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萍
(山东省高密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61500)
猪水疱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由猪水疱病毒引起。其发病率高,传播能力强。猪水泡危害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几乎90%品种的猪均易感猪水泡病,且可以感染任何品种、日龄、性别的猪。密集或频繁运输单位和地区的生猪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在分散育种的情况下很少流行。猪水泡是接触性传染病,可直接、垂直和通过消化道传播[1]。该病多发生在冬季,高密度的生猪繁殖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这种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隐性感染猪、病猪、康复后的猪但仍带毒,皮肤是这种病最容易传播的传染源,病猪通过唾液、粪便、尿、乳汁排出病毒,病毒主要在水泡皮、水泡液、血液中,本病一般不引起死亡。猪水泡病发病率差别很大,从20%~100%不等,猪水泡病的症状与口蹄疫很相近,但对羊、牛等偶蹄类家畜不感染,有时与口蹄疫同时发生或交替流行[2]。
一般认为,感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种途径是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通过消化道上皮和黏膜的病毒侵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易感部位,造成水疱性损伤和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等病变。另一种是上皮组织直接通过受污染部位通过皮肤损伤,病毒增殖后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其他易感部位并产生病变。水泡性损伤是SVD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病理改变。其他病理改变如脑损伤并无特征性。水疱的外观和显微观察与口蹄疫相似。
猪水疱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5d,部分潜伏期延长至7~8d或更长。感染的性质因感染数量、感染途径和喂养条件而异[3]。典型特征的囊泡主要存在于蹄上,早期症状是苍白和肿胀的上皮,3~48h后囊泡明显突起,充满囊泡。一些囊泡很快溃烂,但有时却持续几天。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通常在蹄周围,皮肤与蹄壳分开,蹄壳在病变严重时脱落。部分猪因继发细菌感染而感染化脓性溃疡。由于蹄的损伤和疼痛引起跛行,有些猪不能坐在地上或躺在地上。猪会变得抑郁,失去食欲或停止进食,特别是肥猪。在鼻子、舌头、嘴唇和母猪乳头上也可以看到水泡。大多数仔猪的鼻镜上都会起水泡,体温上升到40~42℃。水泡破裂后,其体温降至正常。如果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病情会恶化,甚至连蹄都可能脱落。仔猪感染这种疾病的特点是高温到42℃左右,在泡沫破裂后温度降至正常。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或其他疾病,更多的猪不会死亡。有时一些猪会看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表现为向前、转弯或咬人。这种病会导致新生猪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解剖结构的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然而,这种疾病很容易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疱性出疹相混淆。因此,为了避免误诊,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进一步诊断。其中,实验室检测的样品为泡状液和水疱,置于甘油PBS溶液中。
2.2.1 病原鉴定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鉴定出病毒的种类,查看是否为猪水泡病毒。
2.2.2 血清实验
病毒中和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实验室诊断可以从根本上对猪水泡病进行准确确诊,一般临床诊断无法确诊的病例可以进行实验室诊断。
加强育种管理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重视气候变化,保证养猪场通风良好,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合理调整饲养密度。控制猪水泡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防止该病带到未感染地区,并监督家畜贸易和家畜产品的运输。水疱病毒感染猪约7d,中和抗体28d达到血清峰值[4]。因此,猪囊泡高血清被动免疫效果良好。免疫期大于1个月,可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降低发病率。对猪圈应严格消毒,接种疫苗用于预防经常发病的猪。如果发现疫情立即报告有关部门,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实施检疫封锁。坚持每周两次为田间的棚屋、走廊、用具和死角消毒。严禁外国人员进出。工作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通过消毒通道进入现场。该病一旦发生在猪场,应采取综合措施消灭它,强制性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动物防疫法》规定执行。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清开灵、双黄连、黄芪多糖、板蓝根、多肌细胞、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解热、解毒药物,也可以口服一些维生素,也可以给细菌感染病猪添加一些抗生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