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韩,邓奕辉,马钟丹妮,周德生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长沙 410007;3.陈大舜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湖南 长沙 410007)
马培之(1820—1903)名文植,字培之,晚号退叟,清代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其自13岁开始随祖父马省三习医16年,后又旁学于费伯雄、王九峰等,精研《灵枢》、《素问》,博采众家之长,闻名于江南,1880年应诏为慈禧治病,疗效显著,赐御匾额“务存精要”,进而名扬天下。马氏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马氏严谨的治学思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对中医界影响深远。比较著名的传人有巢渭芳、丁甘仁、邓星伯、马伯藩、贺继衡等。本文从朱雄华、蔡忠新、李夏亭等编纂的《孟河四家医集》[1]中收集的《马培之医案》,包括《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外科集腋》《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青囊秘传》和《纪恩录》9种,收集马氏治疗痿证医案20例,共收集处方27首。本文根据马氏治疗痿证的医案处方,运用EXCEL分析频数,SPSS Modeler18进行关联分析,研究分析马培之治疗痿证医案中药物间的关联性,探讨其辨治痿症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现汇报如下。
痿证是指以肢体无力,肢体或者局部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为临床特点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痿证的发生,多由六淫之邪外侵,及饮食、房室、劳倦、情志内伤等所致。痿证病因多端,病机复杂,但亦不外乎外感及内伤。湿热之邪内侵日久,营卫不和;饮食失调,脾胃湿滞;情志失调,思虑太过,耗伤肝肾精血;劳倦太过,肌肉肢节失于濡养;房室不节,肾精耗损,精髓内竭。五脏元真虚损,气血津液耗散,气血不能周行于身,肢体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发为痿病。
马氏根据该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对其病机深入总结。马氏认为,痿证病位在肢体筋脉、肌肉,脏腑虚损为本病的基本病因,津液亏虚,肢体筋脉失于濡养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久居湿地,冒雨感寒,外邪内侵,湿为阴邪,其性重着而使肌肉失养则弛纵不收,发为痿证;如《医略存真》中云:“近世痿者,有腰如束带,身半以下麻木,少腹作胀,便难溺涩,两足浮肿者,本由土气壅遏,湿热沉滞,下焦经隧不通,上焦气化不行所致甚至。”饮食不节,贪杯饮冷,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脏腑内伤,内生湿热,运化受阻,以致脾虚不运,筋脉肌肉失于荣养;或久病致虚或脾胃素虚,中焦受纳、运化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肢体筋脉无以濡养,发为痿证;《马培之医案》云:“阴虚热蕴阳明,肺受炎蒸,阴精不能下输,带脉据急,腰如束带,二便不利,腿足麻而无力,痿躄已成。”言明阳明湿热日久灼肺,肺热叶焦,肺本属金,热则愈燥,阴液烧灼,阴精不能下输,血不能荣养百骸,亦发为痿病;七情内伤,愤郁不解,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热则灼烧津液,筋脉失养;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室过度,或劳役太过,以致肝肾精血耗损,导致肢体筋脉失于养濡;或跌仆损伤,致瘀血内阻,经脉阻滞不通,筋脉失养,皆能成痿。《素问· 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指出了湿邪致痿的观点。《素问·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发为骨痿”、“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等,指出了房室、劳倦等内伤致痿的观点。《素问·痿论》另有云:“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阐明了阳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筋脉肢体失养,从而导致足痿不用的观点。马培之尤其重视脾、肾、肝三脏在痿证发病中的作用,他指出:“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脾统血而主肌肉;三阴不足,精血内夺,气血不能荣运……势成痿恙”;认为本病以脏气虚损为本,湿热、痰瘀等实邪为标,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辨治痿证尤当重视调理脏腑,扶正补虚,兼以祛邪和络,以调和气血阴阳。
