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倩 张 睿 郑红斌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杨则民是中医界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黄帝内经》的第一人[1],他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对其所著《内经讲义》及其中的主要学术观点作一总结,以发扬其探索创新精神,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1.1 生平概述:杨则民,字潜庵,乳名纪元,学名则民,又名寄玄。1893年8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后迁居杭州。1948年7月逝世,终年56岁。杨氏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院,受进步思想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常将名字写为“则鸣”,自号“杞人”,取“杞人忧天,不平则鸣”之义。杨氏文笔犀利,常在《诸暨民报》发表文章针砭时事,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他在狱中钻研医学,出狱后致力于《内经》《伤寒》等中医经典的研究。1928年经同乡徐究仁介绍,任教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执教期间,严于治学,勤于著述,与当时齐名的王治华、徐究仁一起被称为“诸暨三杰”[2]。杨氏知识渊博,涉猎中国经、史、儒、道、数理等诸家思想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精通中西医学,先后在上海、浙江等地医学刊物发表了大量哲理通明、衷中参西的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内经之哲学的检讨》,先后被全国14家刊物转载,在医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赵洪钧在《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对此文予以高度评价[3]。
1.2 著作简介:杨氏敢于创新,勤于著作,任教期间常在深夜撰写书稿,编写有《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药物概论》《症候通论讲义》《中药方论》《方剂学》《针灸辑要》《推拿术新论讲义》等多部中医教材。另有未刊手稿《国药今释》《医林独见》《古医斟今》《国医今释》等。1985年董汉良、陈天祥整理杨氏遗著,精选其中200多篇论文,命名为《潜厂医话》(厂ān,同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刊行。全书分为说理、论病、议法、阐方、述药、杂论六部分,融汇中西医学,说理精辟通透,集中反映了杨氏的学术思想。
2.1 撰著原由:19世纪中期,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也受到质疑和责难,面临被“废黜”的危难境地。反对派代表人物余岩(字云岫)在其书《灵素商兑》中以现代医学批判中医,认为中医是玄学,他提出要废止中医,首先要彻底否定《黄帝内经》,即“堕其首都,塞其本源”,而中医界却鲜有能与之抗衡者[4]。为驳倒余云岫等人否定中医的言论,反对国民政府废除中医的政策,杨则民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内经》思想,并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编写《内经讲义》,对中医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他认为只着眼于中西医的异同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很难有突破性进展,应该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抓住问题的本质。杨氏《内经讲义》开篇直言:“余岩《灵素商兑》出世十余年矣,吾医起而与驳诘者,除恽铁樵氏曾著《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书以自建所信,且与辩难外,绝无旗鼓相当之论文出世。虽有短篇与余说相抗,然都搔不着痒处。”[5]杨氏在《内经讲义》中指出《内经》以阴阳表示对立统一,以五行表示发展变化,以整体的观念认识疾病,以调和的方法治疗疾病,明确提出《内经》的核心思想是辩证法。杨氏认为由于当时医学知识的局限,《内经》所采用的论证材料与现世的医学知识有不同之处,但其最高思想理论并无错误,是数千年医疗经验的精华与结晶,不该轻易废除[6]。
2.2 版本情况:《内经讲义》分上、中、下三篇,原稿为杨氏在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任教期间编写的手稿讲义。上、中两篇在当时《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校友会会刊》和《国医砥柱》刊载过,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进行翻印并补入下篇。2013年8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张如青、黄瑛主编的《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内经类》,包含有杨则民《内经讲义》、丁甘仁《医经辑要》等,是对近代著名医家讲稿的整理校注。
2.3 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2.3.1 上篇:《内经》之合理的审定:首先,杨氏总结当时医界对《内经》的研究,认为其可分为取消派、保存派、折衷派三种态度:取消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内经》,认为其荒谬至极而不可信,应彻底废黜,代表人物有余云岫等;保存派为“吾国老医”,他们在《内经》研究上有较高造诣,但不懂近代科学知识,面对取消派的攻击虽痛心疾首却无力反驳,即“心知其故,而不能言其所以然”;折衷派认为“《内经》尚气化,科学重解剖”,其各有长短,并行而不悖,应互相学习,中西结合,代表人物有恽铁樵等,三派之中杨氏推崇以恽铁樵为代表的折衷派。其次,杨氏认为《内经》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一是出于儒家《周易》的阴阳学说,二是取自道家的自然学说,三是来源于邹衍哲学思想的五行学说,四是来自汉代谶纬之说的运气学说,五是脏腑、经络、病理、针刺。最后,杨氏明确指出《内经》之最高理论为阴阳、五行、生长收藏与调节,而以辩证法叙述之,他主张用哲学的眼光衡量《内经》的价值,用辩证的思想研究《内经》的理论,指出余云岫等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内经》进行断章取义的研究,或想要科学化中医,都不是研究《内经》正确的方法,不能揭示《内经》的本质与价值。
2.3.2 中篇:《内经》真价之发挥:第一,杨氏指出:“《内经》以阴阳表示对立之原素,以五行表示发展之过程。”阴阳对立统一,是事物平衡协调的根源;阴阳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他从阴阳相生、阴阳相消、阴阳相融三方面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进行阐释,并列举《内经》中相关条文对其加以说明和论证。第二,杨氏认为《内经》借助五行为论证工具,而又对其进行延伸,取义五行以生长化收藏,而且创造许多新的名词来说明五行的含义,并以其表示辩证法之生长、发展、毁灭的过程。第三,杨氏对运气学说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运气学说是古人对天地之气运行旋转的解释,而《内经》天人相应之说则是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与四时气候有关,更与个人体质及邪正盛衰密切相关,故不能单用运气学说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内经》引入运气学说是对其自身辩证法思想的否定,应该摒弃。第四,杨氏指出《内经》的核心治疗原则在于“以辩证法的观察,以辩证用药;又以辩证法的方法而处方施治”,即辨证论治。第五,杨氏认为“中西医之不同,不在生理、解剖、病理、实验,而在整个思想系统上”,认识十分精辟。中医以整体观论治疾病,外则四时六气,内则脏腑七情,皆包含在内,讲求辨证论治;而西医偏重病所局部,探求病原,对症治疗,注重辨病论治。
