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兴
(河北省遵化市农业农村局 064200)
恶性卡他热又称坏疽性鼻卡他,是牛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热性传染病,临床表现机体高热不退,眼睛、口腔和鼻黏膜发炎,死亡率很高,给牛场生产带来严重危害[1]。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对本病进行防控,下面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本病由疱疹病毒科的牛疱疹病毒3 型感染所引起,病原对环境抵抗力较弱,一旦脱离牛体存活时间很短。病毒不耐高温,对低温耐受性也较差,大多数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不同品种和日龄均能发生感染,但以幼龄牛和青年牛发病率最高[2]。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秋季、冬季和早春发病较多。应激对本病有促发作用,如天气突变、长途运输、过度拥挤、饲养员变更、断水断料、管理不善等。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体表吸血性昆虫也有传播作用,有报道认为,绵羊也能成为病毒的携带者。
本病潜伏期大约为3~8 周,长短主要和牛场管理水平有关。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本病可分为头眼型、最急性型、肠型和皮肤型4 种,其中以头眼型最为常见[3]。
头眼型发病突然,病牛精神不振,喜独卧,反刍停止,采食量下降,体温快速上升至41℃以上,稽留不退。之后口腔不断流涎,鼻镜干燥,表面可出现坏死或糜烂。双眼发红,眼结膜肿胀,泪液增多,眼角部位常出现泪斑。口腔黏膜红干而热,上有淡白色丘疹,后期糜烂,呼出的气体带有恶臭味。体表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则一周,长的可达数月,大部分牛最终衰竭而死。最急性型患牛表现高热不退,眼角肿胀,呼吸困难,间或出现胃肠炎的症状,病程短,多在发病后的48h 之内死亡。肠型表现机体发热,便秘,后期转为腹泻,肠道炎性剧烈,肠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严重影响采食和泌乳。皮肤型主要表现体温上升,颈部、背部和乳房区域皮肤出现丘疹或水疱疹,最终成为结痂,传染性很强。
加强牛场管理能降低本病发病率,疾病流行期间加强牛舍通风,对饲养密度进行降低,减少牛之间的相互接触。发现病牛后第一时间隔离,污染舍的牛全部驱赶到安全区域后,彻底对牛舍进行打扫和消毒,粪便清理干净,地面泼洒2%火碱。清理出的粪便集中统一无害化处理,或进行堆肥发酵。绵羊也能携带病毒,牛场和羊场一定要隔开,牧区的牛群在放牧时也要尽量远离羊群,不和羊群共用同一片草地。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本病,病牛只能采用对症治疗来降低死亡率,肌注干扰素和抗体,配合地塞米松和土霉素注射液注射能降低本病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