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情感表现

2019-01-05 01:40刘佳鑫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典主义奏鸣曲浪漫主义

●刘佳鑫

(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如果说巴赫是已有万物的完善者,莫扎特是出于天才的横溢,那么贝多芬则是那个扼住命运喉咙的人,他将自己的意愿施于世界,他不向任何人低头,灵魂中充满了对人的热爱及对自由的渴求。贝多芬孤立而骄傲地背向那些国王、亲王和贵人,他有坚定不移的乐观,他有雄壮的悲伤,他还有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的奋斗。最让人难忘的,还有他那扼住命运咽喉、那铁一般的意志。

杭州画院是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直属全额拨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杭州市美术创作和研究的学术机构。画院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美术创作、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新人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画院不断提高专职画师和行政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艺术创作实力,增强学术凝聚力,扩大社会知名度,为创造全国一流水平的画院而努力。

贝多芬的《第九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Beethoven∶Vionlin SonataOP.47,No.9),是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奏鸣曲形式表达的巅峰之作。他所创作的10首小提琴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家们的保留曲目,并留下了很多著名小提琴大师们的精彩录音。经过阅读和检索就会发现,关于其作品的研究,大多是从其小提琴的创作技法的发展以及与钢琴声部的协作进行解析。本文将从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其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贝多芬的英雄性、创新性精神内涵,对演奏者、欣赏者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中国大学目前的学术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蜕变,人才成长的环境宽严失当,学风浮躁、追求肤浅、理想浮夸。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生是否能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也许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以至于顾不上自身的价值,忘却了生活的真谛,忽视了心灵的力量;也许他们把现实社会看得如此的实际,以至于把自身命运与财富的积累视为一体,放弃了崇高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3]

一、时代与文化背景

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力的时代,国家从经济上的奴隶制转向自由的现代秩序,欧洲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在这个时代,人民逐渐从一个旁观者转向社会的主人,中产阶级参政替代了王公贵族制,而共享权利也成为人民对贵族和宫廷的基本要求。这个时期的德国经历了有气势、有成果的浪漫主义运动。德国作为欧洲文明最年轻的国家,它挣脱了 17世纪古典主义的沉重包袱,经历了“狂飙运动”(Storm and Stress)①的大变乱,并把这些经历中发现出来的东西总结归纳最终形成浪漫主义的财富。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即古典主义以形式为主,守得住标准的才称其为美,所以古典派的作品是客观的;而浪漫主义则偏注重内容,注重独创、崇尚清新,故浪漫派的音乐是情绪的、主观的。贝多芬无疑是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过渡期作曲家,是浪漫乐派的先驱者。他不仅保持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体风格,又在这种严谨的结构中带着少有的自由、激情与英雄性的情感表达,这就使得他的音乐充满了坚定的力量和深邃的意境,能唤醒人类的渴望,能传达更普世的人生哲学思想。

谱例开始的 4小节小提琴独奏,既有即兴的特点,又带着神秘色彩,在宽广的音符中流露出贝多芬独特的哲学家的缜密思维。随后钢琴声部在一个强有力的和弦上以fp的力度进入,两小节后渐强,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贝多芬式的演奏风格,这样的开始,使得整首乐曲从一开始就具有戏剧化的色彩,同时也表现出作曲家胸怀坦荡、开诚布公的英雄性格。

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流域中最古老的都市波恩,这也是他获得“波恩的英雄”称号的来由。当时的德国尚未组成一个国家,是一个大约有 250个州的松散团体,贝多芬在那里度过了早年的时光。贝多芬就这样的屹立在那个时代,他不甘仅仅是海顿、莫扎特的追随者,而是屹立在他们中间,创作出各种音乐形式的杰作—— 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弥撒曲、弦乐四重奏。《第九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在技巧上的要求已超越了一般室内乐的界限,第一乐章规模宏大却不失逻辑性,第二乐章由很多个变奏组合而成,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失深度。这部作品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它打破了旧有的奏鸣曲的概念,不仅充满了新的音调和单纯的旋律美,同时结构完整,表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结果(图1B)表明:208例ICC患者中,消瘦组、体质量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的5年OS分别为13.3%、19.7%、19.6%;由于消瘦组及超重肥胖组患者未能随访至术后10年或中途失访,仅得出体质量正常组的10年OS,为2.3%。消瘦组ICC患者5年OS低于其他两组(P<0.05);体质量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古典主义的承接者 浪漫主义的领路人

