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明平 苑修震
水质是影响池塘养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养殖人员需要提升对水质的重视程度,确保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传统养殖技术只是注重水产品的质量的提高,引起池塘漂浮生物的大量繁殖,最后出现水质恶化。同时养殖者长时间忽视对水质环境的调节又会造成池塘水质下降,出现污染。所以,养殖人员需要针对水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验水质管理措施,合理调节水质,从而实现水质的生态平衡,生态养殖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在水产健康养殖中,除了要控制好种质的选择、水环境及病害外,环保型饲料也是其中重要内容。水产健康养殖在饲料的选择上,需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不同的饲料来科学喂养。如为了促进虎纹虾对病原菌抵抗力的增强,可将酵母葡聚糖酶添加在饲料中;为了促进甲壳类免疫防御能力的提升,可将螯合物矿物质添加在饲料中;为了实现生物抗菌目的,可从植物内对有效抗菌成分进行提取,使其取代抗生素等。总之,所选择的饲料必须是正规、质量有保障的产品,无不良添加剂;禁止使用已经过期的饲料;鲜活类饲料必须保证其中无病虫,投放前对其严格实施常规消毒。在投放饲料的过程中。采用“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方法,根据水产品的生长、天气、水质情况来适当增减投喂量。
氧是一切生物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水产养殖动物对于氧气(溶解氧)不仅直接表现为呼吸需要,还表现环境生态需要。在氧气充足时,微生物可将一些代谢物转变为无害或危害很小的物质。因此,保持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在3.5mg/L以上不仅是预防养殖动物病害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护养殖环境的需要。
苗种选择的好坏是关系养殖成败的关键一环,所以加强苗种管理,提高苗种质量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对养殖生产者的保护,是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产品品质的基础,只有投放高质量的苗种才能在养殖过程中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减少发病几率,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率;德州市拥有淡水苗种生产厂家10余家,水产苗种85%都是本地生产,对于苗种生产行政管理和安全较集中,但规范苗种生产过程,强化苗种质量安全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每年通过苗种生产专项整治,对水产苗种持证生产、生产过程用药以及苗种检疫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科学混养,按照主养殖混养80∶20比例混养提高水体综合利用率,增加产量,同时提高了效益。
4.1 掌握苗种生产厂家情况
近年来,每年的生产季水产局组织技术单位和渔业执法单位对苗种生产企业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苗种生产许可证是否及时换发、生产品种以及亲体数量、大概生产苗种数量、三项记录是否完整,是否使用违禁药物等内容、对于不符合生产要求的企业限期整改,规范苗种生产过程,掌握全市苗种生产情况,即时对养殖户发布苗种行情,确实为渔民办实事。
4.2 对苗种生产厂家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单位每年对庙中生产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并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用药指导,技术人员以点带面,经常对周围的育苗场进行巡视,切实掌握生产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苗种生产质量,我们的宗旨是宁可增加育苗成本也要生产高质量苗种,所以育苗用药控制很严格,用药品忠和用药量都严格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4.3 实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及药残检测
育苗生产厂家生产的苗种要经过法定的检验建议和药残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厂,这样从养植源头上把住关口,苗种生产厂家也有自己的售后服务制度,定期拜访、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如果养殖户养殖期间出现问题,苗种生产厂家还会及时补苗,形成了追溯制度。
健康养殖从其要求来说,在疾病防治方面比传统养殖方式更加严格。传统养殖方式中的抗生素、抗菌药等虽然能够使养殖对象的疾病得到防治,但会是养殖水质遭受污染,同时不利于人体健康。所以,在水产健康养殖病害控制上,应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对病情及时发现,及早采取措施。在养殖中积极施放维生素C、E和无机盐类等营养类药物,也可施用中草药等天然生物药物,保证水产品的绿色生长。如必须用药,其使用的药物必须保证“四证”齐全,禁止投放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且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守用药规格来科学的投入使用,并严格遵循休药期。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在苗种入塘前后就应进行消毒;即时打捞养殖产所中出现的病死水产品,对其病因进行检测后严格处理。
总而言之,池塘养殖主要是以培养生态健康的水产品为主,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水产品养殖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升水产品质量,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人们食品安全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鱼种入池前进行鱼体消毒,保证饲料优质新鲜,不投喂变质饲料,发现疾病及时对症治疗,定期检查鱼体表寄生虫数量,每天最少三巡塘,早中晚。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收益。
6.1 定期注排水 鱼种入池前水深控制在1m,有利于提高水温,促进鱼尽早开食,养殖期间经常注换新水,每次换水20%左右,7月达到最高水位。
6.2 应用增氧机 按照三开两不开的原则,即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5-6月每天开机2小时左右,7-10月根据载鱼量延长开机时间,高产塘生化耗氧大,随着载鱼量的增大和有机质的不断积累,溶氧量在养殖中后期就开始紧张,所以增氧是高密度养殖关键所在。合理利用增氧机。是增加溶氧量。消除底层氧债。凑近底层有机质分解。降低生化耗氧量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促进饲料转化利用率。提高产量。
6.3 使用微生态制剂 使用光和细菌,芽袍杆菌和EM菌10~15天一次,根据水质理化指标确定用哪种,同时注意水质增氧,防止引起缺氧。持续使用可使有益菌成为优势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使水体菌相和藻相保持稳定,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