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昔
盛宣怀于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是我国新式教育之典范。1987年十月南洋公学外院正式开学,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在当时极富创造性,为清末小学堂的发展提供了模本,使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受到重视。
一、南洋公学外院的初设
盛宣怀非常重视小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强调说:“时事方殷,需才至亟,学堂造士由童幼之年层累而进。”除此之外,他还解深刻地指出:“蒙养正则圣功始,故西国学程必植基于小学。中外古今教学宗旨本无异同。”1897年秋,外院成立,招收十到十八岁的学龄儿童,共120名,根据国文的基础不同分大、中、小三个班,由师范生轮流教之。外院生为中院提供了合格生源,也成为一种新式附属小学堂的蓝本。
二、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
1.南洋公学外院开办的目的。
南洋公学外院不同于当时以科举为旨归的蒙学教育机构。首先,外院的开办是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基地,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其次,外院的开办也为中院提供合格的生源。社会上的传统的私塾、义馆等蒙学机构是无法为中院提供合格生源的,只有自行开办小学堂,使其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与中院教学具有一定衔接性,中院乃至上院才能顺利开办。再次,外院是平民化的普通教育,为掌握简单化的各种普通知识为主旨。其平民化的特点就反映在外院严格的招生方面。福开森在《南洋公学早期历史》中写道:“严格的招生制度不是我们的规则,而是我们的实践,除非考生能够同其他投考者竞赛而通过入学考试,否则尽管是由有权势的人物推荐的对象,一个也不录取。”
2.南洋公学外院的课程设置。
外院对各学科的要求是“所有普通学科务臻完备兼及簿记手工以为讲求实业之基,增设生理乐歌以为保卫身体,振刷精神之本”,外院三年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图表源自:《交大校史资料选编1896-1937第一卷》,交大校史编辑组编,第53页)
外院的课程涵盖以下特点:首先,与中院的课程有了一定的连贯性,加强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中院开设的地理、历史、算学和英文等课程在外院也均有开设,并在难度有所加深,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新知识;其次,外院课程的安排兼顾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体操、手工、乐歌和图画课都适应了儿童的天性,为他们带来的喜悦。
3.南洋公学外院的教学特点。
南洋公学外院的教学上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实验法,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各学科教授之法,强调以实验为主,置备理化仪器、动物矿务标本、历史、地理、挂图、工商实业应用器具。”除此之外,南洋公学外院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时间的规律规律性,符合学生的作息时间。“每日功课午前以八点半起,十一点半止;午后以一点半起,四点半止。”课堂基本的常规也做出了基本的规定,“课堂坐次皆由教员派定,无得搀越。出入先后,按此为准。教员到堂,学生皆起立致敬;课比而退,教员与学生皆行一鞠躬礼。”外院不管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课堂常规制定上都把握了一定的教学规律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南洋公学的外院的教材选用。
南洋公学外院经历了由翻译教材到自编教材的过程。南洋公学作为新式学堂,其教科书必须是与“西政、西艺”有关的新式教科书,盛宣怀在开设译书院,译书院翻译了大量的教科书用于外院、中院的教学。此外,盛宣怀令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学生陈懋志、杜嗣程、沈叔逵等合编了《蒙学课本》,解决了外院的教材危机,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蒙学读本》虽不免粗糙之处,但在当时也有许多优势的。《蒙学课本》分三编,内容上,有浅显的数学计算、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人处世的品德知识和实用的信函书写;形式上都是循序渐进的,句义完整且押韵,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
南洋公学外院的管理特色。在管理制度上,南洋公学外院在管理上首创“试业制”,所谓“试业制”就是学生入学后要一定时期的观察期,看其是否真心向学,勤勉努力的可造者自然留下,顽劣不可教者则赶出学校。“外院生考取进院,试业两月,去其不可教者”。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有助于督促学生勤勉学习,虽然考取合格后进入了外院,但是仍不能松懈,接受两个月的试业期考验。
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极具特色,提高了办学成效,公学走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后来都成为佼佼者,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这离不开盛宣怀提倡的传承至今的“以严治校”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先元、田磊著,《盛宣怀与上海交通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03月
