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河南省长垣县农业农村局 453400)
受制于技术、资金、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畜牧产业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对空气、土壤、水源等造成一定污染。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贯彻落实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防治举措推动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倘若未将动物粪便等污染物进行及时处理,将导致污染物中排放出的气体与空气中的CO2、NH3、CH4等气体发生反应,降低圈舍等空气环境中的含氧量,导致养殖场所周边区域的空气质量下降,甚至还会引发人畜呼吸系统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将会生成大量的动物粪便污水、清洁或消毒工作产生的废水等液体污染物,倘若这些液体污染物未经处理便渗入地表土壤与地下水中,将会导致地表水溶解氧含量大大下降,水中氮、氨等元素含量增加,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类饮用水质量下降等问题。倘若将这些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中将会严重影响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对于当地水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严重负面影响[1]。
通常畜禽污染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细菌与寄生虫卵,这些治病因子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散播到空气、土壤和水源中,将会对区域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增加环境病原菌的种类与数量,进而引发人畜传染病等疫情的爆发,加大畜牧动物与养殖人员的生命健康威胁。
为减轻畜牧产业发展对区域环境造成的污染,应严格落实畜牧养殖规模管控举措,注重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容量进行养殖规模的控制,引入新型环保养殖生产方式,确保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也能强化污染管理,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兼顾。同时,应注重建立科学的畜牧产业管理模式,依照国家标准进行饲养管理方案的规划设计,针对畜牧动物排泄物、清洁废水等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完善污染处理效果的检验与评估工作,确保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污染防治处理,实现畜牧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鉴于规模化养殖已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还需从基础设施层面入手予以完善建设,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针对养殖场进行科学选址,控制其与周边水源、公路、居民区等保持合理距离,日常坚持科学的饲养方式;做好养殖场消毒处理,针对出入人员、车辆执行严格消毒;引入先进粪便处理措施,针对牲畜粪便、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还应针对养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其学习最新养殖技术与污染治理理念,进一步推动畜牧产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为落实节能环保理念,可推行种植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战略,将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牲畜粪便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作物肥料,还可将种植农作物产生的秸秆作为牲畜饲料,不仅有助于实现污染物的充分利用与有效处理,还能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实现以牧养农、以农养牧,更好地实现生态平衡发展的目标[2]。
应当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进行畜牧养殖污染物的处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3 方面入手:其一是从预防层面入手,选取天然氟石、绿矾等物质作为除臭剂,将畜禽粪便中的有害与有毒物质进行充分分解,从源头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畜牧养殖污染的有效控制;其二是采用生物净化手段进行畜禽粪便、污水的处理,如借助厌氧发酵方法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有机肥,以供发电、满足农业用肥需要,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料,降低产业投入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节约;其三是进行畜牧动物饲料的科学配比,着重强化饲料中氮、磷等元素的利用率,使畜牧动物充分消化营养元素,降低畜禽粪便中有机物含量。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持续朝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因此,务必要对于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环境污染问题予以极大关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污染防治与处理,以此推动畜牧业产能与生态环保战略的协调共进,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