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进校园”,探索余杭滚灯在幼儿体育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2019-01-06 16:27朱芳盈陈囿瑾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余杭舞蹈幼儿

朱芳盈,张 红,陈囿瑾

(嘉兴学院师范学院,浙江嘉兴 314000)

1 引言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今的时代是新事物井喷的时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中国本土的民俗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是巨大的;如今的时代也是文化沉淀的时代,国家乃至世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措施达到了新高度,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到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余杭滚灯作为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虽然受到当地政府的各项政策的支持与保护,但其传承与发展还是遭遇各种问题,陷入瓶颈。结合今年浙江教育领域的热点环节——幼儿体育教育,推进余杭滚灯走进校园,在非遗传承的同时发展幼儿体育,在幼儿体育的发展中弘扬滚灯文化。

2 余杭滚灯的史考

2.1 余杭滚灯简介

滚灯是一种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由于最早起源于余杭一带,所以也称“余杭滚灯”。所谓“滚灯”,其实就是由竹子编成的圆形球体,分大中小三种,滚灯的中心装着一个竹子编制而成的球型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两色,“文灯”、“武灯”之分。滚灯由九套二十七个动作组成,经几代民间艺人和群文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俏丽,又有民间体育杂技的刚劲健美。

2.2 滚灯的制作工艺

余杭滚灯始于民间,手工艺人们借助锯子、篾刀、刮刀、竹垫片等工具,用细绳将毛竹片固定,制成圆形球体,中间悬挂另一个用来安放蜡烛的竹制小球,舞动起来十分好看。滚灯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需要十余道工序,对制作者手上功夫的要求极高,编制起来既需要娴熟的技巧,又需要极大的耐心。据翁梅乡滚灯传人莫德兴介绍,制作滚灯的要诀,第一是选材,要选结实的冬天砍下的毛竹,选其中间一段,往往需要九寸毛竹两支;第二是编形,先要将十根篾片扎成一个个五角形,然后才能扎成圆球。第三是校圆[2],需要精密而准确地达到外观的圆形,其直径误差不得超过1厘米。其中的诀窍全靠编制者从反复的制作中汲取经验而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2.3 余杭滚灯的起源

相传,余杭滚灯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的余杭为京畿之地,庙会活动频繁,滚灯作为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十分盛行,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一首诗中对滚灯的描述是“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3],由此推算可知,其历史已逾八百多年。而说起滚灯的起源,民间流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抵御水患说”,余杭靠近钱塘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余杭自古以来便水患不断,据《钱塘遗事》等史书记载,为了抵御水患,五代吴越天宝三年(公元910年),吴越王钱遣人夫20万,在杭州候潮门和通江门外以石囤柱之法固塘。先编竹笼数只,内填石块。堆筑于沿岸,竹笼的前后插入柱数支,上覆巨石,其防洪效能远优于之前的土塘,相传“竹笼填石”是滚灯形状的来源[2]。二是“恫吓海盗说[4]”,余杭翁梅一带靠近钱塘江北岸,海岸线漫长,交通便利,盐业、渔业发达,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但也因此常年受到来自海盗的侵袭和掠夺,民众在保卫家园、抗击海盗的路上不断探索,滚灯就是农民们为了强身健体、抵御海盗所制。传说,有一位武术精湛的老篾匠,用毛竹片制成一大一小两个空心圆球并在小竹球里燃上蜡烛,舞动起来,烛影摇红,光影变幻,甚是美丽,而且无论如何舞动,蜡烛都不会熄灭,于是取名为“滚灯”,寓意“圆圆满满,滚动向前”,舞滚灯气势磅礴,充满灵动之感,因此深受百姓的喜爱与推崇,每逢佳节,百姓以滚灯比武竞技,以展现实力的强大,从而令海盗不敢轻犯。三是“傩舞祭神说”,在南方傩舞是一种用来祭祀神灵以求庇护的舞蹈,当地百姓相信二郎神是司管水利农耕的神,能够用宝珠斩龙降蛟,保沿海太平,所以常以二郎神滚灯傩舞为祭神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表演者带上二郎神的三眼面具,手持空心竹球起舞,这便是滚灯的起源。

