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姗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传播,研究茶名英译的人也越来越多,茶文化的词汇逐渐增多,然而茶叶术语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因此英语译名五花八门。汉语和英语语言体系的差异以及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茶叶名称的英译出现了信息的损失,影响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西方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因此在翻译茶叶名称时应注意对信息的损失进行补偿,完善译文的语义信息,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翻译补偿策略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相较于其他翻译理论起步较晚,国外学者都是在现代语言学的基础上研究翻译补偿,认为翻译补偿是一种翻译技巧,并未将其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因此国外学者对于翻译补偿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奈达认为翻译补偿是有助于再现原文意义的一种方法;纽马克也曾指出,当一个句子的某个部分在翻译时产生损失时,可以在句中其他位置进行翻译补偿;斯坦纳将翻译活动分为四步: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一观点的提出使翻译补偿成为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哈蒂姆和梅森认为翻译补偿是一种翻译活动中弥补交际损失的等效替代方法。
国内关于翻译补偿的研究也未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其中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是夏廷德所著的《翻译补偿研究》一书,书中总结了翻译界学者对翻译补偿策略的研究,提出了翻译补偿原则和补偿方法,并且对翻译补偿进行了界定:“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国内的其他学者主要研究了小说、诗歌、典籍等文体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补偿策略,提出了加注、增词、释义等补偿方法。
中国茶叶根据制作方法和茶色被分为六大类: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茶又分别包括多个品系,茶叶命名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茶叶形状、产地、色泽、茶树品种命名,有的引用典故中的词语命名。因此茶叶名称不仅体现了茶叶的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时不免会导致信息的损失。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不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习俗不同,源语与目的语的词汇也存在着差异,无法实现完全对等。中国茶叶的命名方法是多样化的,许多茶叶名称中没有“茶”字,例如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出的茶叶“羊岩勾青”(Yangyan Gouqing),“庐山云雾”(Lushan Yunwu)等茶叶的英语译名均未体现出产品的种类,如果单独将这些茶叶的英文名展示给英语读者,必然使读者一头雾水,不明所指何意。
我国有一些茶叶的名称与其他事物的名称重合,因此许多译者直接以事物名称的英文作为茶叶的英文名称,例如,“茉莉花茶”被译为“Jasmine Tea”,这一译法将茶名与花名混为一谈,事实上,茉莉花茶是一种绿茶,是吸附了茉莉花的香气制成的,有的茉莉花茶中带茉莉花瓣,有的则没有,将其译为“Jasmine Tea”是对茶叶的理解失误,也没译出茉莉花与此类茶叶的关系;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竹叶青”茶被翻译为“Bamboo Leaf Green”,“玉露”被译为“Jade Dew”显然这些译名采用了直译法,虽然实现了字面意思的“对等”,缺忽略了茶叶名中蕴含的茶叶特点,容易让读者将“竹叶青”误解为竹叶制成的茶,“玉露”的翻译就更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了,“玉”和“露”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直译无法传达茶叶名称所蕴含的意境,不可避免会产生语用层面的损失。