[3]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endprint
盛宣怀于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是我国新式教育之典范。1987年十月南洋公学外院正式开学,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在当时极富创造性,为清末小学堂的发展提供了模本,使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受到重视。
一、南洋公学外院的初设
盛宣怀非常重视小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强调说:“时事方殷,需才至亟,学堂造士由童幼之年层累而进。”除此之外,他还解深刻地指出:“蒙养正则圣功始,故西国学程必植基于小学。中外古今教学宗旨本无异同。”1897年秋,外院成立,招收十到十八岁的学龄儿童,共120名,根据国文的基础不同分大、中、小三个班,由师范生轮流教之。外院生为中院提供了合格生源,也成为一种新式附属小学堂的蓝本。
二、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
1.南洋公学外院开办的目的。
南洋公学外院不同于当时以科举为旨归的蒙学教育机构。首先,外院的开办是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基地,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其次,外院的开办也为中院提供合格的生源。社会上的传统的私塾、义馆等蒙学机构是无法为中院提供合格生源的,只有自行开办小学堂,使其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与中院教学具有一定衔接性,中院乃至上院才能顺利开办。再次,外院是平民化的普通教育,为掌握简单化的各种普通知识为主旨。其平民化的特点就反映在外院严格的招生方面。福开森在《南洋公学早期历史》中写道:“严格的招生制度不是我们的规则,而是我们的实践,除非考生能够同其他投考者竞赛而通过入学考试,否则尽管是由有权势的人物推荐的对象,一个也不录取。”
2.南洋公学外院的课程设置。
外院对各学科的要求是“所有普通学科务臻完备兼及簿记手工以为讲求实业之基,增设生理乐歌以为保卫身体,振刷精神之本”,外院三年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图表源自:《交大校史资料选编1896-1937第一卷》,交大校史编辑组编,第53页)
外院的课程涵盖以下特点:首先,与中院的课程有了一定的连贯性,加强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中院开设的地理、历史、算学和英文等课程在外院也均有开设,并在难度有所加深,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新知识;其次,外院课程的安排兼顾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体操、手工、乐歌和图画课都适应了儿童的天性,为他们带来的喜悦。
3.南洋公学外院的教学特点。
南洋公学外院的教学上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实验法,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各学科教授之法,强调以实验为主,置备理化仪器、动物矿务标本、历史、地理、挂图、工商实业应用器具。”除此之外,南洋公学外院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时间的规律规律性,符合学生的作息时间。“每日功课午前以八点半起,十一点半止;午后以一点半起,四点半止。”课堂基本的常规也做出了基本的规定,“课堂坐次皆由教员派定,无得搀越。出入先后,按此为准。教员到堂,学生皆起立致敬;课比而退,教员与学生皆行一鞠躬礼。”外院不管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课堂常规制定上都把握了一定的教学规律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南洋公学的外院的教材选用。
南洋公学外院经历了由翻译教材到自编教材的过程。南洋公学作为新式学堂,其教科书必须是与“西政、西艺”有关的新式教科书,盛宣怀在开设译书院,译书院翻译了大量的教科书用于外院、中院的教学。此外,盛宣怀令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学生陈懋志、杜嗣程、沈叔逵等合编了《蒙学课本》,解决了外院的教材危机,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蒙学读本》虽不免粗糙之处,但在当时也有许多优势的。《蒙学课本》分三编,内容上,有浅显的数学计算、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人处世的品德知识和实用的信函书写;形式上都是循序渐进的,句义完整且押韵,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
南洋公学外院的管理特色。在管理制度上,南洋公学外院在管理上首创“试业制”,所谓“试业制”就是学生入学后要一定时期的观察期,看其是否真心向学,勤勉努力的可造者自然留下,顽劣不可教者则赶出学校。“外院生考取进院,试业两月,去其不可教者”。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有助于督促学生勤勉学习,虽然考取合格后进入了外院,但是仍不能松懈,接受两个月的试业期考验。
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极具特色,提高了办学成效,公学走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后来都成为佼佼者,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这离不开盛宣怀提倡的传承至今的“以严治校”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先元、田磊著,《盛宣怀与上海交通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03月
