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茗
与经产妇不同, 初产妇由于首次经历生理的巨大变化,即将为人母, 在实现角色的转化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如果无法及时改善这种负性的心理状态,很可能影响分娩进程, 不利于母婴安全。为帮助初产妇尽快适应生理的变化和身份的转变, 本文探讨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期连续照护模式对初产妇情绪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建档的106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42岁, 平均年龄(34.28±3.15)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9例, 专科或本科55例, 硕士及以上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初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3例。纳入标准:单胎, 停经≥12周,无妊娠合并症者;排除标准:骨盆各径线值异常、孕期高危因素、交流和精神障碍、长期用药者以及短期流动人口[2]。所有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知情, 并签署授权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护理。由初产妇自行选择是否参与院内开设的孕产知识讲座、助产士门诊和新生儿床旁护理等, 助产士不固定, 而且不提供连续性照护。待产妇出院后, 只进行正常的电话随访。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以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期连续照护模式, 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专业的照护小组。申请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 组建一支护理小组专门负责对初产妇进行孕产期照护, 成员包含1名产科主治医师、6名助产经验≥10年, 且具备主管护师资格的助产士, 考核合格后上岗。②制定照护计划。初产妇完成门诊相关检查之后,与助产士深入接触后配对, 在了解照护内容的基础上, 签署同意书, 在孕产期的不同阶段, 接受对应助产士的连续照护,具体措施如下。
1.2.2.1 妊娠阶段 助产士和自身负责的照护对象及其家属进行细致、深入地沟通, 了解被照护者的身体状况、生活喜好和心理状态, 结合其实际情况, 从孕期营养、生活方式、心理、分娩症状、自然分娩过程等方面, 制定出个性化的照护方案, 以满足初产妇个体的不同需求。
1.2.2.2 分娩阶段 由助产士对即将临盆的初产妇实施导乐陪伴分娩措施, 并鼓励初产妇家属共同参与, 给予初产妇心理支持, 期间采取一对一的分娩陪伴, 强化心理疏导和干预, 缓解初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注意力以及因疼痛而产生的畏惧和紧张情绪。同时, 为了增强初产妇的疼痛阈值, 可以对其进行拉玛泽减痛分娩法指导, 选择自己感到比较舒适的体位分娩。
1.2.2.3 产褥阶段 予以床旁护理, 动员家属积极参与产后的各项护理, 并对其进行护理指导, 确保家属和初产妇能熟练掌握盆浴、抚触、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护理操作,结合产后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护理方案, 加深和初产妇的交流, 帮助其适应母亲的角色。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SAS和SDS对两组初产妇情绪状况予以评价, 得分越高, 表示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其中SAS以50分为界, SDS则以41分为界[5]。同时, 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 评价两组初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 非常满意:≥80分;满意:≥60分, 且<80分;不满意:<60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初产妇护理前后情绪状态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初产妇SAS评分(51.65±7.06)分、SDS评分(64.38±5.16)分与对照组的(52.39±6.25)、(63.74±5.92)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初产妇SAS评分(38.27±2.31)分、SDS评分(41.25±2.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51±3.64)、(49.32±3.53)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初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对于护理非常满意30例、满意19例、不满意4例, 护理满意度为92.45%(49/53);对照组初产妇对于护理非常满意23例、满意18例、不满意12例, 护理满意度为77.36%(41/53);观察组初产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人们对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 初产妇由于缺乏孕产经验, 再加上妊娠反应和激素的变化, 很容易因为胎儿的发育、生产疼痛和哺乳等知识缺乏而产生担忧, 无形中增加自身的心理压力[3-5]。同时, 受到我国医院护理模式的影响,孕妇从妊娠到分娩, 负责护理的人员并不固定, 无法实现连续照护, 初产妇缺乏对助产士的信任, 也是导致其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6]。
实施以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期连续照护, 由固定的护理人员对初产妇进行护理和健康知识教育, 不仅可以增强初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还能及时解答初产妇对孕产知识的各种疑问, 提高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也会因为知识的增加和心理安全感强化而减轻。
本次研究, 护理前, 两组初产妇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初产妇SAS评分(38.27±2.31)分、SDS评分(41.25±2.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51±3.64)、(49.32±3.53)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徐彬彬[7]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可见,通过个性化方案的执行可以让产妇具有更高的护理依从性, 一对一的教育宣传可以加深产妇对于自然分娩知识的了解, 降低分娩恐惧和焦虑, 产后正确的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有可以有效提高母婴感情, 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后抑郁情况的发生。
本次研究, 观察组初产妇护理满意度92.45%(4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6%(41/5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黄群[8]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可见, 这种照护模式有利于调动产妇及家属的主动性, 而且在长期的一对一服务中可以增加他们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能规避因为交流不畅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综上所述, 对初产妇实施助产士主导的孕产期连续照护可以有效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升护理质量, 改善护患关系, 为顺利分娩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