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忠
(辽宁省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放射科,辽宁 盘锦 124010)
在临床治疗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不常见,该疾病属于一类血管畸形疾病,在人体大脑多个部位均可以生长,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头疼、脑出血的情况,无其他临床典型症状,因此在进行诊断时经常会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1],从而会延误患者治疗时间,使得病情不断发展,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2]。目前,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对该疾病进行诊断通常会采用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本研究特诊断这两种方法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选择我院4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查找患者一般资料,其中有24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37~75岁,年龄中值为(54.2±6.2)岁,进行病理学诊断得出,所有患者脑干发病,27例为脑干右侧血管瘤、17例为脑干左侧血管瘤,均存在头痛、抽搐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CT检查:选用的多层螺旋CT为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仪,将电压和额定电流分别设置为120 kV、0.2 A,扫描时长为500 ms,层厚选择5 mm,重建层厚选择1 mm。
磁共振成像:选择的是1.5TGE,其中检查时层厚为5 mm,间距为0.1 mm,扫描位置为患者病灶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T1序列参数重复激发时间为400 ms,T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参数重复激发时间为2400 ms,回波时间选择90 ms,实施增强扫描时对比剂选择轧喷酸葡氨。
1.3 观察指标[3]:检查图像由2名以上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数据率差异用%表示,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T检查:灵敏度77.27%(34/44)、特异度79.55%(35/44)、准确率81.82%(36/44);磁共振成像检查:灵敏度77.27%(34/44)、特异度84.09%(37/44)、准确率86.36%(38/44);两种方法联合检查:灵敏度90.91%(40/44)、特异度95.45%(42/44)、准确率97.73%(43/44)。进行比较,磁共振成像检查效果优于CT检查,无较大差异P=0.058、0.724、0.364,χ2=1.824、2.051、1.724;两种方法联合检查效果均优于单一检查,与磁共振成像对比得χ2=13.581、10.244、9.474,P=0.001、0.001、0.003。
从本质上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不属于肿瘤,是一类异常血管团,由众多薄壁组成。患者在患病初期会出现头疼等症状,没有其他显著特征,但是疾病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不断发展,逐渐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病理学进行诊断显示该血管瘤为粗大的畸形静脉血管集聚而成,其血管壁很薄,缺乏肌层以及弹力纤维。进行基本检查时经常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从而没有及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4]。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影像学诊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也得到完善,逐渐提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其中CT检查扫描速度很快,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进行图像直接反馈,其检查得出患者脑内病灶显示为圆形或者是类圆形、边缘清晰,存在高密度影,许多病灶存在钙化的情况,还可以显示出血管瘤生长的位置,从而可以根据其生长位置采取治疗措施,并且该诊断方法价格便宜,可以缩短患者诊断时间的同时患者也可以接受其价格。但是CT扫描深度不足,对于部分血管瘤而言无法进行准确检测,有些区域模糊,无法分辨。而磁共振成像正好可以弥补CT检查的不足,其可以对病灶区域进行信号检测,根据病灶区域所反馈的信号准确诊断出患者的病症,图像上还可以看到各期出血的情况,T2W1显示病灶中心信号高低不均,周围处于低信号状态[5],且为爆米花状,进行对比剂的注射后出现轻微强化或者是无强化的情况,有部分血管瘤还会出现不同时期的出血和形成血栓。相对于CT检查而言,磁共振成像检查效果更好,但是区别不大。
本研究对我院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采用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优于单一检查,而且具有显著差异。说明CT检查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各有其优势,对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可以结合患者自身病情,在合理的情况下应用多种诊断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诊断准确率,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依据,提升医院整体医疗质量以及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