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刀 莉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勐腊自然保护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保护区内及边缘居住着多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保护区建立初期,当地居民特别是山区居民基本上还以“刀耕火种”、“轮歇游耕”、自由采集林产品和狩猎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划定保护区、按保护区管理规定管理之后,对居民原有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有所限制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区居民时有抵制保护区管理的现象。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改善与社区群众的关系,达到勐腊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使勐腊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具有现实必要性,然而这种模式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勐腊自然保护区属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子保护区之一,1958年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是我国热带雨林的典型地段,以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和热带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勐腊自然保护区为多民族聚居区,分布有汉、傣、瑶、哈尼、克木人、壮族等6个世居民族。自然保护区内及边缘分布在勐腊镇、勐伴镇、关累镇、尚勇镇、瑶区乡5个乡镇境内,有116个村民小组(其中区内54个,边缘61个),共约(含流动人口)3万多人口[1]。
(1)查阅历史资料、收集勐腊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以来的共管社区村寨的变化情况。(2)到社区调查社区共管的工作成效并进行分析研究。
勐腊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社区群众参与自然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显著提高,为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地区及经济现状等历史原因,勐腊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存在如下问题:
勐腊自然保护区在建立初期,保护区管理部门在执行保护区法律法规的时候,基本上以封闭性(保护区一草一木都不能动)保护为主,未充分考虑社区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群众的经济发展,社区群众在保护保护区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从中得到明显的实惠,而且野生动物(如亚洲象)活动频繁,经常伤害人、家畜和农作物,而且补偿低,这让社区群众想不通搞不懂为什么要保护保护区,从而使社区群众没有参与、自觉保护保护区资源的积极性,部分社区群众还与管理部门产生了对立情绪,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较为复杂。
长期以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但由于文化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来源单一,社区群众的传统习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大,“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群众对保护区的部分资源还采取破坏性利用的方式,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有越用越少的现象,没有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利用观念和意识,自然资源浪费巨大。
在保护区成立以来,勐腊保护区管理部门就一直在探索开展社区共管的工作,如1992年开展的混农林业项目、GEF项目、德源项目等,但是在工作中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充分考虑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居民的接受能力,所做的工作简单、粗放,方式方法不多,社区群众参与性又不高,而且时间较短,管理部门未做好宣传、推广和动员社区群众参与开展项目的工作。这一时间的社区共管工作,虽然投入较多,但是成效不大,社区群众的经济发展的期望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
勐腊保护区自2008年开展社区共管示范村工作以来,社区经济得到了发展,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可持续、合理利用,改善了社区关系,缓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保护了森林资源,取得了较好的共管效果。
经过近10年的社区共管示范村工作,社区经济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社区群众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得到了利益,让群众实实在在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好处,群众自愿参与社区共管的积极性得到了加强,提高了保护自然资源的积极性和思想意识,从而使社区群众自觉参与管理部门共同保护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壮大了保护区的保护力量。
开展社区共管工作以来,由于规范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的管理,改变了社区利用自然资源的习俗和方式,换成更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模式,加之社区共管引导村民大力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社区群众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模式,并从中得到了好处。此外村民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减少了保护区的人为活动,减轻了村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保护了自然资源,缓解了保护区的压力和威胁。
开展社区共管活动以来,积极争取广大社区群众参与到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中来,为保护区又增加了一支保护力量。由于近年来保护区内的非木质林产品如:野生菌类、野生药材、砂仁等的价格不断上涨,而这些林产品基本上都集中在保护区,村民意识到保护好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就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村民参与保护保护区的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保护区的各类矛盾冲突下降。2个示范村在开展社区共管期间都没有发生一起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案件和行为,发现破坏保护区的行为时也能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进行制止和处理,形成了全民保护的新形势,缓解了保护区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和谐发展。
开展示范村工作以来的近10年时间里,勐腊管护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社区共管经验进行了推广,初步构建了勐腊保护区的社区共管体制,把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都纳入社区共管的管理范畴,让社区群众从保护保护区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得到了好处,加快了社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充分调动了社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了保护意识。保护区管理更加稳定,多年以来没有因界线及社区矛盾而发生大的毁林、盗伐、偷猎等案件,发生森林火情时能在社区群众的支持下及时扑灭,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勐腊保护区由于管理面积大,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村寨分布密集,保护管理压力大,要持续开展好社区共管活动,仍须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社区共管的认识,是共管工作持续开展的前提,要通过培训、举办研讨会、参观等形式,加深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共管工作的认识,解决工作人员对社区共管认识模糊的问题,在辖区内大力开展社区共管工作,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要依法支持和帮助群众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引导社区参与保护区的生态产业活动,走生态经济型的发展路子,形成社区与保护区管理部门共同保护的新机制。
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大力宣传示范村社区共管的经验,宣传社区共管所取得的保护成果以及村民所取得的利益,充分调动社区村民参与社区共管的积极性,使社区群众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获益,提高保护自然资源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保护意识。
共管资金是社区共管工作正常开展和持续的必要条件,国家应划拔社区共管专项费用,以保障社区共管的持续性。保护区管理部门也可以与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合起来,开展社区共管项目。
完善共管组织和模式,并逐渐在周边其他社区进行推广,在社区共管的活动过程中,支持社区开展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生态经济产业,科学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社区群众参与保护保护区的自觉性,缓解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性,实现社区与保护区双赢的效果,让社区共管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自然保护是个社会问题,光靠保护区一个部门是不行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更离不开周边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发动周边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管理工作,增强其保护意识,帮助发展社区社会经济,减轻保护自然资源的压力和消除传统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是保护区资源得到永久保护的唯一途径,在保护的过程中,把周边社区居民当作一支生力军、同盟者,牢固树立保护区和社区居民是一家人的观念,从细微的宣传工作做起,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处理好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和消耗、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以自然保护来促进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完善保护管理工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