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渊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甘肃酒泉 735000)
甜椒(Capsicum annuum var. grossum)俗称灯笼椒、柿子椒、菜椒,是茄科辣椒属辣椒的一个变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南北各地,属于“非人工引种栽培”类型植物。与普通辣椒相比,味道不辣或极微辣。据《食物宜忌》记载,辣椒性辛苦,大热,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主治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现代科学证明,辣椒所含辛辣成分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以及壬酰香荚兰胺和辛酰香荚兰胺;色素为隐黄素、辣椒红素、微量辣椒玉红素、胡萝卜素;还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种子含龙葵碱、龙葵胺,极可能含有澳洲茄边碱、澳洲茄胺、澳洲茄碱等生物碱[1]。外用可治冻伤、风湿痛、腰肌疼痛、关节痛等,内服可治消化不良、胃弱、肠胃充气、消寒痛等。甜椒还具有解热、镇痛、防癌、促进食欲、改善消化、预防胆结石、改善心脏功能、降血糖、减肥等药用功效[2]。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 族及胡萝卜素等强抗氧化剂;且越红的甜椒营养越多,所含的维生素C 远高于其他柑橘类水果,所以甜椒是非常适合生吃的蔬菜。选择外皮紧实、表面有光泽的甜椒生食较好。甜椒翠绿鲜艳,新培育出来的品种还有红、黄、紫等多种颜色,因此不但能自成一菜,还被广泛用于配菜。
近年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拱棚的兴起延长了甜椒的供应期,并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棚室甜椒平均鲜椒产量为3 600~4 000 kg/667 m2[3]。甜椒商品果实较耐贮运,再加上出口需求增加,导致酒泉市棚室甜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甜椒连茬种植也逐渐增多。而品种单一,施肥灌水不合理,加重了甜椒疫病的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甜椒疫病属于一种土传病害,是甜椒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发病周期短,传播速度快,涉及面积广,不易控制,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就可以流行成灾[4]。
疫病在甜椒的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茎、叶和果实都可染病。疫病在甜椒的不同时期及部位表现不同的症状。幼苗期感染病害,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成株期叶部染病一般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呈暗褐色。果实发病,多从蒂部或果缝处开始,初时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病斑迅速变褐色,果肉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残留在枝上。若茎和枝发病,则病部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褐色或黑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5]。
甜椒疫病的病原是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菌丝无隔膜,丝状,有分枝。病菌孢囊梗简单,丝状,无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无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27.6~55.8)μm×(15.5~31.6)μm。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 μm。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6]。辣椒疫霉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辣椒、甜椒外,还能寄生在番茄、茄子和一些瓜类作物上。
在酒泉市,疫病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壁孢子随病残体在棚室土壤中越冬,是典型的土壤习居菌。卵孢子在土中病残体上越冬,一般可存活3 年。土壤或病残体中的卵孢子是下一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菌源。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以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菌源。当温湿度条件适宜,卵孢子萌发并侵入寄主植物的根系或地下部分,当温度24~27 ℃、相对湿度95%以上,可产生游动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植株地上茎、叶及果实上引起发病,田间发病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借气流和雨水不断扩展,在一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的再侵染[7]。病害潜育期在24 ℃时一般为2~3 d,环境条件合适时,疫病可能出现爆发和流行。
甜椒疫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多雨、潮湿是甜椒疫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此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囊形成、萌发、侵入和菌丝生长[8];其次是温度,始见病害;25~30℃时,病害发生猖獗;35 ℃以上的高温,对病害有抑制作用在平均温度高于10 ℃时[9]。酒泉市虽然常年很少降雨,但温度在生产季节都很高,并且灌水多数是大水漫灌,水分不易蒸发,棚内的湿度过高,这些是疫病发生的基本温湿度条件。
田园不卫生,甜椒与茄科或瓜类蔬菜连作,以及根茬过多、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通风透光性差、施肥未经腐熟或施氮肥过多、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均有利于甜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10]。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保水保肥力强、灌排方便的地块种植的甜椒,疫病发病较轻;及时中耕除草、摘除老叶病叶、清除病株亦发病轻。棚室内湿度过高,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光照不足或长时间阴雨,有利于病菌的扩散与流行。加之病菌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病害易发生和流行。一座棚室搭建后使用多年,多数连年种植同一种蔬菜或同科蔬菜,土壤菌源量随种植年份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发疫病。
不同的品种,抗病性亦有所差异,甜椒的种质资源中存在着对疫霉菌表现抗性的材料,有的甚至表现出免疫性[11]。因而,选育抗疫病的品种也是防治及减轻疫病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经国内外研究者的挖掘和整理,筛选出了许多抗疫病材料,并且已经应用于育种实践中。如由酒泉市农科院选育的彩色甜椒新品种酒椒1 号,抗疫病,适宜在酒泉及相似生态区域露地、早春茬塑料大棚和温室越冬栽培。
