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概述*

2019-01-06 05:17:1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湿疹病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张静静 刘 华△ 耿志强 吴士延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受环境污染、化学品滥用、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湿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约占皮肤科门诊量的15%~30%[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差异不明显,多见于过敏体质者[3]。本病主要表现为皮损常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4],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安全有效的干预治疗就显得颇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口服抗组胺药、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等进行治疗,虽然短期内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会产生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激素依赖性皮炎等诸多不良反应及并发症[5],停药后易出现“反跳现象”,不利于患者的整体预后。而中医药在治疗湿疹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故笔者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概况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

病 名

湿疹属于中医学“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等范畴,根据皮损的不同部位,亦有“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等名称。高秉均《疡科心得集·辨湿毒疮肾脏风论》曰:“湿毒疮……又或因暴风疾雨,寒湿暑热侵入肌肤所致。”[6]《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叙述:“浸淫疮,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7]《外科正宗》中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8]《外科正宗·杂疮毒门》中述:“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食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卧睡不安,瘙痒不绝。”[9]吴谦在《外科心法要诀·胫部》中指出:“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入腠理而成。”[10]表明古代医家认为湿疹与风、寒、湿、热皆有关。

病因病机

现代中医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抒己见。倪诚[11]指出其发病夙根是湿热内伏血分,因素体不耐异气之邪,加之湿热气候或嗜食肥甘厚腻等诱因,引动伏藏血分湿热,外发肌肤所致。田振国[12]认为湿疹的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腠理不密,感受外邪,肌肤受损。吴承艳[13]提出湿疹的诱发因素是风寒湿,病理因素是痰、热。《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基于此,苏化等[14]认为慢性湿疹的发病机理是“阳虚不运-阴毒蕴积-毒损络脉-气液不行-皮肤失养、邪气凑之”。彭琳等[15]认为湿疹发病为“先天肾虚与后天脾虚”双驱动,肝阴虚为桥联本标的表象,创立了“温肾阳治其本,渗脾湿治其标”的治疗法则。李斌[16]将红斑、丘疹、灼热等湿疹的症状归入血热的范畴,认为“血热是本,阳浮是标”,故提出“血热阳浮”的病机观点。总体来说,湿疹乃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病机在内归于脏腑功能失调,在外责之风湿热邪侵袭肌腠,内外相互搏结,或因恣食肥甘厚腻,伤及脾胃,脾虚失运乃致湿热内生,浸淫肌肤而致。

治 疗

1.分期论治

姜燕生[17]将湿疹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并提出急性期应辨证为热重于湿证,自拟清热凉血汤加减:黄芩、栀子、黄连、牡丹皮、赤芍、茅根、板蓝根、冬瓜皮、地骨皮;亚急性期辨证为湿热并重证,自拟清湿热汤加减:茵陈、苍术、萆薢、马齿苋、小蓟、车前子、白鲜皮、地肤子、佩兰;慢性期多辨证为湿重于热证,自拟祛湿养血汤加减,常用药有薏苡仁、石菖蒲、陈皮、豆蔻、赤小豆、香附、鸡血藤、合欢皮、蒺藜。吴承艳[13]将湿疹分为早期、中期和慢性期,早期治以疏风解表、清热止痒,多用防风通圣散加减。中期又细分为两证:血分有热者治以清热凉血、消风止痒,方以清营汤加减;湿重于热者治以清利湿热、通络止痒,方以三妙汤加减。慢性期治以养阴润肤、清热止痒,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谷云飞[18]治疗肛门湿疹有着独到的经验,认为急性期应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为首要,选用龙胆泻肝汤和萆薢渗湿汤为基础方,亚急性期采用健脾利湿的方法,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期注重养血润肤,临证时以当归饮子为基础方剂,随证加减。王素梅[19]将小儿湿疹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临证中关键在于分清标本缓急。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治宜祛风清热、解毒透疹;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当以健运脾胃、利湿凉血为要。

2.辨证论治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发布的《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20]将湿疹分为风热蕴肤证、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阴虚血燥证及其他证型(阳虚证、风寒证、寒热错杂证)。但各医家在临证中对湿疹的认识皆有自己的见解,辨证分型并不完全统一,故各自采用不同的辨证思维进行论治。

刘天骥[21]将湿疹分为湿证和燥证,湿证分湿热和脾虚湿蕴两型,分别予以泻心汤加味和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燥证分血虚风燥和脾肾阳虚两型,分别拟以炙甘草汤加味和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玉屏风散合方化裁。名中医姚学善[22]将其分为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根据湿疹的发病特点治疗时常采用解表祛湿、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类药物,尤其善用动物药如蛇蜕、蜈蚣、全蝎、僵蚕等“血肉有情之品”,取其走窜之性,药力峻猛,迫使湿毒顽疾等外出。刘巧[23]将慢性湿疹分为阴虚血燥型和血虚风燥型,阴虚血燥型采用滋阴润肤汤加减,阴虚体质者加熟地、麦冬、山药,血虚风燥型采用四物消风散加减,血瘀体质者加红花、桃仁、丹皮、赤芍等。

