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市畜牧兽医局,浙江 江山 324100)
近年来,江山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整治畜禽养殖污染、规范畜禽屠宰、调优产业结构、加强品牌培育等方面精准发力,建立“4+1”“红黄牌”监管、“组团联场”服务等一些列长效监管服务机制,率先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农牧循环发展模式,延伸畜产品绿色产业链条,高质量推进畜牧业绿色转型发展,成功创建浙江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为江山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注入新动能。
1.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江山素有“中国白鹅之乡、中国蜜蜂之乡”之美誉,拥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畜种资源,是江山乌猪、江山白羽乌骨鸡、江山白银耳鸡的发源地,江山白银耳鸡、江山白羽乌骨鸡被分别列入全国、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特色畜产品江山蜂产品、江山白鹅、江山白羽乌骨鸡、绿壳鸡蛋曾荣获省级以上农博会金奖;全市种畜禽、饲料生产及兽药销售、畜禽贩销等畜牧产业体系完善,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3家,拥有省一级种畜禽场5家,十万吨级饲料生产规模饲料厂5家。全市有蜂产品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衢州市级2家;通过“GMP”认证企业4家,卫生部“健”字批号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浙江省著名商标3件、浙江省名牌产品3个。2018年预计全市生猪饲养量63.22万头,家禽饲养量1859.29万只,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98%,畜牧业总产值14.9亿元,养蜂规模与经济效益连续27年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实现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走出一条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智能化经营、生态化运行、产业化带动的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
1.2监管机制不断升格 牢固树立全域“一盘棋”思想,狠抓养殖污染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格查处偷排漏排、超标超量排放、超量饲养等行为。建立生猪养殖长效化管理机制,以政策支持、助推养殖主体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在近几年生猪整规实践中,摸索形成“4+1”管控机制,坚持控量监管,严格排放监管,实施智慧监管,推行联动监管,创新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模式。持续强化养殖场动态监管,网格化巡查覆盖全市19个乡镇(街道),2018年已出动11850人次进行巡查,对保留的184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控监测设备,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同时建立了畜牧科技信息和拓展信息化监管两个平台。强制免疫疫苗发放实行核准基数与二维码编码耳标配套发放,实现每头生猪可追溯管理。创新推行生猪养殖场百分制“红黄牌”监管和退出机制,对于考评排名靠前的养殖场,优先考虑相关农业项目政策支持,并将该项考核结果纳入乡镇年度综合考评,此外,江山市还推行“组团联场”机制,建立了全市保留生猪养殖场“市、乡、村”三级挂联管控的机制,从市农业局、各乡镇(街道)、村委各安排1名干部管控1个生猪养殖场,形成“三人一场”的组团管控,通过三级联动网格化管控,协同推进非洲猪瘟防控及养殖污染治理等两项安全工作,进一步增强养殖场监管实效。
1.3公共服务不断完备
1.3.1全面实施生猪无害化处理联动保险机制 建立了全市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制订《江山市生猪保险与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实施细则》,生猪承保理赔由畜牧兽医部门、人保财险、生猪无害化处理厂、养殖户四方联动实施,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在全市各生猪养殖场实现全覆盖。处理设备和处理车间封闭运行,实现无污水排放、空气净化排放;终端产物用于有机肥原料、蝇蛆养殖饲料等,实现资源化利用。选派专门技术人员进驻无害化处理厂,对处理厂收集处理病死动物实行全程监管,确保无害化处理工作落实到位。
1.3.2全面推广浙江省智慧畜牧业云平台 从2017年4月份,江山市在原浙江省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浙江省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二大系统基础上,按照省畜牧局统一部署,全域推行省智慧畜牧业云平台操作,运用大数据、物联网、GIS等先进手段,实行生产、防疫、检疫、无害化处理、流通、屠宰等产业环节全链条管理,实现全程可追溯,强化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监管,全力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破解传统蜂业发展瓶颈,促使蜂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速,让小蜜蜂“酿”就了大产业。
1.3.3全面实行“二次返利机制” 为了鼓励蜂农生产优质蜂产品的积极性,保障优质原料的供应,在市养蜂产业化协会的组织与倡导下,2003年全市就建立了二次返利机制;合作社必须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蜂产品的生产与交售任务,必须按国家蜂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蜂产品,产品的质量指标必须达到各企业产品质量要求,不得使用禁用药品,更不得掺假使杂,企业以高于产地平均收购价格收购合作社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全部优质蜂产品。