《素问·痿论》根据五脏特点将痿证分为“筋痿”“脉痿”“肉痿”“痿辟”“骨痿”五大类,自此开创了痿证脏腑辨证的先河。马氏认为,若肝肾阴虚,湿邪袭于筋脉,则腰背股腿作痛,不能转侧,下部乏力,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位处下焦,精血内亏,则为痿恙;当培补肝肾,舒缓筋脉;可予当归、旱莲草、桑寄生、续断、狗脊之类补益肝肾为主,兼以络石藤、丝瓜络等舒脉通络。若肺热叶焦,发为痿痹,乃阴虚热蕴阳明,肺受热蒸,清肃不降,阴精不能下输,带脉据急;如内经言五痿皆生于热而起于肺,此以肺为五脏华盖,主一身之气,五行属金而性畏火,火邪销铄则肺阴耗散,气不能行于周身,五脏皆因而病,皮肉、血脉、筋骨不能荣而成痿病;故治当养阴而兼清肃肺胃;可予沙参、石斛、玉竹、麦冬、女贞子、当归等滋阴的基础上,佐以黄柏、枇杷叶之类清肃肺胃之热。若脾胃虚损,盖脾统血而主肌肉,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百骸筋脉不得水谷精气荣养,气日久衰,脉道不得通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痿废不用;治宜培补阳明,强筋健骨;可用当归、黄芪、熟地黄、红枣、白术、党参、淫羊藿、熟附片、巴戟天等培补阳明,以和气血,兼温养下焦,以强筋骨。若脾肾虚弱,则骨乏无力,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乃肾藏精主骨,脾统血而主肌肉,脾胃居属中焦,转运上下,脉主阳明,脾胃在火热之外,脾病则下流乘肾,肾脏失养,无以濡养骨髓,骨髓空虚,髓减骨枯,故成痿躄;而脾属先天之本,肾属后天之本,两者相互滋生,治当中补脾阳,下温肾阳;可选熟附片、巴戟天、淫羊藿、狗脊之类温补脾肾。若湿热内犯,两足浮肿,下体重着,腿膝转动不灵,步履乏力,盖胃居中脘,养承肺而下属脾,湿热蕴结于中,热必上熏于肺,湿必下入于脾,火炎上而水就下也,脾土本湿,湿则愈湿,而气不能运行四末,上枯下湿,痿躄乃成;治当养营调脾利湿;宜用黄芪、当归、白术、洋参、山药、麦冬等养营调脾以治其本,兼以茯苓、薏苡仁、萆薢、五加皮、桑枝、秦艽等利湿通络治其标。
《马培之医案》中言:“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脾统血而主肌肉。三阴不足,精血内夺,气血不能荣运,以致两足麻痹乏力,足踝内外筋脉牵挚……势成痿恙。当温养下焦,兼培阳明,以和气血”。马氏认为痿证的形成多责之于肝脾肾三阴不足,精血内夺所致,其以虚证最为多见,尤以肝脾肾虚为主,而虚则补之,故补虚为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本文采用关联规则对马培之治疗痿证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深入探析。研究结果显示,马培之治疗痿证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补虚药,如当归、续断、黑料豆、北沙参、女贞子、麦冬、白术等,祛风湿药如五加皮、桑寄生、桑枝、秦艽等,活血化瘀药如牛膝、丹参等,利水渗湿药如茯苓、萆薢、车前子、薏苡仁等,清热药如生地黄、黄柏、玄参等为主。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数达135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9.2%;祛风湿药使用频数为43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2.5%;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数为3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8%;利水渗湿药使用频数为33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5%;利水渗湿药使用频数为26次,占总用药频次的7.5%。由此可见,其治疗痿证主要是从虚、湿、瘀、热这4个方面进行辨证用药,而脏气虚损为痿证发病基本病因,故补虚为其治疗痿证的基本治法,兼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治痿独取阳明为临床治疗痿证的一重要治疗原则,早在《素问·痿论》中就提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灵枢·根结》亦云:“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根据五脏生理功能可知,肺之津液润泽来源于脾胃之传输,肝肾之精的生化亦依赖于脾胃之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减退,津液气血生化不利,肺之津液则来源不足,肝肾之精亦无以生化,肢体筋脉失于荣养,则肢体肌肉痿软而难以恢复;故通过调养脾胃,使饮食得进,气血津液得生,则脏腑功能得复,肌肉筋脉得养,痿证得愈。《素问· 痿论》中亦有阐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宗筋者,乃为十二正经与十二别经之外的另一个循行系统,是十二经脉及相应络脉气血所灌注濡养的筋脉肌肉组织,具有维持联系十二经脉及全身骨肉、筋脉,保持人体运动功能正常的作用。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衰血少,阳明经脉空虚,而十二经脉合于宗筋,故其主润泽宗筋、主肉的功能就会减弱或消失,因而肢体痿废不用;故调理脾胃,使气血得生,宗筋得养,则筋骨得健。以上皆表明了阳明脾胃在痿证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但临床上患者常常脾虚或兼夹热邪或兼夹湿邪,我们治疗时不应一概而论,单以补其脾胃,而应补益脾胃的同时佐以清热、化湿之类。如马培之在《医略存真》中言:“治痿取阳明者,谓宜辨其有余不足而取之,非泥于补也。果其气虚挟热,原可用补,若为湿热、痰湿、阴虚,不且犯虚虚实实之戒乎?”表明我们在以阳明为主、重视阳明的基础上,仍然需要进行辨证论治,临床治疗中当灵活应用,师古而不泥古。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马培之治疗痿证处方中最常用药物为当归、牛膝、茯苓、丹参、生地黄、续断、黑料豆、北沙参、五加皮、桑寄生等。这些药物多具有养血活血,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等作用。当归为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其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作用,为补虚之圣药。