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武
(贵州省思南县兴隆乡农业服务中心 565100)
猪瘟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
猪瘟病的垂直传播是由母体传播给子体的传播方式,属于纵向传播。这种垂直传播方式是指产前被感染的怀孕猪,通过胎盘从而将体内原本的病原体传播给胎儿。可以经胎盘传播的病毒有许多种,如猪瘟、细小病毒、乙脑及伪狂犬等,这些病都可以经胎盘进行传播。还有一种方式是经产道传播,这是指在分娩过程中,原本存在于母体动物的阴道和子宫颈口的病原体对新生动物造成感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的病毒也有许多,如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及葡萄球菌病。
水平传播是指动物群体或者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在水平传播中,直接传播是指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由于传染源和易感动物的直接接触而造成病原传播的方式,但通常情况下,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当猪发病时,可以通过交配和舔咬等方式进行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的传播特点是一个接一个的发生,所以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因此不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伤害与损失。而间接传播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外界因素必须参与,通过传播的媒介侵入易感动物进行病毒传播。如猪瘟和口蹄疫等都可以通过间接接触进行传播。
猪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及死亡率。但多年来,我国一直认真贯彻落实综合预防控制疾病,并且重点进行接种工作,然而在如此高密度的免疫接种情况下,猪瘟依然不断发生,造成猪瘟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疫苗本身质量较差,近几年来,有部分厂家对生产的疫苗有失控现象,而有些基层兽医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免疫失败,除此之外,免疫剂量不足及疫苗运输保存不当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其次,对消毒药品的使用不当。在进行防疫注射时,基层兽医人员往往只使用碘酊消毒,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疫苗变质。究其根本,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消毒管理制度,导致在免疫工程中消毒不彻底,进而降低防疫的效果。
最后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易感动物免疫力下降。如生猪长期生活在环境污染的地方,并且长时间使用霉变饲料等,以及对链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的使用都会导致生猪免疫力下降,对疫苗的接受力减弱。
在临床医学上,通常将猪瘟分为4 种病型,分别是最急性猪瘟、急性猪瘟、慢性猪瘟及温和性猪瘟。
通常在发病后猪并没有明显症状,但会突然死亡,一般会发生在初发病地区和病疫流行的初期。通常情况下,这一类型的猪瘟潜伏期短,多为突然发病,猪的症状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全身有多处出血点和出血斑,会很快死亡,病程一般不会超过5d。
通常这一类型猪瘟发病后,病猪体温升高,常表现为喜卧、弓背、寒战及走路摇晃。食欲不高,经常饮水,有时会出现呕吐情况。结膜发炎会有流脓性分泌物产生,上下眼睑不能张开。初期会出现便秘,后期会出现腹泻。
这一类型的猪瘟通常是由急性猪瘟转变过来,体温不稳定,时高时低,并且食欲不振,腹泻与便秘的状况交替出现,行走时摇晃物力。有部分病猪的耳尖、尾部及四肢下部会变为蓝紫色,也有可能出现坏死、脱落的现象,病程可以长达一个月之久,死亡率很高。
对猪瘟病进行临床诊断中,通常情况下,在规模化猪场,如果猪群中有几只或者更多的猪同时或先后出现高热不退,并伴随食欲不振,粪便干燥,走路摇晃无力,并且皮肤上有出血点,耳朵呈紫色症状时就可以初步判断为疑似猪瘟。
首先,猪场要注意日常消毒工作,对患病死亡的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猪场环境的彻底消毒,从根源上消灭猪瘟。其次,规模化猪场养殖应采取自繁自养的措施,实现封闭化管理,在引进种猪时一定对现场进行隔离和观察,并加强免疫检测。不能从疫病地区引进猪。
想要有效预防控制猪瘟病的发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预防接种,要求每一头猪都接种免疫,确保达到免疫效果。在猪瘟病发病率较高的猪场,可以依照要求合理增加防疫次数。
在规模化猪场养殖过程中,在净化猪种时要运用猪瘟免化弱毒疫苗对猪进行防疫,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猪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