2.1发展资源比较短缺
2.1.1养殖布局有待优化 目前全市生猪养殖场整体布局不合理,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标准,养殖小区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的要求,全市仍有部分养殖场不符合该标准,为此,全市部分保留的生猪养殖场至今未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2.1.2养殖主体市场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全市养殖主体大部分功能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如在“猪周期”当中,毛猪价格下探至低谷养殖场亏损时,猪肉销售端却正是赚得“盆满钵满”时,饲料价格持续走高,对养殖业主“雪上加霜”。
2.1.3防疫布局不合理 现有动物检疫申报场点布局零散,无法满足功能需求,亟待调整。目前全市有城区、贺村、峡口、温氏等4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分别负责受理各自辖区内的动物检疫申报。在当前非洲猪瘟严峻的防控形势下,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交通便利、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动物检疫中心,以便更好的服务养殖主体,筑牢非洲猪瘟防控屏障。
2.1.4排泄物治理有待提升 按照环境准入标准,全市畜禽最大可饲养量折算成生猪存栏量为58万头,其中耕地可以承载生猪存栏量50万头,林地可承载家禽存栏量760万羽,在承载量范围之内。但目前全市畜牧业发展以规模化养殖为主,废弃物比较集中,如废弃物不经处理,随意处置及堆积,势必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历史原因,全市生猪养殖场整体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养殖场不符合规范要求,对环境影响因素依然存在。
2.2地方品种保护不力 全市共有5个省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被收入国家级和省级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这些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是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也是全省特色畜牧产业的核心资源。目前,全市畜禽繁育体系不健全、无证经营种畜禽的现象仍存在,甚至品种低、劣、杂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畜禽产业的发展壮大。具体表现:一是全市畜禽良种场特别家禽方面数量少、规模小、标准化程度差距大,先进繁殖技术推广面小,特别是种鸡场建设远不能适应养殖户需求。二是良种的引进、选育、推广处于无序状态,既引回了良种,也引回了劣种。如江山白羽乌骨鸡、中蜂由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开展保种工作,江山白银耳鸡由农户小范围自发饲养,江山乌猪、江山白鹅没有建立起核心保种场,也未建立相应的系统的种源繁育体系,呈急剧减少状态,濒临灭绝。
2.3数字养殖起步较晚 自2017年以来,江山市积极推广浙江省智慧畜牧业云平台,以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手段实现畜牧生产全链条管理,目前养殖生产、防疫、检疫、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已经实现线上操作。但仍存在以下短板:一是主体转型意愿不够强烈。养殖主体的观念比较保守陈旧,仍停留在“低、小、散”的养殖阶段,不愿意通过技术、科级等手段转型发展养殖场,实现智慧养殖转型。二是养殖主体素质与现代物联网发展要求不适应。中小规模的养殖主体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电子设备投入不足,特别是家禽养殖户,养殖地址位于偏远山区,场地简陋,甚至没有接通网络,要求他们通过网络来实现管理难度较大。三是全冷链供应体系建设不完备,冷链配送还处于起步阶段,冷链流率极低。四是智慧养殖缺乏样板。当前要求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发展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推广,推动实现畜禽养殖的精确化管理和全程自动化控制,目前全市畜牧业数字化管理水平与这一要求还有差距,还未探索建立样板企业。
2.4品牌价值有待提高 在优势产业蜂产业的发展上,目前也处于瓶颈期,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产品附加值低,强势品牌不足。全市虽具有蜂产品的资源优势,但由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滞后,目前主要还是以蜂蜜与蜂花粉、蜂王浆、蜂胶四大传统蜂产品原料加工为主,而用于新产品研发投入占比很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益不明显,主导产品不强。
江山市将以绿色兴牧、质量兴牧、实现牧场环境绿色、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养殖加工绿色、产品绿色为目标,大力实施“减猪稳禽提蜂”发展战略,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发展工厂化养殖、数字化养殖,加快数字畜牧业发展,加快推进江山畜牧业“机器换人”,加快打响江山本土的特色畜产品品牌,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高质量建成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努力打造全国农牧循环发展示范市。
3.1纵深优化产业布局
