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焦调神”理论的针刺治疗不寐症理论探析*

2019-01-06 20:56薛亚静杨歆科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气海膻中魂魄

薛亚静,田 青,杨歆科△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广州 510700)

不寐,古籍又载“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等,其基本病机为“神不安”,是识神过亢,元神不能内藏的表现。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脑共主神明以调节寤寐之交替,魂为阳神,魄为阴神,寤寐的交替循环与阳魂和阴魄的动静变化密切相关[1]。三焦气化生成的气血津精是“神”的物质基础;三焦通过心包络、督脉分别与心、脑相通,心脑均赖三焦来实现其“主神明”的功能。由此可见,三焦是神魂魄之物质基础的化生之所和运行通道,且可辅助心脑实现其“主神明”的功能,使神安其舍。针刺治疗可以通过调理三焦、益气养血、畅达气血、蠲痰祛瘀的作用,使气血盛、气道通,神魂魄得养,达到魂安魄定而使寤寐交替有序。以下就针刺法通过充盈气血、调畅三焦,使神机颐养、魂魄通达而改善不寐的机制做一探析。

1 三焦气化充源、通路调畅乃人体神机秩调、魂魄循畅的重要基础

1.1 三焦乃气血津精化生之所和运行通道

《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精血同源”,故三焦是气血津精化生之所。《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及《难经·六十六难》中记载之:“三焦者……主通行诸气”,均证实三焦有类似沟渠的疏导作用,可通行气血津精。

1.2 气血津精为神机充盛的物质基础,三焦畅达乃神机秩调的重要条件

1.2.1 气血津精乃神的物质基础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篇》),人之生,由父母阴阳之精相合而成,神由阴阳之精气交感而生;《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后天水谷之精气亦是神的化生之源,神的化生离不开先、后天精气。张景岳也明确提出:“神由精气而生”。《灵枢·营卫生会》谓:“血者,神气也”,“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旺”(《杂病源流犀烛》),故气盛血足则精旺,精旺则神亦旺。气血津精是神的物质基础。

1.2.2 神赖于三焦实现其统帅作用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中藏经》),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脑共主神明,均赖于三焦通达周身来实现其对机体寤寐等方面的统帅作用。

三焦辅助心神行令。“三焦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灵枢·经脉》),又记载:“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三焦经与心包经相互络属,心主心包络,三焦通过心包络与心沟通。据陈士铎《外经微言》的论述可知,三焦“借心主之其相通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清代医家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亦谓“三焦配合心包,佐心君以行令”,可见三焦辅助心神行令。现代医家韩景献也认为:三焦执心包令,辅助心实现功能是对三焦功能的最新认识[2]。

脑神以三焦及其气化为基础。《医经玉屑》谓:“精中之精气,上养脑神……其液出脑,由项贯督入脊,旁络全体” “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难经》)脑神之调摄功能赖于督脉向其输送“精中之精气”。《十四经发挥》曰:手少阳三焦之脉“其支行于外者,自膻中上行,会于督脉之大椎”,三焦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三焦通利、气血津精升降出入通畅,才能使精髓上输以滋养脑神,脑神借三焦通达左右、上下、内外的功能来发挥其调摄、统帅机体的作用。

总之,心神、脑神均借三焦之通达功能来发挥其调摄作用。三焦通利才能保证气血津精化生不竭、运行无阻,使神得所养、神机秩调。因此,气血充盛、三焦畅达乃神机秩调的重要条件。

1.3 魂魄出入是神的具体表现,其与寤寐相关,赖于三焦及其气化功能

“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人身通考》)先人依据阴阳理论将主宰人体的神进行划分:魂为阳神,魄为阴神。“寐”属阴,“寤”属阳,寤寐就是人处于阴阳动静的两种不同状态,寤寐的交替循环也是阳魂和阴魄的动静变化。正如《外经微言》曰:“盖精魄阴也,其性敛藏,神魂阳也,其性发越,神魂发越则人寤,精魄敛藏则人寐”。

识神、元神均赖于三焦化生的气血津精及三焦升降出入来实现其调摄、统帅作用,以共同调节人体的睡眠觉醒, “神安则寐”。神在外的表现则以魂魄出入为主要方式,《左传·昭公七年》谓:“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气血精足,则魂魄强,使神明精爽。另一方面,三焦通利,使道路通畅,“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达神安其舍,魂安魄定,且动静变化有序,才能保证寤寐的交替正常。即所谓“气血盛,……气道通,故昼精而夜瞑”(《灵枢·营卫生会篇》)。因此,气血充盈、三焦通利,使神机秩调、魂安魄定是寤寐交替有序的关键。

2 气血乏源、三焦不畅、神机失用、魂魄出入失司是导致不寐的关键

引起三焦失守、通路不畅、神机失用、魂魄出入失司导致不寐的原因,不外内外二因。《圣济总录》曰:“手少阳……散络心包。若其经脉虚,风冷乘之,迫于心络,则心气内郁,不得条达,或上攻于胸,……是为烦满”,此为三焦经外感风邪,迫于心络,使心气内郁,不能畅达,或向上攻冲于胸,心中烦满可致不寐。《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论述了劳倦、思虑太过等导致内伤,引起三焦不利,气血亏虚引起失眠。《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臬语:“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记述了痰火扰神可致不眠。王清任认为:“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上述均为古籍记载的外感或内伤导致三焦失守、通路不畅、神机失用、魂魄出入失司而不寐。其外因多与外邪侵扰有关,内因多见饮食不节、思虑太过、情志所伤等致气血亏虚、三焦不畅,《景岳全书·不寐》谓:“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气血津精不足,使神机失养,不安其舍可致不寐。“若出纳运行不得其正,则三焦失守,神气不聚”(《类经》)、“神魂散乱,令人欲卧不能眠,或眠而有见,谓怪异等物也”(《素问·诊要经终论》),三焦不畅,神魂魄散乱不聚,可令人不得眠,或眠而见怪异之物。《血证论·梦寐》记载:“魂为病,则梦女子花草神仙欢喜之事,……魄为病,则梦惊怪鬼物,争斗之事梦中所见,即是魂魄。……魂善魄恶,故魂梦多善,魄梦恶”。失眠多梦,多醒易惊,都是魂不安、魄不定所致[3]。