2.4 余杭滚灯的发展

滚灯由九套二十七个动作组成,在配乐的使用上大多以欢快、自由的民间音乐为主,出于滚灯舞蹈中对力量和气势的要求,亦考虑到滚灯的重量和表演难度,最早的余杭滚灯都是由男子表演。除了表演者,滚灯的表演次序也非常讲究,先是由两人表演“抱球”,而后由其中一人单独表演完一套动作后再下场,由下一位表演者完成下一套动作,以此类推,不断进行“人换灯不换”的转场,之后七人共需完成二十一套动作,在完成“莲花争放”时,更是需要30至40人形成叠罗汉型的圆圈,并以顺时针方向行进,每套动作难度不同,在力量、技巧、人员等方面各有侧重。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庙会活动不再频繁,再加上无神论的传播,滚灯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传承与发展陷入低谷;直到1963年春节前,原临平区文化站干部张长工对余杭滚灯等民间艺术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并在临平镇和翁梅乡的田野间表演,余杭滚灯再一次走入了人民的视野。刚刚被发掘出来的滚灯才稍有起色,随着四清运动和文革的开展,又被禁止了。改革开放后,翁梅乡文化站站长王宝林对余杭滚灯进行了又一次的挖掘与整理,余杭滚灯回归大众视野,最终在2006年5月20日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滚灯的发展之路起伏坎坷,如今的滚灯,表演者不再只是成年男性,少年、女性、武术学员都可以进行滚灯表演,为了适应现代的文化需求,民间艺人删除了其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融合了更多舞蹈动作,既延续了刚劲磅礴的力量之美,又充满了柔美灵动的艺术之美,使滚灯更具观赏性,更利于传承。不仅如此,如今的滚灯舞蹈不仅是民间活动,早已面向世界,走向舞台,在服装上也越来越讲究,有的重视民族风格,有的坚持地方特色。最值得骄傲的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余杭滚灯队代表浙江省在鸟巢体育馆参加了开幕式的暖场表演,将余杭滚灯推向世界的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现浙江风采。2015年,余杭当地的滚灯队伍已经超过300支,基本做到每个村或每个社区一支滚灯队,在群文工作者们的精心设计与编排下,滚灯舞蹈也不仅限于舞台表演,还以健身操的形式推动着基层体育锻炼的开展。

3 探索余杭滚灯的体育价值体现

3.1 促进幼儿体育领域大发展

近年来,社会对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度也越越来越高,作为目前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内容之一,浙江幼儿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余杭滚灯作为余杭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历代余杭民众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舞蹈风格,都极具南方地域特色,已然成为一张能够代表余杭特色的地域名片。

余杭滚灯兼具表演性和竞技性,质量较轻,方便携带,对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低,实用性强,能够与幼儿体操相结合,在保留自身强身健体功能的同时,将难度大大降低,可实践性得到了提高,利用幼儿园每日晨间早操的时间,培养幼儿的律动感的同时,锻炼幼儿的上肢力量、提高幼儿肢体协调能力。专业性更强的方式则是直接将滚灯舞蹈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例如,余杭当地的中泰武校就是滚灯的传承教学基地,设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教学部,是余杭滚灯传承的重要窗口之一,真正将滚灯文化用教育的形式向大众进行了推广。除此之外,滚灯表演队也曾进入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由表演队的老师对经过学校选拔的学生们进行简单的滚灯舞蹈教学、排练,最终在特殊的节日或庆典上表演,表演地点一般是学校、附近的体育馆或其他剧场和舞台,规模盛大时会有余杭电视台前来录制并播出,在当地举办的少儿艺术节上,滚灯舞蹈也是参赛者们的热门选择之一。除了在校开展的问题活动,也有社区与学校进行合作,由学校负责宣传工作,社区则联合当地滚灯队和文化部门的工作者们,以滚灯文化为主题,招募志愿者,举办夏令营,从侧面为滚灯进校园打开新路径:参观相关纪念馆和文化馆,了解余杭滚灯的发展历史,了解传承现状;学习制作简易的滚灯,增加趣味性,在手工活动中了解滚灯的结构和制作工序;制作创意周边礼物,进行义卖或者赠送;社区提供场地支持,供夏令营的学员进行滚灯舞蹈的排练,最后为在社区进行成果的表演展示。