牛膝出现的频率仅次于当归,其味甘酸,气平,无毒;可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其善走十二之经络,强筋骨,补中绝续,养阴壮阳,除腰膝酸疼,最能通尿管涩痛,引诸药下走。茯苓味甘、淡,气平,无毒;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丹参气微寒,味苦,无毒;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处方中常用的药物组合主要包括:(1)当归、牛膝。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当归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抗肿瘤、调经、平喘等作用[2];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两药联合使用以达养血活血,补益肝肾,强利筋骨之功。(2)当归、丹参。丹参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抗菌消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3];两药均能活血,两者合用有补益气血,活血祛瘀之功,适用于因跌仆损伤,四肢痿软无力,运动困难的血瘀患者及气虚血瘀,阻滞筋络,筋脉失养者。(3)当归、续断。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抗骨质疏松等药理作用[4];当归补血活血,两药合用可增强补益肝肾精血、强筋健骨之效。(4)当归、生地黄。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其甘寒质润而养阴,苦寒降泄而清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清热滋阴,补血、凉血止血及免疫调节作用[5];与当归合用可滋阴清热,养血活血,适用于阴虚内热,津液耗散,肢体筋脉无以荣养的痿躄患者。(5)当归、黑料豆。黑料豆性味甘平,入心、肝、肾经,有解表清热、滋阴止汗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黑豆具有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6]。《本草纲目》曰:“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当归养血活血,为补血要药,两药合用可养营调脾,利水化湿。
案1:“某,经曰:诸痿起于肺,治痿取阳明,阳明束筋骨而利机关者也。阴虚热蕴阳明,肺受炎蒸,阴精不能下输,带脉据急,腰如束带,二便不利,腿足麻而无力,痿躄已成。拟养阴而兼清肃肺胃。北沙参、黄柏、石斛、全瓜蒌、丝瓜络、大麦冬、云苓、萆薢、车前子、枇杷叶。二诊:进调金水之剂,足膝筋脉渐强,已可步履。中土犹弱,脾之健运失常,少腹作胀,清阳不展,拟从肺脾肾三经调治。大生地、茯苓、当归、洋参、於术、玉竹、寄生、女贞子、黑料豆、怀牛膝、白芍、沙苑、续断、红枣。三诊:痿躄渐可步履,尚觉乏力。脉犹带微数,络热未清,营阴未充,谷食不香,少腹时而作胀,气犹未和。仍宜养胃生阴,以强筋力。洋参、淮山药、旱莲草、牛膝、当归、石斛、女贞子、黑料豆、炙生地、陈皮、茯苓、桑寄生、红枣。”
按:此乃“阳明阴虚热蕴,肺叶受蒸,阴液耗伤,经脉不荣”所致痿证,兼见腰如束带,二便不利,腿足麻而无力。马氏病症结合,初诊予北沙参、石斛、麦冬等滋阴,佐黄柏、枇杷叶清肃肺胃之热以治其本,兼以全瓜蒌、丝瓜络、云苓、萆薢、车前子化湿通络以治其标,标本兼顾,肢体筋脉逐渐强健,渐可步行。二诊时患者湿热之证已除,但中焦脾土仍然虚弱,脾之健运功能失常,本质上为脏腑虚弱,马氏以调理肺脾肾为主,予生地黄、当归、洋参、白术、玉竹、寄生、女贞子、黑料豆、怀牛膝、白芍、沙苑、续断、红枣一派补益之品调和营卫气血,强健筋骨。三诊患者痿躄已较前明显好转,故续予调补脏腑,养阴和胃以强筋力。马氏治疗痿证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予以调理五脏六腑,效果颇为显著。
案2:“某,阳明湿热内蕴,溢于脉络,营卫不和,四肢痿麻,腰肋如束,便坚,小便不利,痿躄大症。当养阴化湿,宣通经络。北沙参、麦冬、当归、牛膝、续断、茯苓、大麻仁、生地(红花炒)、加皮、乌药、丹参、桑枝。复诊:痿躄渐可步履,近因扑跌受伤,足踝肿而作痛。当活血去伤。当归尾、赤芍、牛膝、秦艽、川断、三七、炙乳没、独活、加皮、木通、土鳖虫、自然铜、桑枝、陈酒。”
按:此乃“土气壅遏,湿热沉滞,下焦经隧不通,上焦气化不行,脉络不和”所致痿证。症见:四肢痿麻,腰肋如束,便坚,小便不利。马氏治以养阴化湿,宣通经络。予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配合牛膝、续断补益肝肾以治其本,佐茯苓、五加皮、桑枝、丹参、乌药利湿通络,大麻仁润肠通便以治其标。复诊时痿躄渐可步履。马氏通过调养气血阴阳,使气血津液得生,脏腑功能得复,兼以祛湿、通络,使经脉得通,肌肉筋脉得养,痿证得愈。
中医“痿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重症肌无力、急性脑血管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等,因痿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大多属于疑难病症。马氏认为气不能周行于身,五脏皆因而病,皮肉、血脉、筋骨不能荣而成痿。马氏在痿证的临床辨证治疗上,一般从脏腑入手,以肝、脾、肾三脏为主,指出痿证多为虚,虚多责于肝肾阴虚、脾胃虚弱以及脾肾两虚;在临床对痿证的遣方用药上,主要以补肝肾、补脾胃、补脾肾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综合运用多种配伍方法。马氏对于痿证的辨证论治,以先贤之理论为指导,与具体情形相结合,病症相参,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