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输入性恶性疟疾疫情调查分析

2019-01-05 20:36杨吉星李童任慧洪亮陈道湧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9年16期
关键词:琥酯疟原虫青蒿

杨吉星 李童 任慧 洪亮 陈道湧(通讯作者)

(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0082)

2017年6 月26 日15 时21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区疾控中心”)接某医疗机构(简称“B医院”)电话报告,称该院诊断2例恶性疟病例。而后经区疾控中心调查核实为一起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疫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医院实验室采用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试剂,区疾控实验室采用疟疾RDT试剂,吉姆萨染液对病例全血厚薄血膜凃片染色后进行镜检。采用登革病毒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通用登革热病毒(DENV)核酸、登革热病毒1型(DENV-1)、2型(DENV-2)、3型(DENV-3)、4型(DENV-4)核酸。标本送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进行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检测。

2.结果

2.1 病例1发病就诊经过

病例1,女,59岁,离退人员。2017年6月21日晚上,在上海现住地家中出现恶心、呕吐、发热、乏力、头晕、腹泻、黄水样便(4~5次/天)及尿液红茶色等症状。6月23日出现发热(自测体温40.6℃),于6月23日晚上到某医院(简称“A医院”)就诊,门诊体查血常规,红细胞(RBC)4.67×1012/L,血红蛋白浓度(HB)142g/L,血小板(PLT)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91.5%,淋巴细胞百分比(L%)3.0%,C反应蛋白(CRP)115.35mg/L,平均血小板容积0.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74.00U/L,尿常规结果为尿隐血“+++”,尿蛋白定性“++”,白细胞“+”,当天予以头孢类药物静脉滴注。因患者自述静脉滴注有疼痛感,6月24日医生更换为以非头孢类的抗生素予以静脉滴注,药名具体不详,症状未减轻,最高体温40℃。

6月25 日四肢皮肤多处出现瘀斑,伴恶心、乏力等症状。6月26日前往B医院就诊,门诊体查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四肢可见瘀斑、左侧结膜出血,双侧巩膜黄染,口腔黏膜白斑,咽红。血常规,RBC3.61×1012/L,HB 110g/L,PLT 14×109/L,N%18.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2%。血生化ALT 20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75U/L,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18U/L,乳酸脱氢酶794U/L,淀粉酶525.55U/L,总胆红素100.97μmol/L,直接胆红素69.75μmol/L。疟原虫检查:血片镜检结果为恶性疟原虫环状体阳性,RDT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6月26日B医院以“恶性疟”病例收治住院治疗,给予青蒿琥酯进行抗疟治疗,同时给予保肝、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共住院治疗17天。6月28日血检疟原虫转阴,后经多次复查血疟原虫阴性,于7月13日予以出院。

2.2 病例2发病就诊经过

病例2,男,62岁,离退人员,与病例1为夫妻关系。2017年6月23日晚上,患者在上海现住地出现发冷、头晕、乏力、食欲下降症状,6月24日凌晨出现发热症状发热(自测体温39℃)。发热持续至6月24日白天。6月24日晚上与妻子一同到A医院就诊,门诊体查血常规,RBC 4.91×1012/L,HB 149g/L,PLT84×109/L,N%17.0%,CRP32.04mg/L,平均血小板容积8.6fl。当天予以头孢、柴胡颗粒、清开灵回家口服。6月25日再次出现发冷症状,大约半小时后持续发热(自测体温39℃)。

6月26 日前往B医院就诊,门诊体查血常规,RBC 4.61×1012/L,HB 140g/L,PLT 31×109/L,N%25.6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6%,血生化L-γ-谷氨酰基转移酶73.00U/L,乳酸脱氢酶327.00U/L,总胆红素22.80μmol/L,直接胆红素7.97μmol/L。疟原虫检查:血片镜检结果为恶性疟原虫环状体阳性,RDT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6月26日由B医院以“恶性疟”病例收治住院治疗,给予青蒿琥酯进行抗疟治疗,同时给予保肝、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共住院治疗17天。6月28日血检疟原虫转阴,后经多次复查血疟原虫阴性,于7月13日予以出院。