[3]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endprint
盛宣怀于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是我国新式教育之典范。1987年十月南洋公学外院正式开学,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在当时极富创造性,为清末小学堂的发展提供了模本,使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受到重视。
一、南洋公学外院的初设
盛宣怀非常重视小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强调说:“时事方殷,需才至亟,学堂造士由童幼之年层累而进。”除此之外,他还解深刻地指出:“蒙养正则圣功始,故西国学程必植基于小学。中外古今教学宗旨本无异同。”1897年秋,外院成立,招收十到十八岁的学龄儿童,共120名,根据国文的基础不同分大、中、小三个班,由师范生轮流教之。外院生为中院提供了合格生源,也成为一种新式附属小学堂的蓝本。
二、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
1.南洋公学外院开办的目的。
南洋公学外院不同于当时以科举为旨归的蒙学教育机构。首先,外院的开办是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基地,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其次,外院的开办也为中院提供合格的生源。社会上的传统的私塾、义馆等蒙学机构是无法为中院提供合格生源的,只有自行开办小学堂,使其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与中院教学具有一定衔接性,中院乃至上院才能顺利开办。再次,外院是平民化的普通教育,为掌握简单化的各种普通知识为主旨。其平民化的特点就反映在外院严格的招生方面。福开森在《南洋公学早期历史》中写道:“严格的招生制度不是我们的规则,而是我们的实践,除非考生能够同其他投考者竞赛而通过入学考试,否则尽管是由有权势的人物推荐的对象,一个也不录取。”
2.南洋公学外院的课程设置。
外院对各学科的要求是“所有普通学科务臻完备兼及簿记手工以为讲求实业之基,增设生理乐歌以为保卫身体,振刷精神之本”,外院三年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图表源自:《交大校史资料选编1896-1937第一卷》,交大校史编辑组编,第53页)
外院的课程涵盖以下特点:首先,与中院的课程有了一定的连贯性,加强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中院开设的地理、历史、算学和英文等课程在外院也均有开设,并在难度有所加深,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新知识;其次,外院课程的安排兼顾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体操、手工、乐歌和图画课都适应了儿童的天性,为他们带来的喜悦。
3.南洋公学外院的教学特点。
南洋公学外院的教学上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实验法,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各学科教授之法,强调以实验为主,置备理化仪器、动物矿务标本、历史、地理、挂图、工商实业应用器具。”除此之外,南洋公学外院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时间的规律规律性,符合学生的作息时间。“每日功课午前以八点半起,十一点半止;午后以一点半起,四点半止。”课堂基本的常规也做出了基本的规定,“课堂坐次皆由教员派定,无得搀越。出入先后,按此为准。教员到堂,学生皆起立致敬;课比而退,教员与学生皆行一鞠躬礼。”外院不管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课堂常规制定上都把握了一定的教学规律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南洋公学的外院的教材选用。
南洋公学外院经历了由翻译教材到自编教材的过程。南洋公学作为新式学堂,其教科书必须是与“西政、西艺”有关的新式教科书,盛宣怀在开设译书院,译书院翻译了大量的教科书用于外院、中院的教学。此外,盛宣怀令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学生陈懋志、杜嗣程、沈叔逵等合编了《蒙学课本》,解决了外院的教材危机,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蒙学读本》虽不免粗糙之处,但在当时也有许多优势的。《蒙学课本》分三编,内容上,有浅显的数学计算、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人处世的品德知识和实用的信函书写;形式上都是循序渐进的,句义完整且押韵,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
南洋公学外院的管理特色。在管理制度上,南洋公学外院在管理上首创“试业制”,所谓“试业制”就是学生入学后要一定时期的观察期,看其是否真心向学,勤勉努力的可造者自然留下,顽劣不可教者则赶出学校。“外院生考取进院,试业两月,去其不可教者”。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有助于督促学生勤勉学习,虽然考取合格后进入了外院,但是仍不能松懈,接受两个月的试业期考验。
南洋公学外院的办学模式极具特色,提高了办学成效,公学走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后来都成为佼佼者,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这离不开盛宣怀提倡的传承至今的“以严治校”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先元、田磊著,《盛宣怀与上海交通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03月
[3]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