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艳
(吉林省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眼科,吉林 辽源 13620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白内障患者明显增多,患者出现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等表现,严重者可致盲,虽然临床加大对白内障发病机制、防治药物的研究,然而仍然无疗效肯定的药物,手术仍然为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手段[1]。超声乳化术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报道显示该术式对眼睛损伤相对较大,术后可引起角膜内皮损伤、囊膜破裂等并发症[2],且效果不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为比较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白内障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行对照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0~79岁,平均(68.59±4.44)岁;术前裸眼视力0.2~0.3;晶状体核硬度: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10例。参考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68.40±4.29)岁;术前裸眼视力0.2;晶状体核硬度:Ⅱ级16例,Ⅲ级14例,Ⅳ级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接受术前常规检查,并于术前2 d,滴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抗菌治疗,3~4次/天;术前1 d冲洗泪道以及结膜囊;术前30 min滴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充分散瞳,并用混合妥布霉素注射液的生理盐水冲洗眼睛,用5%碘伏对眼睛以及眼部周围皮肤常规消毒。观察组接受超声乳化术治疗:首先2%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结膜下浸润麻醉。透明角膜做一切口,11:00方向做一主切口,1:00方向做一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并用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5.5 mm,充分进行水分离。充分吸净晶状体核和皮质,并于囊袋、前房内再次注入黏弹剂,在囊袋内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抽吸净残留的黏弹剂,灌注液保持前房正常深度,观察切口闭合性。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敷料遮盖术眼。参考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麻醉方法与观察组相同,于11:00~12:30位置处,沿角巩膜缘将球结膜剪开,常规分离结膜下组织,电凝止血;角膜缘后2 mm切开半层巩膜,长度为6.0 mm,之后做一巩膜隧道至透明角膜缘内1 mm,穿刺进入前房。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内,9:00方向角膜缘做一辅助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根据核硬度撕囊,直径为5.5~7 mm,水分离,扩大巩膜隧道切口。截囊针拨动晶状体核,在核下、角膜内皮间注入黏弹剂,托住晶状体核并取出。吸净残留皮质,植入人工晶体,吸净残留黏弹剂,灌注液注入,维持前房正常深度,切口缝合并检查其闭合性。术后处理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恢复情况、平均角膜散光度、视野缺损平均值情况;记录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分析对比;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分析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1 两组术前、后视力变化:治疗前,观察组视力平均为(0.27±0.08),参考组视力平均为(0.28±0.0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平均为(0.85±0.21),参考组视力平均为(0.71±0.1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前、后散光度数比较:术前,观察组散光度数为(0.79±0.31),参考组散光度数为(0.81±0.3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散光度数分别为(1.01±0.16)、(1.28±0.2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视野缺损平均值比较: 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野缺损平均值为-(19.25±8.59)dB,参考组视野缺损平均值为-(16.27±8.55)d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术后3例角膜水肿、2例瞳孔轻度上移、2例晶体后囊膜破裂,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参考组术后1例角膜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白内障为老年人常见致盲性眼部疾病,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相应增加[3]。超声乳化术为白内障常用治疗方式,然而由于其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大小等视晶体核硬度而定,而老年人普遍晶体核硬度增加,超声乳化所需时间较长,需要能量高,因此术中易出现角膜内皮损伤,造成角膜失代偿、角膜水肿等[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共出现7例并发症,然而术后通过积极对症治疗,炎性反应消退,并发症未对患者视力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切除术使在常规囊外手术的基础上,配合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巩膜隧道技术,达到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相似的效果。本次研究中,两组视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参考组(P<0.05),证明超声乳化术效果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以往临床认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由于缝线张力、切口水肿等因素影响,可引起切口挤压效应,进而导致角膜散光[5-6],本次研究中,两组术后3个月散光度均恢复至术前。本次研究中,两组术后均出现视野缺损,观察组视野缺损值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表明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对视野影响相对较小。
总之,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效果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然而其术后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需依照两种手术不同适应证,提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