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英 陈兵
(云南省大理市畜牧工作站 671000)
畜牧业是大理市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其中奶牛产业和生猪产业是大理市主要的传统产业,为解决好畜禽养殖与洱海保护之间的矛盾,大理市委、市政府作出科学部署,如何在全力保护洱海的前提下稳定大理市奶牛和生猪产业是畜牧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2009年在州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理市畜牧工作站开展了生猪生物发酵床养殖的试验、示范、推广项目,2010年又开展了洱海沿湖生猪养殖场生态养殖技术探索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尝试生态养殖技术,改变畜禽养殖方试,实现粪污排放减量化。研究表明,该生态养殖技术即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确起到零排放的效果。但由于大理市生猪养殖场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通过生物发酵床制作成本核算、生物发酵床养殖与常规养殖劳动力、耗料、水电费等项比较没有较大差异,从养殖者的养殖效益方面考虑,建议该技术小型规模场和散养户不宜采纳,大型养殖场可以尝试推广[1]。
2007年以来,大理市业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连续实施农业农村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国家级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争取到各级补助资金上千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粪污设施设备的改进,通过项目实施,规模养殖场粪污排放得到规范处置,养殖环境得到改善,建议今后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扩大实施范围,降低养殖污染。
2010年至今,全市依托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市辖区内开展畜禽粪便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共建成7 个畜禽粪便收集场,年收集畜禽粪便达8 万t,全市畜禽养殖必须采用干湿分流,干粪及时交售至畜禽粪便收集场,养殖污水排入污水收集池,再进入村落污水管网,村落污水管网未到的养殖场户,污水集满后必须外运或资源化利用,建议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加强日常监管,确保养殖污水不流入洱海。
2017年实施的海西北入湖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项目建成后示范区内畜禽粪便处置率达9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治理粪污量2.5 万头生猪当量。结合农村“四水入池” 改造,通过雨污分流、干湿分流,建设粪污多级沉淀池等工作,让养殖污水和生活污水入池沉淀后再排入村落污水管网,减少西北入湖口污水排入洱海压力,有效改善洱海水质。建议继续争取实施污染治理项目,做到逐镇实施,力争达到覆盖全市各乡镇。
为确保洱海水质,巩固洱海保护治理成效,大理市依法划定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了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并在洱海流域全力开展“三禁四推” 工作。目前全市在禁养区内的43 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停养,要求禁养区内的其他养殖户和限养区内的所有养殖场户将全部干粪交到畜禽粪便收集场,污水进入沉淀池,不准外排,如发现外排将严厉处罚[2]。
大理市畜牧工作站历来重视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根据科技入户反馈情况,组织技术培训为主,入户宣传、养殖户相互参观学习交流为辅的技术培训,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授畜禽养殖技术,并让扶持对象知晓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结合洱海保护工作的系列要求,宣传洱海保护知识,养殖粪污处理要求等。通过培训、参观学习让养殖户掌握科学养殖技术,提高畜禽生产能力。
保护洱海是今后大理人首要的工作任务,作为畜牧科技工作者,研究在有限养殖范围内如何规范养殖场所、如何提高养殖水平,如何有效降低养殖污染等工作是今后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