总之,外感内伤均可使气血津精亏虚、三焦不畅,以生痰、郁、火、瘀、虚,上扰神明或神失所养,致神机失用、魂魄出入失司而引起不寐。

3 “三焦调神”针刺法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导师田青主任医师主张以“三焦调神”理论为基础,针刺治疗失眠。临床辨治常选取膻中、中脘、气海、百会、外关、内关、人中及间使等穴位。针刺手法:百会斜刺0.3~0.5寸(约10~16.7 mm),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约10~16.7 mm),膻中穴平刺0.5~1.0寸(约16.7~33.3 mm),外关穴透刺内关,其余穴位直刺0.5~1.0寸(约16.7~33.3 mm);百会、中脘施以捻转补法,人中、间使予捻转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

《难经·二十六难》谓:“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当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以膻中、中脘、气海分别调理上、中、下三焦,使“出纳运行得正”,三焦通畅,神气聚而安。分而言之,膻中属八会穴之气会,《理解》云:“膻中,两乳之中,气所回旋处也,故又名上气海”;《会元》曰:“膻中者,为心主臣使之官,属心包”,亦是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为心包经之募穴,可调理气机,助三焦通利。中脘穴,为手、足阳明经、手少阳经之交会穴,属胃之募穴,《循经》曰:中脘主“一切脾胃之疾”,《普济方》云:“治心闷,穴中脘”,可建运中焦,腐熟水谷,气血化生充盛,使神得养而安神。 “下焦者,在脐下,……其治在脐下一寸。”后经厘正,为脐下1.5寸之气海穴。《采艾编》谓:“气海生气之海,凡百病以为主。”《会元》云:“气海者,化冲气之海,……络阴血,……由气海而分天地,水火由是相交,导气以上,导血以下”,故气海穴主一身之气机,可调一身之气血,使三焦通利。

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依“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针刺本穴可治疗三焦经病症,三焦有通调水道、运行气血的作用,故外关亦可调畅气机、平衡水液代谢;另外,外关是三焦与心包两经表里联络之处,三焦属阳主气,心包属阴主血,故外关可通调全身气血。内关穴络属手厥阴心包经,可调心及心包血脉,《针灸神书》曰:“神不守舍刺心经,内关包络气上循”,《针灸甲乙经》亦云:“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内关主之”,说明内关穴亦可宁心安神。针刺内关可调心安神[4],有研究表明针刺内关可增加脑部血氧的供应[5]。《太素》道:外关“此手少阳之络,别行心主内关”,故常与内关同用。

百会,为督脉之经穴络属于脑,道藏云:“夫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圣惠方》亦曰:百会穴治“少心力,……心神恍惚”,《普济方》也记载:“治心热闷,心烦,穴百会”。临床上,百会穴被用于健脑益髓、镇静安神[4,6]、调节气血、通调经络[7],故针刺百会可安神定志治疗失眠。

人中、间使均属十三鬼穴,可安神定志。人中又称鬼宫,属督脉穴,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上行于脑,贯心络肾,亦可调督脉精气,能够起到通督醒脑的作用[4]。间使又名“鬼路”,为扁鹊十三鬼穴之一,《医宗金鉴》谓:“有如鬼神行使期间”,可安神定志。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络穴,心包由心主宰,与三焦相表里,辅佐心完成主神志的功能。张隐庵谓:“心主血,心包主脉,君相之相合。间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可用于治疗心包经、心经及三焦经疾病,有行气活血之效。

以上为古籍中的记载,现代研究发现,针刺膻中、中脘、气海、外关及内关等穴位可通过调整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8],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9],优化多导睡眠图结构[10],来调节睡眠—觉醒周期,上述研究均证实了“三焦调神”针刺法对不寐症治疗的有效性。

总之,以膻中、中脘、气海三者合用通调上中下三焦。配合外关、内关,采用透刺法可调理各部气血,理气活血以利三焦;其中膻中、气海均可调一身气机。此外,中脘主中焦,保障中焦饮食水谷运化,使气血充盛,气机通畅,又可健脾化痰祛湿;百会为督脉经穴,可益精填髓以滋养元神、安神定志;人中、间使均属十三鬼穴,可调魂魄以安神定志,上述穴位合用,共奏调理三焦、益气养血、畅达气血、蠲痰祛瘀、安神定志的功效,使三焦通利,气血充盛,魂魄得养,魂安魄定,而眠可安。

4 小结

综上所述,不寐之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三焦不利,气血津精化生乏源且其升降出入不畅,产生痰、郁、火、瘀、虚等病理状态,致上扰神明或神失所养,魂不安、魄不定,阳魂与阴魄动静变化紊乱,终致寤寐的交替混乱。以“三焦调神”理论为基础,选用针刺膻中、中脘、气海、外关、内关、百会、人中及间使等穴对不寐症进行辨治,共奏调理三焦、益气养血、畅达气血、蠲痰祛瘀、安神定志之功,使三焦通利,气血调畅、充盛,神魂魄得以濡养,魂安魄定,阳魂与阴魄动静变化有序,寤寐交替正常。

猜你喜欢
气海膻中魂魄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夜 居
夜 居
插秧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