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伴随当今医学模式的实时更新与转变,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演进,在整个临床护理中,疼痛已经成为第五生命体征,排在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生命体征之后;当前,术后疼痛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有报道指出[1],针对手外伤患者疼痛,通过实施有针对性、全面化的护理干预,如强化心理干预,消除顾虑等不良心理,提升舒适度,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本次研究针对本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24例手外伤患者,以分组对照的方式,探讨实施护理干预在改善其术后疼痛方面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24例手外伤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30例,年龄6~73岁,平均(29.63±6.36)岁;15例尺桡骨开放性骨,19例多指外伤,17例单指外伤伴骨折,9例单指外伤,16例手严重挤压伴多发性骨折,28例多指外伤伴多发性骨折,20例单指外伤伴肌腱损伤;麻醉方式:31例臂丛麻醉,93例局部麻醉。手术类型:13例清创加带蒂皮瓣术,67例清创并内固定术,26例清创加肌腱吻合术,18例清创并游离术。将124例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62例,两组年龄、麻醉方式、手术类型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手术开始前,开展常规指导;完成手术后,在遵医嘱情况下,预防性给予镇痛药物,且实施有针对性的手外伤术后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全面护理干预:①依据患者心理素质、职业、对疾病的认知以及文化背景情况,有目的性的开展疼痛宣教工作,同时做到术前心理疏导,强化疼痛教育,将术后疼痛对机体尤其是疾病康复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说明于患者,另将止痛的有效方法一并告知,告知患者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能缓解。②将长时间处于抑郁、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后果讲解于患者,如告知这些不良心理经心理-神经-免疫系统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以此种方式引导患者重建负性情绪认知。另外,在手术开始前,将不同心理状态对麻醉、整个手术以及术后恢复所产生的影响,介绍于患者,使患者能够切实做到各项思想准备。将手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与重要性说明于患者,另说明术后身体状况的可恢复性,讲解术后可能出现问题的具体应对措施。此外,将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教育工作做好,减少不良刺激,联合家属做好支持、关心、陪伴与保护工作,减少患者恐惧感、孤独感与焦虑感,增强治疗信心。③手术中,可采取分散与转移注意力及暗示等方法,帮助与指导患者轻松、舒畅的吸气,且能自主依据自身疼痛感受,调整吸气程度与次数。多与患者沟通与交流,积极分散其注意力,随时、定期询问患者感受,消除不适感,使患者在一种安全、温馨、和谐的范围中完成手术期。④依据患者情况,适当采取一些非传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如播放轻音乐,降低心率,减轻抑郁、焦虑情绪,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积极指导患者进行规范化、有节奏的深呼吸,后用鼻深吸气,从口中慢慢呼气,反复此操作;运用松弛法减轻患者身心紧张,促睡眠,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实现减轻疼痛目的。
1.3 功能评定标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2]。在患者完成手术返回病房后的1 h内,实施首次评估,后改为每4 h评估1次,在每次评估前,均先实施15~30 min护理干预;持续评估与护理18次,求出平均值。用五级标准评定疼痛程度,即无、轻、中、重、极度。另对两组干预后止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SPSS2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若经比较差异显著,由P<0.05表示。
2.1 两组干预后疼痛程度对比:观察组无疼痛21例,轻度18例,中度8例,重度8例,极度7例;对照组分别为2例、6例、22例,18例与13例;观察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显著低于后者(χ2=7.05,P<0.05)。
2.2 两组干预后止痛药使用情况对比:观察组口服去头痛片8例,肌内注射颅通定11例,对照组分别为21例、24例;观察组口服去头痛片、肌内注射颅通定患者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χ2=7.26、6.34,P<0.05)。
手外伤实为整个创伤外科病症体系中的常发并,神经肌腱损伤、撕脱、缺失、皮肤裂伤疼痛、出血及局部肿胀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3]。针对疼痛而言,其乃是机体保护性防御反应所传达出的一种紧急信号,不仅是机体对手术、疾病所导致组织创伤后的一种具有内在复杂性的生理、心理反应,而且还是组织细胞病理的直接提示。一般来讲,创伤对神经末梢相应机械性损伤所造成的伤害性感受,会造成各种致痛物质的释放,比如缓激肽、5-羟色胺、乳酸等,从而对游离神经末梢形成直接性刺激,此乃手外伤术后疼痛的基本发生机制[4]。针对此种持续疼痛来讲,其能够是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心理与兴趣,如恐惧、焦虑、抑郁等,此些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于机体神经,加重患者疼痛感受,使原发病灶水肿、缺氧、缺氧情况加重,除此之外,还会导致机体内蛋白合成速度变缓,而使分解速度加快,这对伤口愈合不利,还会诱发各种术后并发症[5-6]。本文针对手外伤疼痛,采取了积极-认知与积极-行为的措施,依据疼痛发生原因,基于常规护理,以患者心理、行为、认知及环境等因素为依托,借助于术前心理干预与疼痛宣教,术中以分散与转移注意力、暗示等方法,是患者安全、平稳的渡过手术期,且依据患者实际状态,采取诸如音乐方法、松弛法促睡眠等非传统护理方法,来最大程度消除患者疼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术后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口服止痛药患者数去少于对照组。由此表明,针对手外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其术后疼痛,加速术后康复,提高整体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