3.1.1严把要素保障关,构建养殖准入与退出机制 综合考虑环境承载、畜产品消费、养殖传统等因素,科学确定禁限养区和畜牧业养殖总量控制,将畜牧业设施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不合理布局的生猪养殖场,淘汰“低、小、散”及其产能落后的养殖场,探索出一种灵活的“准入与退出”兼备的生猪养殖管控模式,淘汰“低、乱、差”的养殖场,推动生猪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1.2严把养殖监管关,守牢绿色生态发展底线 严格执行生猪养殖场的百分制“红黄牌”管理和退出机制。继续开展养殖污染防治、发酵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加大环保理念的宣传,以最严的环保标准、最严的执法尺度、最严的处罚措施,加强对保留养殖场的监管力度,对保留养殖场每月开展一次大检查大考评,并将考评结果进行通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给予减量直至关停的处罚;同时结合生猪养殖场“市、乡、村”三级挂联管控机制,扎实做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牢牢管控好生猪养殖场。
3.1.3严把示范创建关,提升美丽牧场颜值 大力发展以达标排放、集中处理、种养结合等技术为主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全域推广异位生物发酵床治污技术,倒逼全市保留生猪养殖场转型升级,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了饮用水源的安全。在严格执行“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的基础上,突出实施“84331”工程为重点的五项具体建设标准,扎实开展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工作,继续打造独具特色的“江山版”生猪养殖生态化样板工程。
3.2品种保护与开发并重
3.2.1注重保护,提升本土优质品种 深入挖掘本地优势畜种资源,加大对江山乌猪、江山白羽乌骨鸡、江山白银耳鸡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畜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展新的品种资源调查和认定,扩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范围,切实做好全市畜禽遗传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如在江山乌猪为主品种的基础上,建立良种繁育与无抗猪产学研基地,通过原种猪提纯复壮,开展品种选育和杂交研究,打响江山乌猪的品牌优势。谋划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建立完善的地方畜禽品种繁育体系,提升地方畜禽品种养殖规模和标准。
3.2.2注重开发,引进优势良种资源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网络。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严格禁止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畜禽生产,对符合资质的种畜禽场要建档立卡,登记管理,杜绝不符合标准的种畜禽进入生产领域。同时,加强对畜禽良种引进的管理,严格限制盲目引种,严把产地检疫关,严防疫病传入,尽快使全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良种化”。
3.3培育壮大农创客群体
3.3.1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 积极发布宣传农业资源要素、政策优势,吸引大学毕业生投身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同时发挥好大学生农业定向培养机制,鼓励支持其成为服务当地农业发展的农创客,要注重农创客意向,突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的下一代,努力使“农二代”成为农创客。
3.3.2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 借助新一代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在畜牧业智慧转型发展上不断发力,养殖企业通过运用物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提升在种养结合、母猪繁育、精准营养、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水平,努力探索建立一条完备的智慧农牧业规范体系,让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助力现代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
3.3.3推进智慧融合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出一条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特别在保护和开发好当地优质畜产品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引进来”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好华欣湖羊项目的落地生根,利用棚舍建造光伏发电项目,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通了一二三产业链接通道。
3.4加大品牌保护力度
3.4.1延伸畜产品产业链条 夯实产业基础,发挥本地龙头的牵引作用,在做大做强本地特色品牌的同时,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补齐江山在冷链及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短板,建设产销衔接的配送体系,不断扩展畜产品的营销渠道。
3.4.2打响特色蜂产业品牌 努力提升江山蜂业品牌优势,对江山中蜂蜂蜜进行整体形象包装,标签、标志设计、品牌注册,征集创作“江山蜜蜂之歌”;利用全国蜂业大会、农产品博览会等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推介江山中华蜜蜂产品,努力打造中蜂产品区域品牌。
3.4.3三是挖掘地域优势种质资源 深入挖掘本地优势畜种资源,如在江山乌猪为主品种的基础上,建立良种繁育与无抗猪产学研基地,通过原种猪提纯复壮,开展品种选育和杂交研究,打响江山乌猪的品牌优势。谋划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建立完善的地方畜禽品种繁育体系,提升地方畜禽品种养殖规模和标准。不断深化产业融合,围绕江山蜜蜂、白耳黄鸡、江山乌猪等特色产业,在“集聚、特色、精品”上做文章,打造地域优势突出、品牌优势明显、标准化生产层次高、品牌经营强的特色精品产业,继续加快畜牧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