬地应种植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每667 m2基本苗控制在15 万~20 万穗,每667 m2播种量为8~10 kg。如遇土壤墒情较差、因灾延误播种期或整地质量较差的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3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但每667 m2播种量最多不超过15 kg。
采用精播或播种机宽窄行播种或窄行等行距播种。高产田块采用20 cm 等行距或15 cm×25 cm 宽窄行种植。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的麦田还应注意留足留好预留行。
对缺苗断垄(10 cm 以上无苗为“缺苗”,17 cm 以上无苗为“断垄”)的地块,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及早补种。
在小麦3~4 叶期,在同一田块中堌堆苗或稠密处选择有分蘖的带土麦苗移栽至缺苗处。移栽时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的原则。补苗后应压实土壤再浇水,并适当补肥,以确保补苗成活。
每次降水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破除板结,灭除杂草,促进根蘖茁壮生长。对群体偏大、生长过旺的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断根或镇压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
对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和土壤墒情均适宜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宜再浇水追肥。对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在冬前分蘖盛期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8~10 kg。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或明显缺墒的麦田则必须进行冬灌,以保麦苗安全越冬。
小麦播种前需注意一些种传危险性病虫害,如腥黑穗病、全蚀病(可通过植物检疫来控制其随小麦种子的传播)、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可通过选用相应的抗病虫害品种加以控制)等的防治。
小麦播种期通过土壤、植物残体和田间杂草携带病虫源进行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等;种传和土传以及苗期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锈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蚜虫等。
小麦苗期要加强对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地下害虫及传播病毒病的蚜虫、灰飞虱的监测及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点片的发生期,控制或延迟其发生为大面积灾害。
此阶段着重注意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红蜘蛛、蚜虫、黏虫、麦叶蜂、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以上各期病虫害防治可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范围内。防治方法:一是植物检疫,合理选用抗病虫品种;二是农业防治,包括作物轮作、清洁田园、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的调整和改进;三是物理防治,包括汰除病粒及利用热处理法杀死病虫;四是生物防治,利用对小麦生长无害的生物来控制小麦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