贝多芬与这些运动息息相关,并深深卷入其中,“狂飙运动”的思潮为青年时期的贝多芬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贝多芬精神气质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渲染并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这种外界的影响,让我们的作曲家从灵魂上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社会中有比他个人命运更重要东西,那就是自由、人类的进步和尊严。

无论是从时代的背景还是创作特色来看,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浪漫主义的精神领域,但如果直接把他定义成为浪漫主义的一员,这是一种风格判断上的错误。毋庸置疑,贝多芬是从古典主义成长起来的,虽然“狂飙运动”引发了所有古典主义者的危机,但从某种程度来讲,贝多芬所做的正是将古典主义和新思潮进行了综合,从而形成作曲家独树一帜的创作思路和风格。在贝多芬的手中,古典主义的形式不再是外加的约束,而是浪漫主义内容展开的依据。就像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说道:“贝多芬愈进入 19世纪的早期浪漫主义,就愈变成古典主义者,他像雅努斯神一样有两张脸,一张脸面朝后,向古典主义做最后的顶礼膜拜;一张脸面朝前,向未来召唤,是19世纪的领路人和导师。”[1](P474)贝多芬以后,欧洲的浪漫思潮铺散开来,如德式浪漫派的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法式浪漫派的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等。

三、《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音乐中的“英雄性”情感表现

贝多芬的音乐总是给人以力量和勇气的鼓舞,这是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的。本时期的贝多芬身体和精神状况很不好,他的听力越来越差,甚至不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作为一名作曲家,这确是个可怕的残疾。但贝多芬并没有选择精神上的消沉,通过一系列的痛苦和挣扎后,他那心底对艺术的执着信念支撑着他,他选择了对抗自己的命运,并写出了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具有“英雄性”色彩的音乐创作,而《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在主题的陈述中交融在一起,这时的音乐由弱 pianissimo发展延伸,直到急板presto。在这里,贝多芬采用器乐化的语言模式,主题没有采用齐奏的方式,旋律明朗清晰,钢琴的和声伴奏织体饱满而又充沛。非常注重力度的贝多芬在谱例中严格说明色彩及力度的变化,直至小提琴演奏又回到第一主题并回到再现部。再现部变化较多,到处都是省略记号和延长记号,同时在主旋律出现第三次的同时进入后奏部。

(一)力度的控制——戏剧性的情感表现

在第一乐章开始前有一段装饰乐句风格的序奏,在这短小的序奏中,作曲家竟标上了多达16个不同的力度变化记号(见谱例1)。

在交往中你得知我以前的爱情故事,含情脉脉地望着我,认真地说:“你女朋友已离你而远走他乡,不如我们一起努力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你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但从你的眼神和语气,可以看出你是真心实意,不是随便说说。可是我这个人向来就有弱点,也许是天生的自卑吧,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觉得不能带给你幸福的生活,我不想让你跟我一起吃苦,更不想让你和我一起漂泊天涯,更何况女友还在海外,想起以前我跟她一起相依为命的日子我终身难忘,我不能负她,我要全心全意地去爱她!但我更不能伤害你,我想今生能跟你做朋友,曾有此生早已足够!想到这里,我只能在心里面默默地祝福你找到一个比我更好的港口!

