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
张承坤 赵雅琛 沈澍农△
关于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的版本,学界一般认为有大字本和小字本之分,以邓珍本为代表的大字本传世较多,而小字本则仅有明代吴迁抄本传世,且二者之间有诸多不同。吴迁本《金匮要略》现藏于上海图书馆,2007年日本学者真柳诚教授根据沈津著作提供的线索找到该书,经过研究确认吴迁本为《金匮要略》唯一传世的小字本,由此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梁永宣教授将吴迁本誉为《金匮要略》之“最善本”[1],段逸山教授更以吴迁本与邓珍本进行全面对比研究,认为吴迁本可以“纠正邓珍刊本诸多错误”、“充实邓珍本未见资料”[2],这些都足以证明吴迁本的重要学术价值。
吴迁本所附跋语曰:“《金匮要略》诚医家之要书也,然学者漫不之顾,少有蓄之者。今得祝先生均实所藏古本,老眼虽昏,勉强录之。洪武二十八年岁次乙亥秋八月三日甲子写,至二十五日丙戌而成,时年七十三。吴迁景长识。”[3]又书中有“吴迁印”、“吴景长”、“吴迁景长兰室秘藏医书药方志此印章”印记,据此可知该书的抄录者当为元末明初人,姓吴,名迁,字景长,生平背景不详,但以他抄书的功底以及拥有多枚私人印章等信息来看,应当是一位家境尚可的读书人。关于吴迁其人,此前学者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皆未能考得其生平,如真柳诚教授便坦言:“关于吴迁或吴景长,有年代差异的同名他人之史料记载,但与吴迁本人相关资料至今未见。”[4]然而考诸史料,其实并非没有活跃在元末明初年代的吴迁或吴景长。
《石仓历代诗选》[5],又称《石仓十二代诗选》,是由明人曹学佺所编的一部诗歌选集,该书中收录了嘉兴陈约、陈、陈绛、陈缉兄弟的诗作,其中陈绛有一首诗题名为《和吴景长秋兴韵》,陈缉则有一首《次吴景长秋兴韵》。这两首诗提示了有一吴姓字景长之人曾与陈氏兄弟相交,且作过一首题名为《秋兴》的诗,可惜这首诗并没有传世。陈氏兄弟的生活年代当在元末明初,兄长陈约曾于洪武初年出仕,《浙江通志》记载其:“字博文。父宗远通五经子史。元季,放情湖海,与杨廉夫、顾仲瑛以诗唱和,名重于时。约少承家学,工诗。洪武初,召对称旨,授大理寺卿,调山西布政使,卒。所著有《一默居士集》。”[6]通过陈氏兄弟的身世背景,可以大致推断出与他们相交往的吴景长可能是一个生活在元末明初嘉兴一带的读书人,这与抄写《金匮要略》之吴迁吴景长的形象较为相符。
吴迁本《金匮要略》全书抄写工整,字体美观,且书后跋语简明扼要,内容不失生动,这些都足以证明吴迁应当是一位具有相当功底的读书人。而通过印章“吴迁景长兰室秘藏医书药方志此印章”还可以看出吴迁具有一定的收藏爱好,这说明他的生活也较为富足,并非底层贫苦寒士。考虑到陈氏兄弟出身书香门第,家族兴旺发达,父亲与顾仲瑛等名士诗文唱和,兄长陈约更出任大理寺卿、山西布政使等重要官职,故与他们兄弟相交往的吴景长在家庭背景上应当不会相差太远。因此,抄写《金匮要略》的吴迁吴景长与同陈氏兄弟交往的读书人吴景长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千顷堂书目》,为明末清初人黄虞稷所撰书目,民国以前仅有抄本流传,1913年方通过《适园丛书》刻板。该书卷十五记载:“《画继补遗》二卷(写本),右书明人小序云:嘉兴吴景长所记。按《通考》,《画继》邓椿撰,则此当以补邓书也。纪宋代画家,凡九十有九,元代诸家附焉。”[7]《画继补遗》,即邓椿所撰《画继》之续补,清代以前作者不详,至清代黄锡蕃始知其作者为元代藏书家庄肃。明人小序所谓“吴景长记”,并非指此为吴景长所撰。记,录也,当是指此写本为吴景长所抄录,而别本有做“吴景长撰”者,应当为传抄错误所致。考虑到《画继补遗》为元代作品,而明人小序至晚不超过崇祯,那么此吴景长应当为元明间人,《金匮要略》的抄录者吴迁吴景长所处的时代恰好也符合这一时间段。同时,小字本《金匮要略》三卷为吴迁吴景长手抄,《画继补遗》二卷亦为吴景长手抄,这种抄书收藏的习惯二者也较为相似,进一步增加了二者同为一人的可能性。
此外,《石仓历代诗选》中与吴景长诗文唱和的陈氏兄弟是嘉兴人,故此吴景长是嘉兴人的可能性很大,至少也生活在嘉兴周边一带,而《千顷堂书目》中明言抄录《画继补遗》的吴景长是嘉兴人。至此,两个吴景长在年代、地域、身份、地位、兴趣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因而很可能为同一人。至于《金匮要略》之吴迁吴景长,清代藏书家朱学勤在《别本结一庐书目》[8]中记载其为苏州人,稍有不同,但苏州与嘉兴毗邻,并且在历史上有过隶属关系,渊源很深,因此不能完全排除二者为同一人的情况。况且朱学勤为清人,对于元末明初时人的记载或许会存在小的错误,这也是可能出现的情况。
综上,吴迁本《金匮要略》的抄录者吴迁吴景长、《画继补遗》的抄录者吴景长以及与陈氏兄弟诗文唱和的吴景长有很大的可能性为同一人。吴迁,字景长,元末明初时代的读书人,生活在嘉兴、苏州一带,家庭比较富足,与出自嘉兴名门的陈氏兄弟为友,相互之间有诗文唱和,喜欢抄书,曾于洪武二十八年亲自抄成《金匮要略》,并且有藏书的爱好,并为此篆刻了印章,除抄写并收藏有小字本《金匮要略》外,还抄写收藏了庄肃的《画继补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