7月15 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8.5℃,伴咽痛不适,7月16日前往B医院血检疟原虫阴性,给予头孢丙烯治疗后咽痛减轻,但每日仍有发热,无明显畏寒寒战及大汗。7月20日再次前往B医院检查血常规,红细胞4×1012/L,血小板48×1012/L,淋巴细胞百分比16.3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6%。疟原虫检查:血片镜检结果阳性,RDT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7月20日B医院再次以“恶性疟”病例收治住院治疗,给予青蒿琥酯进行抗疟治疗,同时给予保肝、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共住院治疗8天。7月21日血检疟原虫转阴,后经多次复查血疟原虫阴性,于7月28日予以出院。而后半年内未发现疟疾复发现象。

2.3 流行病学调查

经旅行团组织,两名患者与6名国内同行人员自6月3日-16日前往南非旅游,一直同行。自述在南非曾前往野外郊游,曾有6晚睡在帐篷里。在国外全程未使用蚊帐,未使用驱蚊水、蚊香等防蚊措施。两名患者自南非旅行回国后至发病在上海生活。

2.4 治疗情况

两名患者在B医院住院接受抗疟治疗,医院均予以青蒿琥酯静脉推注治疗,首次剂量120mg,4h后再给予120mg,第2天起给予剂量120mg/d,共注射7天,总用药剂量为960mg的标准疗程。

2.5 相关检测结果

6月26 日采集两名病例静脉血标本,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分离血清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标本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6 病例感染类型研判

两名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判断依据如下

恶性疟确诊依据:(1)均有明确的疟疾流行区流行病学史;(2)均有发热、畏寒等临床症状和血小板降低等血象特征;(3)实验室检测和复核结果均为恶性疟;(4)用青蒿琥酯治疗后症状缓解,治疗有效。

两名患者在此次发病前一周左右有境外流行病学史。即2017年6月3日-2017年6月16日到疟疾流行区南非旅游,与回国后一周左右发病,正在境外疟疾感染的潜伏期。

两患者回国后至发病前(6月16日-6月21日)一直居住在上海家中。上海非恶性疟流行区,且本区近五年未监测到传疟媒介按蚊,可排除本地感染。

3.讨论

据WHO统计,由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使用,自2000-2012年疟疾病死率下降了45%,对于5岁以下儿童,疟疾病死率下降了51%[1]。2005年WHO在相关报告中指出要严肃面对抗疟药敏感性降低的情况,并警告很可能会出现青蒿素耐药性[2]。2006年1月19日,WHO正式发出通告,要求停止生产、销售单一青蒿素制剂或使用青蒿素单一疗法治疗疟疾,并呼吁临床医生使用复方青蒿素制剂,也就是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ACTs)。病原体从体内清除的时间是WHO衡量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基础指标。若患者在服药3 d后体内疟原虫检测仍呈阳性则判定为产生疑似耐药性;若在7 d后疟原虫仍呈阳性则判定为已产生耐药性[3]。在21世纪初,云南和海南曾相继报道抗蒿甲醚的恶性疟病例[4-5]。本文中的病例在青蒿琥酯全程治疗后仅不足半月就再次复发,虽未达到对青蒿琥酯疑似耐药的标准,但应注意是否存在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出境旅游或务工的人员与日俱增。距文献报道非洲地区疟疾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化,仅有20.9%有典型寒战、发烧、出汗等症状;64.1%的病例表现为发烧、轻度头痛、全身或部分肌肉酸痛,并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还有11.4 %以腹泻为首发症状[6],很容易误诊。本文病例也是以恶心、呕吐、腹泻为首发症状,很容易和胃肠炎相混淆。所以应该加强我国临床医生的培训,在接诊时注意询问近期有没有疟疾流行区的旅行史,增加疟原虫血片镜检,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发生。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设有国际机场、海运港口等对外交流的窗口,面临着疟疾输入病例的严重威胁。各医疗机构应做好疟疾检测的技术储备和抗疟药的物资储备。

猜你喜欢
琥酯疟原虫青蒿
青蒿琥酯通过下调TRAF6抑制LPS诱导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白米青蒿社饭香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沉默热休克蛋白5可增敏青蒿琥酯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青蒿琥酯抗肿瘤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