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小麦品种甘育3号及栽培技术

2019-01-05 20:15李怀德杨俊海王彩云姚友旭崔同霞
中国种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春小麦甘肃省小麦

李怀德 杨俊海 王彩云 姚友旭 崔同霞

(1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730020;2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兰州730000)

春小麦生产在甘肃省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是甘肃省春小麦的主栽区,常年播种面积20万hm2左右[1-3]。该区域阴雨天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污染少,病虫害发病率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有利于小麦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和干物质的积累,是我国重要的春小麦高产区和商品粮产区之一,其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甘肃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4-5]。多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小麦产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主食的营养化、方便化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大面积应用是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甘育3号是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咸阳84加79/宁农2号//武春2号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的适合河西及沿黄灌区种植的春小麦品种,201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15004,适宜在河西灌区的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和沿黄灌区的白银、兰州新区及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甘育3号是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以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取多元聚合杂交选育的咸阳84加79(咸阳超大穗小麦)为母本,用宁夏农学院选育的宁农2号(国审麦2001013,原代号:93鉴10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0年其F1用甘肃省武威地区农技中心育成的武春2号作父本配制复合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进行选育。2005年株系表现稳定,编号为00WT19-4。2006-2007年进行品系鉴定试验,2008-2011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因其在多年鉴定试验和品比试验中表现中熟、灌浆落黄好、株型紧凑、抗倒性强、丰产性好、综合性状较为优良,以代号00WT19-4推荐参加2012-2013年甘肃省西片水地组春小麦区域试验,2014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试品种生产试验。201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甘育3号。

2 主要特征特性

2.1生物学特性春性,幼苗直立,叶色深绿,旗叶半上举,叶片宽大,株型紧凑。根据区试资料,每667m2基本苗34.68万,成穗数36.79万穗。生育期102~113d,田间表现中熟,较对照宁春4号早熟1d,灌浆落黄好,抗干热风,成熟后不易落粒。株高83~88cm,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长芒,白穗,穗长方形,籽粒白色、卵圆形、角质、饱满度好,穗粒数33.0~34.7 粒,千粒重 45.6~48.6g。综合性状优良,群体丰产性很好,适应性好。

2.2品质2014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结果:容重811g/L,粗蛋白(干基)11.54%,湿面筋(以14%水分计)24.3%,Zeleny沉淀值41.2mL,面团形成时间3.3min,稳定时间3.4min,吸水量59.7mL/100g,降落数值326s,粉质质量指数53mm,弱化度132F.U.,评价值46。

2.3抗性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2012-2013年度抗病性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高感;成株期对供试菌系水4表现免疫,对贵22-9、贵22-14、条中32号、条中33号和混合菌均表现为中感。总体抗性表现为感病,但对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在多年多点试验中白粉病、条锈病发病轻。

3 产量表现

3.1鉴定、品比试验在品系鉴定试验中,2006年每667m2折合产量476.76kg,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4.48%;2007年折合产量541.57kg,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8.31%;2年平均产量509.17kg,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6.49%。在2008-2011年进行的品比试验中,每667m2折合产量分别为494.87kg、496.70kg、443.53kg和489.37kg,分别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9.75%、16.44%、4.25%和9.59%;4年平均折合产量481.12kg,较对照增产7.37%。

3.2区域试验2012-2013年参加甘肃省春小麦西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012年6个试点每667m2产量水平 355.11~671.10kg,平均产量 525.80kg,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5.41%,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材料第5位;2013年6个试点产量水平355.86~590.95kg,平均产量498.11kg,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13.26%,增产极显著,居参试材料第1位。2年12个点次每667m2平均折合产量511.95kg,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9.09%。6个区试点中除酒泉点2年平均减产0.71%外,其余5个点均增产,增幅4.16%~30.81%,增产点数占区试点数的83.33%。

3.3生产试验2014年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试品种生产试验,酒泉、张掖、武威、黄羊和白银5个试点每667m2产量水平458.50~605.44kg,均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增幅3.76%~15.40%,平均折合产量540.60kg,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6.90%,居参试材料第2位。