甜椒疫病主要采取以绿色防控技术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
5.1.1 深翻晒土
因甜椒疫病是土传病害,彻底消灭土壤中病菌,是减少发病的首要任务。在甜椒移栽前深翻晒土,增加土壤透气性,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并采用高垄栽培,防止植株根部积水。
5.1.2 选用抗、耐病品种
酒泉市常用的甜椒品种有荷椒13、中椒5 号、甜杂6号、酒椒1 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棚室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5.1.3 轮作倒茬
由于连作土壤病原菌逐年增加,病害加重。因此在种植时应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3 年以上。
5.1.4 合理施肥、科学灌水
为提高植株抗病性,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作基肥,苗期少施氮肥,花蕾期加强追肥,对促进甜椒旺盛生长、预防早衰、减轻病害发生,具有极其显著的作用。此外,由于甜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棚内温湿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生和流行越重。棚室前缘及棚内低洼处、滴水处往往形成发病中心。因此灌水要及时适当,一般定植后要浇足定植水;缓苗发根时,要适当控制水分,促根深扎土层;盛果期要充分供水。避免大水漫灌,严禁灌后积水,注意通风。
5.1.5 温湿度管理
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棚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 ℃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 ℃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 ℃,夜间温度控制在15~17 ℃,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12]。
5.1.6 清洁田园
注意观察,在棚室内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在管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人为机械创伤,避免造成伤口。发病始期,要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带出田外销毁。甜椒收获后,要彻底清理残枝落叶,集中销毁。
目前防治辣椒疫病的农业管理措施较复杂,大面积生产栽培难以实施。而化学药剂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目前使用的敌克松、甲霜灵、多菌灵和百菌清等均能有效控制疫病的为害,但长期使用易诱发病原菌的抗药性,且大量使用易造成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生物防治是病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对于甜椒疫病目前主要采用辣椒疫霉菌的拮抗菌来抑制。生防菌能从根本上控制甜椒疫病发生,且不会引起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3]。
5.2.1 生防真菌
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如曲霉菌、毛壳菌、木霉菌等。木霉菌具有几丁质酶活性高、生长繁殖快、适应性强,对许多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13];且具有适应性强、产孢量大、易于工业化生产、降低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诸多优点。因此,木霉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土传病害,其中已成功用于防治疫霉菌引起的疫病。肖淑芹等[14]发现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有重寄生和竞争作用,且可以产生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纤维素酶等细胞壁降解酶,破坏疫霉菌的细胞壁。胡东维等[15]研究发现,木霉菌丝缠绕并寄生于疫霉菌丝上,直接向外分泌水解酶,分解疫霉菌的细胞壁及细胞质,而不是重寄生作用。
5.2.2 生防细菌
从作物的根际土壤、根表、植株及叶片上分离筛选出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防治作用。王永宏等[16]从昆虫病原线虫体内分离得到2 个具有较高杀虫和抑菌活性的共生菌菌株,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很强。邱思鑫等[17]从茄科作物体内分离得到19 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接种病菌4~10 d后,防效可达55%~100%。
5.2.3 生防放线菌
从土壤中分离出具有拮抗性的放线菌是目前拮抗菌筛选的重要途径之一。涂璇等[18]分离得到两株拮抗放线菌,这种放线菌通过影响辣椒根系微生物数量,来控制辣椒疫霉菌的生长繁殖,降低辣椒疫霉菌对根系的侵染,并对辣椒根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由于疫病发病周期短,蔓延流行迅速,导致发病极难控制。因此,对于甜椒疫病的防治,要力争在发病前期进行预防。
5.3.1 种子处理
育苗前,将种子用55 ℃温水浸泡30 min,或用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0 min,药液以浸没种子5~10 cm 为宜,也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000 倍液浸种12 h,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种消毒,消毒后捞出洗净,催芽播种。
5.3.2 苗床处理
沿用旧苗床育苗时,应进行苗床消毒处理。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10 g/m2与细土4~5 kg 混拌均匀,在苗床浇足底水的前提下,先取1/3 毒土撒在床面上,播种后再用2/3 毒土覆盖。或用乙磷铝锰锌10 g/m2,加10 倍的细干土拌匀,均匀撒于苗床畦面,锄划沟入土,搂平播种。
5.3.3 土壤处理
重病地用乙磷铝锰锌10 g/m2,加10 倍细干土拌匀,撒于全棚地面,耕翻入土。定植时,用乙磷铝锰锌1~2 kg/667 m2,加20~30 kg/m2细干土拌匀,撒于沟内或穴内。
5.3.4 药剂喷洒
一般在初花期用药较好,此时,甜椒刚刚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营养消耗较大,植株抗病力较弱,病菌容易入侵,用药后可杀死土壤中的病菌,阻止外来菌源的侵入。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72%杜邦克露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2.2%普力克水剂700 倍液等连续灌根或喷洒2~3 次,穴灌量200~250 mL,间隔期7~10 d;病害大流行时,用药间隔时间可缩短为5~7 d,用药次数增至4~5 次。也可用96%硫酸铜晶体37.5~45.0 kg/hm2或用高锰酸钾7.5 kg/hm2随水灌根。方法是将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用细纱布包好,绑在木条上,插在水口处随水冲灌即可。但由于上述两种药剂持效期较短,需在每次灌水时都要使用,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