积极开发余杭滚灯的体育文化价值,促进滚灯文化融入幼儿体育教育,走进校园,不仅能极大程度地扩大滚灯文化的影响力,还能弥补幼儿体育教育民族特点不够鲜明的缺陷,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体育教育。

3.2 丰富民众生活,促进全民运动

滚灯舞蹈在余杭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各种艺术节、文艺晚会和节日活动上总能看余杭滚灯的身影:1984年,杭州市元宵节活动上,余杭滚灯的传承人汪妙林为杭州市民带去了滚灯表演;2008年11月,民间滚灯艺术节是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主的要活动之一;2015年6月9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体育馆举行的第十届浙江省非遗节上,由10支余杭滚灯操队伍、共160人参与的《余杭滚灯》表演拉开了晚会帷幕;2015年12月10日,在2016浙江省非遗电视春节晚的录制,由余杭区木兰拳协会表演的“余杭滚灯”在开场舞《张灯结彩喜庆猴年》节目中精彩上演……余杭滚灯以其优越的观赏性为民众带来一次次视听盛宴,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现在,丰富的娱乐生活成为民众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滚灯舞蹈队的带领和发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余杭滚灯,余杭滚灯以健身舞的形式进入社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4 从非遗保护的视角探索并完善余杭滚灯进入校园之路

4.1 从多方面入手,加大宣传力度

校园内,有关滚灯的历史文化教学较少,学校老师并不会为学生开展余杭滚灯的历史教学,组织过讲座或授课的只占少数,此类活动更多是在当地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地方开展,本身的宣传力度就不足,如果没有学校的宣传与组织,学生就没有途径知晓、接触、参加此类活动。因此,必须加大滚灯文化知识的宣传力度:首先,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所的文化工作者应主动寻求学校和社区的帮助,学校和社区也应积极承担起为相关讲座活动宣传的责任,向学生及时传达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到场学习,结合当今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特点,除了线下的信息传递,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学校的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做好前期宣传、中期跟进和后期总结能够有效的扩大滚灯文化的影响力:其次,要宣传“体育强国”的理念,不仅是向学生宣传,更要向家长宣传,提高家长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度,有利于提高各种活动的参与热情。

4.2 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进入形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在余杭滚灯走进校园的过程中,存在着受众面不够广、影响力弱的问题:滚灯以舞蹈的形式进入校园,主要是与学校文体类活动相结合,切入的角度虽好,但局限性也非常明显,由于滚灯舞蹈的选拔机制,只有部分儿童能够参与排练,接触到滚灯文化并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去,大多数儿童只能观赏到最终的表演而不是亲身学习一些经典的舞蹈动作,再加之此类活动的开展不属于硬性要求,开展次数和间隔时间不固定,可持续性不强,没有造成持久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突破与创新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除了排练表演、知识讲座等常规活动,余杭滚灯应拓宽发展思路,在进入幼儿健康领域的同时,重视其他四大领域的辅助性作用,例如:在语言活动中同幼儿讲述有关滚灯起源的传说故事,在艺术活动以舞动滚灯为主题中鼓励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用长远的发散性思维全面发掘滚灯的文化价值。

4.3 重视人才培养,扩大教师培训面

同多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现状一样,余杭滚灯在民众间的队伍虽多,但传承人却十分有限,并且大体上具有老龄化的特点,具有专业教学培训能力的工作者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相应人才的缺乏,目前大多幼儿园对幼儿体育老师的需求较大,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在这其中,其中致力于创设滚灯健身操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从问题的根源入手,首先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将滚灯舞蹈的基础性学习和舞蹈形式创编纳入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除了在职教师,在校学习的师范生也是良好的切入口,例如,增设滚灯舞蹈教学、开展滚灯知识竞赛等等。一方面能促进余杭滚灯走进高校,另一方面是从师资层面入手,填补空缺,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

5 结语

余杭滚灯能够从民间舞蹈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证明其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深远持久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促进余杭滚灯走进校园,是出于余杭滚灯的发展需求,也是出于中国特色教育的发展需求,要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学校、群文工作者以及滚灯传承人的努力,工程浩大,绝非凭借一人之力就能够促成的事情。幼儿体育教育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是机遇更是挑战,余杭滚灯只有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开拓传承的道路,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余杭舞蹈幼儿
读迷作品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俞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