3.专方验方

崔静等[24]治疗本病以扶正祛邪为本,辅以养血生津、活血通络。常用方为荆芥、木贼草、龙胆草各10g,云茯苓20g,生地黄、白术、地肤子、白鲜皮、苦参、银花、黄柏、牡丹皮、赤芍药、乌梢蛇各15g。周世印[25]认为湿疹的病因病机多归于风湿热邪夹杂,其中湿邪贯穿疾病始终,故提出败毒泻火、化湿养血,健脾利湿、升阳祛风,益气养血、渗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常用金银花、连翘、白鲜皮、地肤子、防风、浮萍、当归、赤小豆、薏苡仁、生地、苦参、黄柏等药随证加减。田静[26]认为脾虚是慢性湿疹的发病根源,血虚化燥生风是关键病机,故提出了健脾养血祛风的治疗法则。实验观察到自拟健脾养血祛风方(党参、白术、甘草各15g,山药、生地、当归、制首乌、鸡血藤、白鲜皮各20g,防风25g,蒺藜 10g)对慢性湿疹模型小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趋化因子CCL17和CCL18有显著影响,提示健脾养血祛风方对血清趋化因子CCL17和CCL18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降低CCL17和CCL18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4.中西医结合疗法

除了单纯采用中医药治疗外,中西医结合疗法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沈芳等[27]探索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外用新霉素地松乳膏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予以3%硼酸溶液湿敷联合外用新霉素地松乳膏,结果表明,治疗第1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75%,EAS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海亮等[28]观察润肤祛风汤为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60例的临床效果,对照组予以楮桃叶洗剂药浴配合聚乙二醇液体敷料均匀外涂、地奈德乳膏外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润肤祛风汤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皮疹及瘙痒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其他疗法

中药外用 宋晓蕾等[29]用自拟药浴方治疗湿疹患者108例,方含路路通、苍术、苦参、地肤子、百部、艾叶、黄柏等药,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 91.3%,远高于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及局部外用激素药膏)的68.5%。王首帆等[30]研究发现,复方黄芩“水膜”(将黄柏10g与马齿苋30g加水煎制成5000mL的溶液,无纺布浸透用镊子夹起敷在患处)治疗急性湿疹能明显缩短皮损消失时间,其疗效优于黄蒲洗液及硼酸洗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玲颖[31]对肛肠疾病术后肛周湿疹进行研究,采用青黛散(青黛60g,石膏120g,滑石120g,黄柏60g,打粉机打成粉剂)敷在皮损处,疗效肯定,复发率低。

针灸疗法 戴淑青[32]紧抓慢性湿疹“久病入络”的关键病机,采用祛瘀生新法治疗慢性湿疹,即为梅花针综合疗法。具体操作:病变局部消毒后,用梅花针以强刺激叩刺至微出血,叩刺处行拔火罐治疗,留罐10~15分钟,将局部瘀毒拔出,施罐频次视罐印及病情而定,雷火灸以温和灸的方式于病变局部施灸20分钟。

穴位埋线、穴位注射治疗 崔茜等[33]观察围刺埋线与体穴埋线联合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根据皮损大小,选择患者的截石位1、3、5、6、7、9、11点方位,对皮损部位实施包围式埋线;体穴选取三阴交、肾俞、曲池、足三里穴位进行埋线。总有效率为 97.50%,远高于对照组(曲安奈德混悬液局部封闭治疗)的77.50%。张守彬[34]治疗肛周湿疹采用亚甲蓝肛周封闭联合苦参汤加减熏洗的方法,对照组予以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5.24% 和78.57%(P<0.05)。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在体表穴位施行手法,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起到祛除肌表风湿毒邪的功效。柳希[35]运用推拿治疗脾虚肝旺型婴幼儿湿疹30例,以抑木扶土为原则,补脾经,清肝经,清心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点揉曲池,揉血海,揉中脘,摩腹,揉肝俞、脾俞,捏脊。总有效率为96.67%。

综上,湿疹作为皮肤科的常见病,以其病因复杂、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成为皮肤科难治病之一,诚如赵炳南所说:“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湿疹以其辨证论治、用药灵活、副作用小的特点展现了其在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皮肤瘙痒及其他伴随症状方面的优势,起到了控制病情,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湿疹的辨证组方用药尚未统一,处方多来自医家自身的临证经验,难以规范化地辨证指导临床用药;其次,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疗效缺乏大规模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缺少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缺乏中药复方和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改善湿疹皮损机制的研究,难以为中医药治疗湿疹提供确切有效的治疗靶点;再次,部分研究试验样本量偏小,误差偏大导致其科学性和可信度降低,故大样本的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猜你喜欢
湿疹病机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7期)2022-11-17 08:25:18
地龙白糖液,湿疹无处藏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40
总有过敏、湿疹,可能是太讲究卫生惹的祸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50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