谱例2:

主部以A大调的同名小调a小调为中心,其坚毅果断、热情洋溢的第一主题由小提琴奏出后,随后钢琴再进行反复后终止在装饰乐句上。钢琴声部的短促和弦的出现,增强了其节奏的动力感。

(二)小二度动机——坚定、果敢的内心情感

18小节后,序奏结束,随后进入由小提琴声部呈示的主题。旋律以一个弱起的二度动机开始,铿锵有力的断奏音符充满了战斗的力量(见谱例2)。

谱例1:

安全约束最优潮流的实用模型及故障态约束缩减方法//郭瑞鹏,边麟龙,宋少群,余秀月,汤伟,杨铖//(13):161

从谱例1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明确标示了力度的使用记号,他本人也较喜欢运用大幅度的感情突变手法,所以在作品中力度记号不仅多,而且变化的幅度也较大,往往从最轻的音突然变成最强的音量。力度的使用已经成为推动音乐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但在演奏时不可过于夸张的单纯使用技巧上的力度,同时也要注意音乐上情绪的转变。演奏时能够真正的做到乐从心出,要做到有感而发,心里应该有预先听觉,手上才会有戏剧性的情感表达。只有当演奏者有了内心世界的情感描述时,才能演奏出作曲家这种逆向的、富于戏剧性色彩。

《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30年5月,A大调,是作曲家为了访问维也纳的英国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所作,后又改赠给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因此又称为《克鲁采奏鸣曲》。贝多芬描述此曲为具有协奏曲风格的奏鸣曲,是作曲家进入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变奏曲式,整首作品恢弘的气势和强烈的英雄性色彩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82]《布尔加宁、赫鲁晓夫关于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0页。

由此可见,《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各乐章的音乐主题由若干个短小动机组成,贝多芬的音乐总是充满了激情,旋律由短小的动机组成,其旋律始终都是在带有对抗和矛盾冲突的短小动机中进行。作曲家的音乐内涵得到扩充和发展,每个音符的背后似乎都蕴涵着作曲家想要表达的自己的感受以及生活哲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乐句结构丰富多变,若干短小的动机推动着乐思的发展。所以,演奏的时候要考虑到乐句间的整体逻辑,主题动机虽然短小,但就乐句的演奏来看,依然需要对气息做宽广的处理。

(三)变奏手法的运用

第二乐章附有四首变奏曲,变奏方式以加花变奏、分解变奏、转换调式调性以及改变丰富伴奏织体为主。第一变奏中,小提琴在辅助钢琴的基础上,以钢琴为主奏,两件乐器同呼吸,用时而断时而连的音乐形式表达全曲。最受小提琴家们喜爱的当属第二变奏曲,这是一首全部由32分音符组成的乐曲。由小提琴奏出的音乐典雅细致,整段音乐由顿音贯穿,需借助灵活的腕力来演奏,这足以展现乐器的戏剧性色彩以及演奏家的高超技巧。

从创作技法上来看,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中和声力度的加强、调式调性的来回转换、缜密的整体构思等手法创造出一个既对立统一又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章节之间在速度、音乐情绪上有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在第二乐章中简朴、深沉、厚重、漫长的乐句气息是贝多芬标注的“非常有表情的柔板”特征之所在。贝多芬更新了创造性想象的原始材料,创造了全新的小提琴语言,他的音乐常常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用音乐与命运抗争,引导人们追求希望、光明。

综上所述,《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无论是从作品结构、旋律特征还是速度与力度的运用都有创新性的发展,更加完美地体现了贝多芬个人内心所蕴涵的丰厚情感—— 英雄主义的、不畏艰险的、乐观自由的。作曲家随性所欲的运用着材料,使之臣服于自己的意志,并将自己的精神充盈其中。贝多芬以他纯粹的力量、热情的天性、坚强的意志,独自将苦难转变为积极的艺术图景,在他的个人作品里,与其说是表现他个人思想的作品,不如更确切地说是对整个人类、整个尘世中的每个成员而发言的。他似乎找到了其他古典同行所不知道的主观力量的英雄风格,并把这一风格应用到具体的作品中。这股如同浪潮般的声音让聆听者的内心再柔软也变得坚强,这种英雄性的力量给我们以勇气去与命运抗争,最终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去追求希望、追求光明。

注释:

①又称“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15年。被算作文学和音乐上的狂飙运动发生在贝多芬的幼年时期,但这种革命的态度和暴风雨般的情感在19世纪仍不断涌现,是一场提倡自然、感情和个人主义、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有民族特色风格的文学运动。

猜你喜欢
古典主义奏鸣曲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手机上的奏鸣曲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春天的奏鸣曲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向古典主义致敬
饥饿奏鸣曲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