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伍运梅 沈红升 彭少烨 孙艳
(1,湖北省潜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33100;2,湖北省潜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433100;3,湖北省潜江市水产局 433100)
布氏杆菌病是养羊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人畜共患,近些年虽然未发生过大面积的流行,但局部地方流行也给养殖业带来较大影响,多集中在散养模式较多的农村地区。由于本病很容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故农村地区加强本病的防控教育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小杆菌,菌体微小,主要依靠胞内寄生[1]。布氏杆菌表面无菌毛,不能运动,不会形成芽孢,吉姆萨染后呈紫色,柯兹洛夫斯基染色后呈鲜红色。体外培养过程较为复杂,若为新鲜组织分离的初代培养,需要在培养环境中补充10%的CO2,且培养10d 以上才能长出肉眼可见的菌落,传代培养后,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一般3d 左右即可长出菌落。本菌对培养基的要求较高,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必须加入肝浸液、氨基酸、维生素等促生长因子才能生长良好。
散养羊在目前农村地区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养羊业发达的西北、华北和中原地区,很多都是农民独自放牧,早出晚归,羊群主要依靠采食野草,夜间补饲秸秆类饲料为主。农村散养的养殖模式具有多而杂,难以统一管理的特点,不利于布氏杆菌病的统一防控。目前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表明,本病在农村地区呈现地方流行,且长期存在,对人和其他健康动物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布氏杆菌除了羊之外,对牛、猪、鹿、野兔及人等都能感染,临床上分为马耳他型、流产型、猪型、犬型、羊型和沙林鼠型6 种类型。病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病羊和隐形感染羊是主要传染源[2]。妊娠流产的母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排出的胎儿、羊水、胎衣等都含有大量致病菌,怀孕期间排出的阴道分泌物也含有病原体,健康动物接触后很容易被感染。病羊分娩后,其分泌的乳汁中也有病原存在,一方面可以感染羔羊,另一方面,如果羊奶用于食品,很容易导致公共安全事件。部分落后地区对人畜共患病的防患意识不强,生羊奶未经深加工或加热处理直接饮用后导致人感染布氏杆菌病的情况屡见不鲜。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病原可通过污染饲料或饮水造成大群感染,另外,黏膜接触传播也是本病的传播途径之一,眼结膜、生殖道黏膜等都会使病原经感染动物传播给健康动物。
绵羊和山羊都能发生感染,公羊感染后主要表现睾丸炎,睾丸局部肿胀发热,触之疼痛,精子成活率下降,活力降低,无法配种而失去繁育能力。母羊以流产为主要表现,流产前表现采食量下降,喜饮水,精神不振,体温上升,阴道口流出大量的黄色分泌物[3]。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的第90~120 天,但不是所有感染羊都表现流产症状,部分羊可耐过并顺利产下羔羊。母羊产后表现乳房炎,乳房肿大,乳汁中有结块和炎性代谢产物,泌乳量下降,乳腺内部有结节性硬块。部分羊还可能出现气管炎、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表现气喘、咳嗽和跛行。
防控本病必须加强养羊人的宣传教育,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和完善基层检疫申报制度。
通过调研、拜访等方式对养羊的人员进行疫病防控方面的教育,本病流行严重的地区可定期以小区宣教会的形式对该地区的相关人员和兽医进行专业知识宣传。让其认识到布氏杆菌病对羊群的危害及防控本病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意义。
疫病的流行和地方基层兽医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兽医多为依靠经验诊断疾病的土兽医。这些兽医大多未有执业兽医资质,缺乏门诊疫病防控药物,品类不全,检疫水平也低下,需要专业人员定期下沉到基层进行专业疫病知识的培训,地方政府的官方兽医也需要定期对基层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而掌握布氏杆菌病最及时的信息。
我国幅员辽阔,官方兽医不可能每个村落都顾及,检疫申报需要依靠农村兽医开展工作。建议各县市对本辖区内的村兽医进行备案,加强信息联络沟通,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