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法治疗难治性女性慢性盆腔痛案

2019-01-05 23:46:19金丽华盛少琴周先韦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温经散寒外院温经汤

金丽华 盛少琴 周先韦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笔者应用温通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腺肌病所致慢性盆腔痛,取效较好。择案介绍。

患者范某,女,33岁。1-0-4-2。2012年剖宫产分娩2子。因“反复下腹痛5年,再发1月”入院。患者5年前剖宫产术后恶露持续1年方净,之后经常出现下腹痛,外院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经治好转,但时有反复。2015年因“难免流产”行清宫术后发生“不完全流产”行宫腔镜检查+残留物电切术后下腹痛再次急性发作,住院治疗后仍有下腹隐痛,出院后于我处中药治疗半年好转,近2年未再发作。1个月前因劳累复发,2周前下腹疼痛难忍求治外院,效欠佳。遂2018年3月14日入住本院,下腹痛剧烈难忍,影响行走及睡眠,伴全身酸痛、腰酸、精神差、纳差。体格检查:腹部有肌紧张,下腹部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妇科检查:双附件均触及条索状增粗约4cm×4cm×7cm,压痛明显。2018年3月12日外院B超示:子宫肌瘤1.4cm×1.2cm×0.9cm。血常规: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入院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静滴抗感染;我科协定方红藤败酱汤加减灌肠清热化湿,活血止痛。2018年3月18日宫颈支原体、衣原体、阴道分泌物、B族球菌、一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报告:阴性。治疗5天后,腹痛仍剧烈,全身酸痛,神情郁闷,腰酸,烦躁,夜寐差。查体: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两侧少腹部可触及7cm×5cm×5cm条索状触痛结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笔者慎思后停用抗生素,该患者盆腔疼痛开始出现于剖宫产术后,加重于人流和宫腔镜术后,重新仔细辨证考虑为产后胞宫受寒,寒凝胞宫,病久伤及阳气,为阳虚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合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药:制吴茱萸、桂枝、川芎、牡丹皮、姜半夏、醋柴胡、没药各6g,党参20g,醋延胡索、当归、炒白芍、麦冬、醋香附、炒川楝子各10g,生姜、炙甘草各3g。3剂。次日即诉腹痛有所减轻,3天后下腹痛较前明显好转,唯感腰酸,走路后仍有下腹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查体:下腹压痛,已无反跳痛。考虑患者病程日久,肾气必虚,予原方加杜仲、盐续断各20g补肾,并加薏苡仁20g,熟大黄12g,增强活血化瘀、健脾祛湿之力。7剂。患者自感腹痛较前明显减轻,要求出院,嘱出院后继续内服外治。出院6天后来我处复诊时诉已无腹痛及腰酸,无全身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左关弦双尺弱。继续予前方口服、中药灌肠,及隔药饼灸(药物组成:伸筋草20g,川芎、干姜、三七粉各6g,牛膝5g,细辛3g,黑顺片、透骨草、桂枝各10g,黄芪30g)和温针灸(针刺中极、关元、子宫、卵巢、三阴交),隔日1次,治疗1月巩固疗效。迄今为止未再复发。

按语:中医古籍中无“慢性盆腔痛”的病名,其病名按症状散见于“妇人腹痛”“癥瘕”“带下”“崩漏”“痛经”“不孕”等疾病中。妇人腹痛的发病机理主要因经行产后,胞门未闭,正气未复,风寒湿热或虫毒之邪乘虚内侵后与冲任气血相搏蕴积胞中而“不通则痛”;病程日久损伤人体的阴阳气血,最终发展为阴阳气血俱虚的慢性盆腔疼痛之证。故而该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温通法指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治法,主要有温经通阳、散寒化痰和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两法,分别以阳和汤和独活寄生汤为代表方。而笔者认为温经汤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效,也可归于温通之法。且在运用温经汤的同时,加用针刺、隔药饼灸、温针灸、艾灸盒艾灸等综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痛可加强温通之力,有助提高难治性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疗效。

猜你喜欢
温经散寒外院温经汤
温经汤加味对EM肾虚血瘀证大鼠局部微环境MMP-9、TNF-α、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影响及其意义
周湘钟运用温经散寒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温经散寒汤在治疗虚寒性痛经中的临床研究
温经汤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卵巢残余综合征临床辨证施治探讨
中医药从本治疗风湿病(1例报告)
活血调经 还数“温经”
保健与生活(2016年3期)2016-04-11 19:35:48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办学模式探究
散文百家(2014年2期)2014-08-11 15:04:05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办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