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景 ,任炳楠,彭军,张丽荣,张义春,孙文君
(1. 河北燕达医院,河北 廊坊 065201;2. 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化疗至今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抑制生长活跃、增殖快速的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杀灭作用。然而化疗对正常的机体组织也会造成损伤,其中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的最大障碍之一,尤为突出的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以下危害:①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易合并感染;②使化疗无法按计划进行,甚至停止化疗;③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致命。所以及时、有效治疗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CIN)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1例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用于贲门癌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进行了用药分析,展示临床药师在此过程中提供的药学服务。
患者,女,75岁,身高156 cm,体质量53 Kg,体表面积1.54 m2。
主诉:食欲不振、恶心3月,左上腹间断隐痛1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3月前出现食欲不振,伴恶心,无呕吐。2016年7月做胃镜检查示:胃底可见巨大肿物,呈菜花样隆起,环周生长,大小约7 cm×5 cm,表面凹凸不平。胃底、食管黏膜活检:浸润性低分化癌,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低分化腺癌。胸部CT可见食管下段至贲门区管壁不规则增厚伴强化,周围增多增大淋巴结。纵膈内增多淋巴结,肺间质性改变,双侧胸膜轻度增厚。近1月来左上腹间断隐痛,伴食欲减退明显及体质量减少约5 kg。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余无异常。
入院诊断:贲门恶性肿瘤,分期T4N3Mx;
入院第2天,查血常规:白细胞4.44 × 109/L,中性粒细胞2.30 × 109/L。
入院第10天,排除化疗禁忌后给予“多西他赛+顺铂”方案化疗,过程顺利。
入院第18天,报血常规危急值:白细胞0.48 × 109/L,中性粒细胞0.09 × 109/L,为IV度骨髓抑制,立即准备层流病房,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250 μg皮下注射进行治疗,连续应用3天。
入院第20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8.09 × 109/L;中性粒细胞:5.78 × 109/L。
骨髓抑制是许多化疗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采用化疗的患者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水平的骨髓抑制,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常见。
大多数化疗药物如烷化剂、嘧啶类似物、蒽环类、亚硝脲类、甲氨蝶呤、丝裂霉素C等及中/高剂量放射线,对骨髓具有高度毒性,通过引起造血干细胞的耗竭而导致骨髓抑制的发生[1]。骨髓抑制主要表现在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其中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长,约为120天,因此受化疗的影响不大,受损水平通常也不明显;而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平均存活时间相对较短,分别约为5~7天和6~8小时,受化疗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化疗中的骨髓毒性以中性粒细胞数目下降最常见。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公布的分级标准,将粒细胞减少的情况进行分级,分别是G0级为无中性粒细胞抑制组,评判标准为中性粒细胞>2.0 × 109;G1级和G2级为轻度中性粒细胞抑制组,评判标准为中性粒细胞(1.0~2.0)×109;G3级中度中性粒细胞抑制组,评判标准为中性粒细胞(0.5~1.0)×109;G4级为重度中性粒细胞抑制组,评判标准为中性粒细胞<0.5×109。
该患者的化疗方案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多西他赛是一种半合成的紫杉类药物,作用机理为通过加快微管双聚体装配成微管,增加微管的稳定性,将细胞停滞在G2和M期,最终实现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多西他赛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顺铂属于铂的金属络合物,有类似烷化剂的作用,通过作用于DNA链间和链内交链,生成DDP/DNA,最终起到抑制DNA复制的作用,现已作为治疗多种实体瘤的一线用药。顺铂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肾毒性、骨髓抑制和神经毒性,其中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和(或)血小板的减少,一般与用药剂量有关。因多西他赛和顺铂都有严重的骨髓抑制作用,在多西他赛75 mg/m2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研究中,发生G4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高达51.5%[2]。
化疗前,该患者血常规正常:白细胞4.44 × 109/L,中性粒细胞2.30 × 109/L,在化疗结束的第5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0.48 × 109/L,中性粒细胞 0.09 ×109/L,为Ⅳ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该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化疗药物的应用有合理的时间顺序,且与所选化疗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相符,故推测为化疗药物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FS)是采取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较于一些天然的产品,G-CFS具有基本相同的体内、外生物活性。rhG-CSF是一种对骨髓中粒系造血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该药可特异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加快该细胞的增殖、分化,同时可加强粒系终末分化细胞的性能。总之,该药可有效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水平,最终实现快速纠正粒细胞的缺乏,同时大大降低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概率。此外,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6版)指出,肿瘤患者因化疗、放疗等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推荐使用rhG-CFS或PET-rhG-CFS[3],因此药师在该患者出现粒细胞降低时推荐医师选用rhGCFS。
rhG-CSF升高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是剂量依懒性的,临床上一般根据白细胞下降的程度决定rhG-CSF的给药剂量。根据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6版)提示,白细胞在2.0×109/L以上时,rhG-CSF的给药剂量可为50 μg/d;白细胞在2.0×109/L~1.0×109/L时,rhG-CSF的给药剂量可为75~100 μg/d;白细胞在1.0×109/L以下时,rhG-CSF的给药剂量可为150 μg/d;而当患者的白细胞在0.5×109/L以下,又伴有感染等其他情况时,则应将rhG-CSF给药剂量提高到250~300 μg/d。结合该患者的白细胞0.48×109/L,可给药250~300 μg/d。此外,考虑该患者恶液质,长期营养不良,药师推荐rhG-CSF给药剂量为250 μg。
在该药的说明书中指出当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5× 109/L(白细胞10 × 109/L)以上时,应观察病情,同时停止给药。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ASCO)指出,患者至少应在中性粒细胞计数升至2~3×109/L时才停用rhG-CSF[4]。这样既没有将患者置于细菌感染的高度危险中,又减少了治疗天数和费用。临床医师建议在患者白细胞:8.09 × 109/L时予以停药,恰当的掌握了停药时机。
此外,考虑该药的用量接近最大日使用剂量,应警惕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药师通过搜集整理现有的一些rhG-CSF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后发现:rhG-CSF所报道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骨骼肌肉痛、头痛、失眠、畏寒发热、皮疹、消化道反应、感冒样反应、乏力、局部反应、肝功能指标异常等,发生率较低。因此,临床药师提醒患者使用此药后可能出现骨骼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告知骨痛是正常现象,停药后即可缓解,不必过于担心,如疼痛严重时可告知医师,医生会给予一些口服镇痛药对症治疗[5-6]。
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药师在选择用药、药物用法用量以及停药时机等方面与医师积极沟通,使患者Ⅳ中性粒细胞减少快速、有效的回归正常值,既没有将患者置于细菌感染的高度危险中,又减少了治疗天数和费用。
临床药师在此患者治疗过程中有如下体会:①绝大多数化疗药物会有血液学毒性,骨髓抑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应引起医护人员及药师的重视;②因不伴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往往无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主诉乏力、困倦,极易被忽视,而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希望医护人员能更加关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放化疗之后注意血常规的定期检测,以便及早的发现和治疗。③医生和药师应熟练掌握常见防治骨髓抑制药物的使用时机、用法用量以及停药时机,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④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注意休息,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感染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