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评估促进高校“一流”建设的功效、问题与改进

2019-01-06 15:05郭锦鹏
福建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评估一流教学质量

郭锦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

1 引言

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就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在突出“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的建设中,逐步推动我国高校管理和评价机制的改革,顺利实现大学和学科的转型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目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在世界各国的不同研究者看来,“一流”的内涵丰富多元,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术声誉、科研成就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学或学科;二是在师资力量、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学或学科;三是在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学或学科,可以说这些观点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丰富了“一流”的内涵。[1]“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在国际化的视野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绝对优势的大学和学科,而一流大学的建设基础是一流学科的建设,学科是实体化的大学组织,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从具体学科出发,进而提升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对于国家长治久安、走向世界至关重要,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将直接影响着人才的产出,由此观之,高校“一流”建设任重而道远。无论是从学术声誉,还是教育管理,亦或是人才培养等角度观之,“质量”无疑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词,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质量评估”风靡世界教育领域,加之教育质量评估涉及内容的复杂性,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估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研讨的热门话题。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涉及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2]本科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围绕“质量”开展的教学评估对各高校“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将在总结我国教学评估发展历程及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双一流”背景下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意义、现存问题及本科教学评估促进高校“一流”建设的改进措施,以期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2 我国教学评估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高校、高校教师及大学生教学经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等高等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将教学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定期对高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标志着教学评估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出台的《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高等工程本科教学作为教学评估的试点,为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标志着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道路,对教学评估的目的、任务、程序及评估机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此基础上,不同类型的高效因地制宜地出台了本科教学评估的指导意见,在制度层面使教学评估在我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中的全面推进。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教学评估已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任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更是从法律的高度确立了教学评估的重要地位。在制度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评估等不同形式的教学评估在我国各高校中迅速铺开,评估指标体系也日益完善,涉及领导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社会评价、办学特色、创新成果等等。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已经有近200所高校参加了不同形式的评估。教学评估不仅进一步树立了本科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推动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学科建设。而且为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开展教学评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培养了许多水平较高的教学评估骨干力量。

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倾向,其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使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受到了很大挑战,对此,“水平评估”应运而生,在2002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规定了“以五年为一周期,开展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并成立了教育部评估中心,开启了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新篇章。“水平评估”重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包括办学思想、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特色项目等指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在“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我国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其中存在的评估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指标刚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等问题,探索“分类评估”以推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升。2011年出台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办学特色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推动学校自我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及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对我国高校分类进行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3]。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明确了七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和三十九个观测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确立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评估的主体地位,推动办学宗旨向“应用”转向人才培养以“产出”为导向,突出强调了学生及社会用人单位对教学成效的满意度。对于评估“合格”高校,教育部进一步制定相关规定,加强审核评估,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强化教学质量保障和人才培养质效提升。通过学校定位、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和办学特色“6+1”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估。淡化功利色彩,在高校教育评估中形成了备受国内外教育界认可的“中国模式”,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双一流”背景下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已构建起了适应全球化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中国模式”,充分发挥本科教学评估的作用在推进高校“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在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高校首先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认识本科教学评估在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的导向性和科学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全方位开展自我评估,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以评估结果倒推“质量”提升,推动“双一流”建设。

3.1 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明确提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在不同时期的“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中,这一方针从未改变,体现了“评”“改”“管”“建”有机结合的长期性和科学性。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更加强调高校的主体地位,在评估过程中更具个性化和实效性,单纯的硬件设施建设等“表面功夫”和“政绩工程”在我国教学评估发展的历程中逐渐被淘汰,学科、课程的内涵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成效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新焦点。通过自我评估的全面推进,高校能够不断反思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短板并加以整改。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学评估和与评估专家的沟通交流,高校也能够发现更多问题、汲取更多经验,进而增强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3.2 提升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

教学评估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评估结果的作用力,还能够不断提升学校及各院(系)的教学管理水平,推动教学管理完整化、规范化发展。在高校组织自我评估的过程中,教学管理者需要全面开展自查,查阅教学资料、参与教学活动,组织一系列的评估活动并推动评估结果的反馈应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教育原理、管理理论等教学评估相关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提供了人力保障。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及专业教学评估机构的教学评估意见反馈也从外部视角出发检视高校的教学管理,通过对不足之处的及时反馈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3.3 增强人才培养的导向性和科学性

高校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作为其中的中心构成,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而教学评估活动及结果应用无疑很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通过针对存在问题的整改、发展方向的合理规划等,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导向性和科学性,有效地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应用,高校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将自身置于全国、全世界高校及人才市场中进行自我评估,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的水平,从办学方向、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方向引导。

4 “双一流”背景下本科教学评估的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双一流”背景下,本科教学评估的功效和意义也不断彰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从高校“一流”建设的目标来看,本科教学评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评估内涵有待拓展,国际视野有待培养;二是高校自我评估水平发展不均衡,评估后的整改力度还需加强;三是评估信息来源较为单一,大数据的运用还不够充分[4];四是学生、社会各级及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参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评估对高校“一流”建设的推动作用,对此,要以问题为导向,从多角度综合施策,谋划“双一流”背景下本科教学评估的改进措施。

4.1 进一步丰富评估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也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路,进一步丰富本科教学评估的内涵无疑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换言之,“人”即学生必然是包括教学评估在内的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就业需求、发展需求,同时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价真正纳入教学评估之中,推动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改革与发展[5]。与此同时,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并不仅仅是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人才。在当前的教学评估中,德育往往被局限在思政课程领域,事实上,对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教学评估都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程度,助力高校培养出“德”“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人才之力推动高校“一流”建设。

4.2 进一步细化分类指导

纵观我国教学评估发展历程,因校而异的评估体系逐渐得到了认可,“用学校的尺子来衡量自己”不仅推动了高校自我评估,还整体提升了本科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同时也与强调自身特色的“双一流”建设相契合。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要进一步细化分类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及专业评估机构要根据不同类别的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评估。高校自身也要根据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落实评估任务、开展自我评估。同时,加强横向交流,加大关于分类指导、个性评估有益经验的宣传推广,凝聚细化分类指导的合力。

4.3 加强课堂教学评估力度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相比于整体教学过程而言,课堂教学的评估难度较大,需要具备课程专业知识及专业评估技能,就目前本科课堂教育评估而言,存在着系统化的评估缺失、学生评教流于形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不断加强课堂教学评估力度。在课堂教学评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的新特点,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估,还要对教学方式及课堂前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所进行的拓展教学进行评估,综合评定课堂教学效果[6]。

4.4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无疑是推动本科教学评估提升质效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关注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但对反映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及相关行为的动态数据反映不足、关注不够[7]。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估和动态监测,全方位地反映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师生互动等。同时,要借助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对各院(系)、各专业教学情况的对比,在横向对比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为“双一流”建设补齐短板,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4.5 提升教学评估的参与度

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既要做好自我评估,还要提高教学评估的参与度,避免“闭门造车”。在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审查与认定的基础上,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参与度,聚焦教学质量,增强本科教学评估的专业性,推动“管办评分离”,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客观、公正的作用,推动高校“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要打造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评估机构具备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评估,引入国际优质评估资源,将自身置于世界知名高校间对比并寻找差距、弥补短板,并推动本科教学评估的“中国模式”走向世界,进一步与世界接轨,充分发挥本科教学评估对高校“一流”建设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教学评估一流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一流学科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五个度”见证我国高等教育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