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霞
(青海省贵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青海 贵南 813100)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与饲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青稞病虫害的情况比较严重,有资料显示每年的产量平均比上一年损失10%~20%,病虫害已然成为制约青稞达到优质、高产目标的重要因素。
当前,国外针对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抗大麦条纹病基因鉴定等研究比较多,但我国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大麦产区主要出现的病虫害就是大麦细菌性条斑病、条纹病以及黑穗病,种子药剂尽管能够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但耗时耗力,还会导致药剂残留,污染环境。所以要从加强选育抗性水平方向对品种加以鉴定与选育,同时提高生物技术选育抗病虫品种的力度与速度,利用实验室对抗性材料的研究与筛选,对抗青稞白粉病的育种材料进行准确鉴定。
近年来温室效应的出现也导致我国种植的青稞病虫害情况严峻,经调研发现,主要的病虫害有黑穗病、条纹病、蚜虫、地老虎、细菌性条斑病等。这与当地农民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低有直接的关系。应大力宣传和普及先进的防治方法,引进农药新品种,改进施药器材,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及时科学地用药,以期达到病虫害防治最佳效果。
针对青稞病虫害现状中严重依赖化学防治而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的问题,生物防治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因此可以通过利用病虫害自然天敌的方式,合理利用蚜小蜂、茧蜂类优秀品种,掌握当地生物学特征,从多个方面达到防治青稞蚜虫的效果。
目前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途径是选育抗病和虫性的品种。我国种植青稞的不少地区当前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对其选育工作的推进力度还无法与水稻或玉米等相比,研究与实施相对落后,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从选育抗病性品种的研究上开展工作。
不少青稞种植地区还受到研发技术水平的限制,比如西藏地区生物防治技术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相比于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的优势就是应用发挥作用外,还能在适宜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提高存活率与养殖率,达到保护作物不受害的目的。但当前受到生物防治技术的限制导致防治效果并不稳定,再加上技术的引进需要大量资金,不少农民难以接受。
结合当前青稞病虫害受地域限制和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情况,相关人员不能将预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研究上,还要从病理和抗药性方面加强研究。基础性研究的滞后性需加以改进,要从主要病虫害的关键防治技术以及摸索灾变规律上加以突破。比如病虫害的生理学机制,从病虫的致害行为、取食行为以及遗传学机制内容开始研究,通过分子标记和组织培养等生物方法,对青稞抗病虫的机理进行总结,选择简便的抗药性田间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再应用计算机对病虫的分布进行预测。
要提高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水平与防治效果,就要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我国青藏地区的青稞总产量呈现逐年增产的发展趋势,若能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每年还将挽回5%的总损失。因此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从开展全区性的病虫害调查以及实验药效着手,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公益性服务,更好地利用政府补贴促进青稞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