3.4示范、繁殖和推广2012-2014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双城镇,张掖市民乐县三堡镇、甘州区园艺场,兰州新区秦川镇等地进行的原种繁殖和多点试验示范,每667m2产量水平498~569kg,普遍较邻近大田种植的宁春4号、宁春39号、永良15号增产4.6%~10.9%。2016年山丹县清泉镇推广种植110hm2,经专家现场测产,每667m2产量618.33kg,较临近对照永良 15号(549.54kg)增产12.52%。2017-2018年在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和兰州市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每667m2产量水平475.0~606.4kg,普遍较邻近大田种植的宁春4号、永良15号、宁春39号增产5.2%~7.7%。

4 栽培技术

4.1深耕改土,精细整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条田等,于前作收后及时深耕,以熟化土壤,充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要深耕细耙,耕深25~35cm,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无明暗坷垃,真正做到耕层上松下实,作畦后细平,确保浇水均匀,不冲、不淤。

4.2浇足冬水,压磨保墒由于河西及沿黄灌区冬春季干旱少雨,春小麦生长的前期用水主要来自上年的冬季灌溉,因此底墒水要求灌透、灌足,于11月中、下旬土壤夜冻昼消时灌溉,每667m2灌溉量为70~100m3,保证土壤含水量占最大,达 65%~80%。入冬后地有裂缝时及时耙磨,立春土表化冻后顶凌耙磨,可有效地保墒、碎土、减少蒸发。

4.3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采取顶凌播种,一般当白天冻土层消至8~10cm就可播种。沿黄灌区播期在3月上旬,河西平川灌区在3月上、中旬播种,祁连山沿山冷凉灌区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甘育3号籽粒较大,应精选种子,适当加大播种量,每667m2最佳播种量密度为25~28kg。播前用适量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拌种,拌种后堆闷4~6h后即可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为宽幅精准匀播,即10cm播幅+10cm空行的宽幅分散式粒播,以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后用镇压轮镇压,以提高小麦出苗质量,培育壮苗,提高抗旱、抗寒能力。

4.4科学施肥,氮肥后移根据小麦的生育特点和需肥规律,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kg,N 9~10kg、P2O59.5~10.5kg、K2O 2~3kg。将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及40%~50%氮肥作基肥,将总施氮量的40%于分蘖至拔节期结合灌头水追施,10%~20%氮肥于抽穗至扬花期结合灌水追施。分次追肥,氮肥后移,可促分蘖、增穗数、增加千粒重。

4.5中耕除草,及时浇水播后根据土壤墒情在3叶期至拔节期行间划锄1~2次。若苗期杂草危害严重,可在拔节封垄前尽早采用化学除草。为了消灭双子叶杂草,在小麦灌第1水前后,每667m2用2,4-D丁酯75g,兑水40kg叶面喷雾;于野燕麦3~4叶期,用世玛3%油悬剂20mL +表面活性剂60mL,兑水30kg进行全田茎叶均匀喷雾,以防治野燕麦。在喷施除草剂时用水量一定要足,雾滴要细,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生育期间要及时浇水,第1次在分蘖至拔节期,每667m2灌水量80m3;第2次在抽穗至扬花期,灌水量70~80m3;第3次在灌浆期进行,灌水量60m3左右。干热风重发频发区,可在干热风来临前2~3d浇“洗脸水”,每667m2灌水量40~50m3,当天渗完。

4.6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甘育3号不抗条锈病,除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外,生长后期要“一喷三防”,以防病、虫、干热风所造成的危害。每667m2用磷酸二氢钾50g、10%吡虫啉10g和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g,兑水15~20kg混合喷雾,喷后及时观察防治效果,效果不佳应再防治1次。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机械抢收,以防因后期雨水较多而造成的穗发芽。收获时调整好机械,减少产量损失。

猜你喜欢
春小麦甘肃省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哭娃小麦
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克什克腾旗旱地优质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