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梅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农业农村和科技局 810699)
牛口蹄疫主要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后所诱发的一种高度传染性、急性疾病,这种疾病会潜伏在动物体内,患有这种疾病的病畜会表现出精神不济、食欲下降等症状。这种疾病主要是通过病畜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牛群为易感染群体,且这种疾病在春季为高发期。如果掌握牛口蹄疫的诊断和预防方法能有效降低这种疾病的发生概率,从而减少养殖人员的经济损失。
牛群是在口蹄疫自然感染情况下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其次是猪和羊,人在接触过病畜后同样也会受到感染。病畜和带菌动物是口蹄疫的主要感染源,主要是通过病畜的水疱液、水疱皮、粪便和唾液等进行传播。病畜在患病初期排出的粪便所携带的病毒毒性是最强的。
口蹄疫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主要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等。并且这种疾病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春秋季节为疾病高发期。
牛口蹄疫平均潜伏期为2~4d,最长可达7d。患有该疾病的病畜体温会上升到40~41℃,并且食欲会下降,张嘴时还会发出吸吮声。在1~2d 后,病畜口腔内会出现蚕豆大小的水疱,口角流涎也会增多,在嘴巴的周围还会布满白色泡沫状的分泌物,这时病畜已经无法正常进食[1]。另外,水疱还会出现在病畜蹄冠和趾间等皮肤比较嫩的部位,当水疱破裂后会慢慢溃烂。如果病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治疗,伤口还会继续恶化下去,最后导致伤口化脓、坏死、蹄匣脱落。并且病畜乳头等皮肤也会出现水疱,这一部位的水疱会很快破裂并形成烂斑。
牛口蹄疫具有发病急、传播广、流行快和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但这种疾病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较低。我们通常可以采取动物接种实验、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式来对这一疾病进行确诊。但在对这一疾病诊断过程中需要与牛恶性卡他热、牛瘟、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和牛黏膜并等进行鉴别诊断。
定期对牛群检疫是预防牛口蹄疫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牛场定期对牛群注射口蹄疫疫苗,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通常情况下,种牛和后备种牛需要每年接种两次疫苗,每隔半年接种一次即可,每次接种疫苗的量为每头牛注射单价苗肌注射量3ml 左右,双价苗肌注射量为4ml 左右。一般当牛群注射疫苗15d 后才会具备免疫功能,每次免疫作用维持在4~6 个月。一旦养殖场出现疫情,必须要立马为牛群注射O 型的双价苗,并且还需要另外注射A 型苗。
在对牛口蹄疫进行预防过程中,最常见的消毒方法为紫外线消毒法,这种消毒方法主要是在养牛场的入口处安装紫外线,然后对进出的养殖人员进行照射消毒,一般消毒的时间为5~15min,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养殖人员将病原菌带入到养殖场内。另外,养殖人员还需要对养牛场的外围环境、牛舍、产床、内部生产区域等进行药液喷洒消毒。养牛场外围环境可以采取药物喷雾的形式进行消毒,同时养殖人员在每次消毒之后需要使用浓度为0.1%的新洁尔灭清洗手[2]。此外,喂养牛的料槽和用具等也需要使用浓度为0.1%的新洁尔灭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还需要使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对牛群的应用水进行消毒,并使用浓度为1%的福尔马林水溶液对牛体进行消毒。养殖人员要按照生产日程和具体的消毒程度进行消毒,做好相应的消毒日志,并且需要确保超过3 种消毒剂轮流使用,可以有效避免病菌产生抗体。
养殖场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求每天全面消毒的次数必须超过2 次,对于隔离室和消毒池必须进行2 次消毒。养殖人员在进入到生产区域前,必须要穿好一次性防护服,并进行紫外线消毒。另外,养殖场应禁止一切不相关人员的随意进出,同时饲养人员也不能随意使用其他牛圈的设备和工具。最后养殖场还需要做好通道管理工作,在生产区域内部,食物和人员一定要经由生活通道交接进入,同时不允许任何场外食物进入到场内。
综上所述,牛口蹄疫对牛群的健康生长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并且这种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特征,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会对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人员一定要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现传染现象,需立马对病畜进行隔离,并对病畜进行药物治疗,以此来降低疾病的传播范围,降低牛场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