2.3.3 下篇:《内经》重要引文之分类研究:卫生论篇中杨氏指出《内经》中卫生(即养生、摄生)的主旨有两层含义,一为谨慎饮食起居,以随时防病;二为精神修养,不产生刺激精神的过激情志,以免除造病之因。他还列举了《内经》中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之例,指出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原则与方法,并强调顺时养生与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病理论篇中杨氏总结《内经》中的相关条文,从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辛咸五味及怒喜思悲恐五志等方面论述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生理病理征象。体质论篇中杨氏引用西医学的体质内容,并参照《内经》中的相关论述,将人体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等五型,并对各型体质的特征加以说明。治疗理论篇中杨氏认为《内经》治疗原则是首在分阴阳,别虚实,重标本,其本质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阴阳归于平衡。
3.1《内经》的辩证法思想:《内经》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必定有其独特的理论与思想方法。杨氏较早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中西医废存之争日益激烈的境况下,他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欲研究《内经》而理解之,宜求其理论,求其思想方法”,而《内经》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生长、发展、毁灭的过程,与《内经》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是相一致的。
一方面,《内经》中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充斥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气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这与辩证法的自然观是基本一致的。阴阳学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对立统一的整体,而不是迷信的代名词。中医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平衡,这些思想是符合辩证法的。而阴阳学说不足以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所以又引以五行学说,并取义以生长化收藏来解释事物间既递相资生又互相克制的关系。杨氏认为五行学说的辩证法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五行又称五运,曰运曰行,皆是变动不居之义;其二:木火土金水,五行顺次相生,为生长发展之义;逆次相克,为矛盾破坏之义;其三:五行相互生克制化,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其四:五行之中亦分阴阳,有对立之义;其五:五行相生相克,实具有扬弃之义。”《内经》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规律都归纳在精气、阴阳、五行之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中医视机体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把疾病看作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法及方药,杨氏所谓“以辩证法的观察,以辩证用药;又以辩证法的方法而处方施治”,即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同时,他又指出《内经》的辩证法与现代辩证法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调和(即矛盾的同一性),而后者言革命(即矛盾的斗争性)[7]。
3.2《内经》的基本理论:杨氏认为《内经》基本理论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阴阳学说,出于儒家《周易》,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其本”的论述;二是自然学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所以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与道家自然无为之说类似;三是五行学说,来源于邹衍的哲学思想,且《内经》中五志、五脉、五劳、五邪、五病等都是对五行的引申;四是运气学说,来自汉代的谶纬之说,《素问·举痛论》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与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相同;五是脏腑、经络、病理、针刺等生理、病理征象及治疗方法。
以上五者之中,阴阳五行最具代表性。《内经》把阴阳看作是自然界一切事物最根本的属性,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亦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义一也。”中医阴阳学说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变化、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交感互藏及阴阳自和平衡六方面,而杨氏以阴阳相生、相消、相融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以它作为诊病用药的原则,即“法于阴阳”。另外,五行学说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为生克制化,如实地反映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最基本的内在联系。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是,杨氏认为五行只有空间而无时间,只有平面而无立体,故《内经》取义五行以生长化收藏,言五行为“四时五行”,而以其解释事物生长、发展、毁灭的过程。
3.3《内经》的治疗原则:杨氏在《内经讲义》中提出“中西医之不同,不在生理、解剖、病理、实验,而在整个思想系统上”的看法,指出中医以整体观论治疾病,讲求辨证论治;而西医偏重病所局部,注重辨病论治,即西医着眼于“病”,中医着眼于“人”。杨氏认为一切疾病皆起于偏盛与不调,《内经》的治疗原则首先在于分阴阳,别虚实,重标本,故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观其虚实,调其逆从”及“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怠”等论述。
其次,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再辅以药物,使气血阴阳归于调和,生命机能恢复正常,即杨氏所谓“治疗者,所以补自然治愈良能之不足,或除去病因以缩短其经过,无它异求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强调药物治疗不可以尽剂,且与食疗相结合,旨在保护正气[8]。杨氏认为,中医尚自然,虽无毒治病,亦十去其九而止,注重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内经》中“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及“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等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此外,杨氏还依据《内经》治病的哲学思提出纵、横、和的观点:“所谓纵者,即五运四时也,以生长收藏发展为义也。所谓横者,即阴阳也,以对立为义也。所谓和者,即调节之义也。”
杨则民先生为弘扬祖国医学,培养中医人才和促进中西结合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时代局限,他的学术观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当时中医濒临灭亡的情况下,他以探索创新的精神挽救中医事业,振兴中医发展,已属难得。本文对其书《内经讲义》作了总结,一窥其研究《内经》的观点和见解。杨氏其他著作也同样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和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