茶叶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一部分,茶叶名称的翻译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也关系到商业活动的成败,忽略地域文化差异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例如,云南纳西族用茶和酒冲泡调和而成的“龙虎斗”茶被译为“The Fighting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这一译名随保留了字面含义,却触犯了西方文化的禁忌,“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残暴的象征,龙和虎两个凶猛的野兽争斗厮杀,难免让人不寒而栗;浙江绍兴的“珠茶”是我国传统绿茶,其颗粒细圆,紧结重实,形似子弹,故而被译为“gunpower”,荷枪实弹类的词让人不禁想到暴力的场面,必然令人生畏,因此上个世纪我国茶叶出口印度时,印度的买方强烈要求改名,只标注“中国绿茶”,防止海关误以为军火走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翻译损失如果得不到补偿,译文就无法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因此译者应用目的语对译文中的损失进行补偿,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再现译文内容和风格。补偿的前提是充分理解原文信息,包括文化背景,并分析原文的语言所承载的语意,然后,比较译文与原文的语义是否基本对等,如果语义有空缺,则用多种方法来补偿,针对茶叶翻译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增词法、释义法和加注法进行补偿。
根据语义学的词语分析理论,由于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同一词语的使用场合和接触对象存在差异,许多词语在所指意义之外通常还有附加意义,这种附加意义需要通过增词的方法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即如果两种语言形式在语义上不对等,说明其中一种语言存在语义空缺,这种空缺可用增词法来补偿。中国茶名的命名方式千差万别,很多茶名涉及茶叶的产地、加工方法、外形特征、为了避免歧义或阐释不清楚汉语名称的蕴意,同时为了以简明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就是音译法,因此读者或消费者仅凭字面意思无法判定产品的属性和类别,应在所有茶叶名称后都加上“Tea”字,例如将“熏花乌龙”译为“Scented Oolong Tea”,“熏花普洱”译为“Scented Puer Tea”,使茶叶名称翻译标准更加规范、统一,商品名称的界定更加清晰,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产品信息,有效地传播中国茶文化。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存在差异,有些词语的直译会使译文表述不清,这就需要译者根据具体语境对原文的含义做出引申,对原文隐含的重要信息加以补偿,因此翻译茶叶名称时了解每种茶叶名称的由来非常重要。相传“恩施玉露”茶在康熙年间被称为“玉绿”,因其外形紧圆、坚挺、色绿、毫白如玉,故而得其名,1936年此茶的加工由锅炒杀青改为蒸青,使其外形色泽油润翠绿,格外量露,故改名为“玉露”,由此可见此茶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将其译为“Jade Dew”完全遮盖了茶叶的悠久历史和成色,如翻译为“Jade-green Tea”既保留了毫白如玉的特征,又体现了茶叶的色泽和绿茶的品类。“茉莉花茶”可译为“Jasmine Scented Tea”,既保留了茉莉花在茶叶中的作用,也翻译出了茶叶加工的工艺,将茉莉花茶和茉莉花区别开来。上文提到的“竹叶青”茶是陈毅元帅考察峨眉山时为其命名的,此茶汤清叶绿,一片生机,形似嫩竹叶,故而陈毅元帅将其命名为“竹叶青”,笔者认为英译时可根据其名含义加以引申,呈现完整信息,采用释义法对茶叶英语译名予以补偿,译为“Bamboo-Leaf-Shaped Green Tea”,既体现了茶叶的品类——绿茶,又还原了茶叶命名者的初衷。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文化中都有独特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体现特定区域或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活动的词,记载着某种文化特有的事物,由于源语的读者理解源文本的文化背景,因此翻译时经常忽略文化信息的翻译,于是省译的部分就成为目的语的文化缺省部分,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带来了困扰。要重新建构文化缺省内容就需要译者对译文进行补偿,我国茶叶多采用音译法、直译法和意译法进行翻译,文化缺省的部分可采用注释法进行补偿,对茶叶名称的由来、茶叶形状、茶叶的制作方法、色泽等信息进行解释和补偿,不仅完善了茶叶译名的语义信息和文化背景,也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龙虎斗”茶的制作原理是将开水煮过的浓茶倒入装有高度白酒的茶杯中,冷酒和热茶相遇,发出悦耳的响声,取其寓意龙虎相争,如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将“龙虎斗茶”译为“Longhudou Tea”,后面加上对茶叶制作方法的介绍,不仅可以避免文化禁忌,也能阐释清楚茶名的由来。“珠茶”外形圆紧,成颗粒装,宛如珍珠,因此以“珠”命名,翻译时可采用“意译+注释”的方法,将珠译为“Pearl”,符合其外观,注释部分对茶叶名称由来加以介绍,既可避免歧义,又能传递文化信息。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传播对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文化的交流是商业交流的基础,因此人们应提高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有效传播茶文化的方法和途径,运用有效的翻译策略将中国茶文化进行语言转码,呈现出最完整的茶文化英语信息,让世界各国人更系统地了解中国茶文化,彰显中国文化魅力,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绽放新姿,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