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作者单位:112599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口腔科
在临床口腔种植当中,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根据患者拔牙后牙槽骨吸收情况而进行的一种应对处理方式, 而在实际修复过程当中, 患者牙槽骨的吸收情况是导致种植效果是否显著的主要因素[1]。因此实施科学、合理的处理技术, 对患者口腔种植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41例, 男49例, 年龄最小23岁, 最大52岁, 平均年龄(39.27±4.25)岁。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5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牙列缺损患者;②认知功能健全的患者;③签署相关知情文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拔牙禁忌证的患者;②无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③精神系统异常的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拔牙后给予常规处理, 采用无菌棉球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止血, 给患者服用消炎药物, 告知患者6个月后进行复查, 并对其进行种植体植入[2]。试验组患者拔牙后给予位点保存技术处理, 拔牙之后即刻给予患者实施位点保存, 在患者拔牙窝内采用骨粉进行填充, 直至平整后对其表面进行胶原膜覆盖, 随后进行固定, 给患者服用消炎药, 拔牙后6个月复查并给予种植体植入[3]。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牙槽骨吸收量、治疗前后牙槽骨的高度与宽度变化、种植成功情况及满意度评分。美学效果主要根据患者牙槽骨缺失情况、种植体色泽、软组织染色等进行评分, 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美学效果越好, 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进行评分,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对种植后的口腔越满意[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种植成功情况比较 试验组种植成功45例,参照组种植成功35例, 试验组的种植成功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7.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00,P=0.0008<0.05)。
2.2 两组患者美学效果及满意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美学效果评分为(81.23±3.23)分,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23±2.36)分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t=15.0923, P=0.0000<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2.26±3.59)分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1.23±2.2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077,P=0.0000<0.05)。
2.3 两组患者牙槽骨吸收量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量为(0.91±0.29)mm, 明显少于参照组的(1.71±0.6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08, P=0.0000<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的高度与宽度变化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牙槽骨高度为(12.51±1.12)mm, 参照组为(12.48±1.11)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76,P=0.8987>0.05)。试验组治疗前的牙槽骨宽度为(11.41±0.91)mm, 参照组为(11.39±0.89)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54, P=0.9163>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牙槽骨高度为(11.23±0.89)mm,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10.19±0.78)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52, P=0.0000<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牙槽骨宽度为(10.12±0.81)mm,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9.08±0.49)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695, P=0.0000<0.05)。
在临床治疗牙列缺损症状中, 采用口腔种植修复属于一种常用措施, 该种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种植体植入, 从而逐渐改善患者咬功能。患者口腔种植过程中, 需对其种植位点的骨量进行探查, 良好、充足的骨量是确保种植成功的主要因素[5]。而在很多患者进行拔牙之后, 自身骨量均会出现缺失情况, 牙槽骨的宽度及高度均明显降低, 最终影响患者口腔种植的效果, 另外随着临床种植修复技术的不断普及运用, 患者牙槽骨吸收现象也逐渐常见起来[6-8]。因此对于该种情况应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为患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处理基础, 来全面提高患者的种植成功率, 减少其牙槽骨的吸收量[9,10]。在本次研究中, 实施位点保存技术处理的试验组患者的美学效果及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1.23±3.23)、(92.26±3.59)分, 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的 (72.23±2.36)、(81.23±2.23)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 试验组的种植成功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7.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00, P=0.0008<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分别为(11.23±0.89)、(10.12±0.81)mm, 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的(10.19±0.78)、(9.08±0.49)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减少患者牙槽骨吸收情况, 对提高患者牙槽骨的保留具有重要作用, 为后续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种技术能够全面保留患者拔牙窝内的血液循环, 减轻患者牙槽骨高度与宽度的缺失情况, 对提高患者种植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