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采茶戏中大多为男女混合对唱模式或群体演唱模式,舞台上的戏曲演员少则三五个,多则上十个。同一个戏班往往要演绎不同故事内容的戏曲,在每个戏曲中,演唱风格及所需音域表达都不尽相同。因此,采茶戏对演唱演员的音域平稳度及技巧转换度要求极高。一方面,演员需要展现的音域范围较宽,在不同戏曲风格演绎和情绪转换中,要做到高低音切换自如。在平时的曲调训练中,演员进行高中音切换、中低音切换、高低音切换等音乐转换技巧性训练,以此来控制自己音域转换的流畅度和衔接时候自身气息的平稳度。另一方面,为有效演绎歌曲,平稳音域转换以提高声音的立体感,采茶戏演唱中往往会采取腹腔发声和喉头发声同时进行的方式,二者共同平衡声音的稳定度。
在采茶戏的表演过程中,肢体动作往往是与演唱是同步进行的。甚至部分采茶戏例如赣南采茶戏、抚顺采茶戏等舞台表演,都是以歌舞唱跳兼具的形式出现。在唱跳过程中,演员的体能消耗及对肺活量、气息的控制无法掌握,因此,在采茶戏的表演训练中,演员必须每日做气息控制技巧性训练。气息控制训练是演员演唱的基本功,演员在日常训练中通过边跑边唱、边跳边唱等形式,适应唱跳兼具的表演方式。唱跳对体力的消耗和呼吸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采茶戏的演员都必须进行健身,提高自己的体质状态,以保持充沛的体力。综上,在歌舞演唱环节中,所有的表演技巧都是通过小范围的分类技巧性训练后,再进行整合演绎的。采茶戏表演的技巧及其训练方式,必须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达到良好的舞台效果。
演员自身独特的原始声腔,是采茶戏演唱技巧中的最大特色。“原始声腔”指演员本身的音色和质感。在追求音律美感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千篇一律的声音已经产生视听疲劳,而对于有原始特色的“大本嗓”“大烟嗓”颇感兴趣。在采茶戏的表演中,演员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嗓音特色,用本嗓真音演唱,适当增加假音转换,为听众们带来原始民族地域风情特色的表演。在原始声腔表演时,演员并非直接进行真音“嘶吼”,而是通过声乐练习,对自己的原音进行整体自我修音,在不跑音、气息平稳、音域转换到位的情况下,表达出自己的原始唱腔。在不同演员具有个性化嗓音的舞台表演中,演唱从千篇一律的声音变为多种元素的混合,让演唱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舞台效果。
情感体验教学是现阶段音乐艺术类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声乐教学不同于普通的应试教学,声乐教学除了注重学生的练习及书本乐理的学习外,更注重学生的感觉和思维意识。好的舞台效果,必定要有演唱者情感的融入与迸发。因此,为引导学生将情感代入歌曲,提高演唱的感觉技巧,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会设置情境,让学生自我带入、自我感受。因采茶戏本身就是有故事背景和情感环境的戏曲表演,因此,声乐演唱教学借鉴了采茶戏的背景故事及演唱环境,以茶文化为主题,营造歌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情感。通过“情感性”旋律教学,学生不仅在声乐演唱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情感,发挥最优水平,还能在情感的激发中进行声乐旋律创造,丰富声乐演唱的编曲。
“典型性”演唱语调不仅指演唱者具有自身典型标签特色的演唱语调,也指在某个地域下的民族特色语调。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对“典型性”语调的教学正在逐步渗透。一方面,为突出典型性语调的特征及重要性,教师首先在乐理教学和音乐素养课程中,对不同特色的嗓音、语调进行渗透,改变学生追求“假音美感”的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开发自己的特色嗓音语调,形成自己的典型性声乐标签。另一方面,在声乐演唱教学体系中,将教学的歌曲内容进行适当改动,并查找歌手原音资源,以便教授学生典型性声乐演奏技巧的同时,将典型性真音与修饰性假音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真声演唱的同时提高假音转换技巧。综上,“典型性”语调教学发展出了声乐演唱教学的创新特色,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已越发得到重视。
民族声乐作为声乐教学的一大分支,与美声教学、流行唱腔教学一样,都有自身的唱腔教学体系。在中国各个民族中,不同民族都有自身不同的唱腔表达方式,但其唱腔的综合演唱技巧却都大体相同。现阶段的民族声乐唱腔教学更加注重“民族性”而非“流行性”。要突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就要在了解不同民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例如,民族唱腔的声带运用大多具有张力,以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来控制发声。教师在民族性唱腔教学中不仅会教授学生发声技巧,更会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这样发声,以及这样发声所表达的演唱意义是什么。综上,教师在进行民族唱腔教学时,除按照体系循序渐进进行系统教学外,更注重对“民族性”和“民族精神”意义的引导。
前文提到,情感体验教学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教学后的反馈效果也很好。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时代信息日益更迭,学生的内心情感敏感度更高,简单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必须设置更高阶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悟民族声乐。一方面,将采茶戏中的茶文化融入情境设置中,让学生更加的深入歌曲的背景与细节,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全面的调动自身情感。另一方面,在歌曲教学演唱前,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表演,让学生自由发挥,表演歌曲中的故事,促使学生自己在身临其境的同时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感悟。通过高阶情境设置下身体各项感官的调动,能够让现有的情感体验教学进一步发展。
典型性教学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逐步对自己独特的原声嗓音有了自信。在各个学生的典型性语调教学已经落实后,为进一步创新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必须将各个学生的特色分类,挖掘在各个特殊典型音色下的适合曲风和适合的演唱位置。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将教学中的歌曲进行曲风分类,再分类出适合演唱各类曲风的学生。学生经过专门的针对性曲风练习,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声音优势。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排列组合,让不同典型性语调嗓音的学生去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例如声音清细的演唱豪迈戏曲、声音粗犷的演唱花旦角色,在强烈的发差下寻求声乐演唱中的“特色美感”。综上,挖掘学生的独特音色并正确加以应用,是声乐演唱教学的创新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及语调应用能力,还能为我国采茶戏打造出一个独特的多元化舞台。
在民族唱腔教学体系下,不同民族的唱腔都多有不同,在各地区采茶戏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唱腔的稳定及发展,以免在多元流行文化的趋势下被带偏,缺失了自身音乐特色。一方面,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严格要求学生的气息控制、食物饭量、走路姿势及呼吸方法。简而言之,任何能够唱腔的因素都要考虑到。另一方面,对于不同民族的声乐唱腔,在原有唱腔体系下,制定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具体唱腔方式。编订成册,便于教学和传承。对于不同学生不同唱腔下的音色差异化表达,也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训练,引导学生稳固自身的发声特色。
通过情感体验教学情境设置、学生典型性嗓音发掘,以及提高学生本体唱腔控制技能等一系列采茶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及方法都得到了创新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复兴也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舞台的繁荣,为人民大众带来了具有音乐独创性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