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启斌
(山东省高密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61500)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 disease,PRP)是由小反刍动物疾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发热、传染性小反刍动物疾病。发病率80%和90%,死亡率50%和80%,有时高达100%[1]。该病又称伪牛瘟,因为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牛瘟十分相似。小反刍兽疫发生时,动物常常发生体温升高,眼睛和鼻腔分泌物增多,腹泻和肺炎,口腔糜烂等症状,该病起病快,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对养羊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必须报告的动物流行病,在中国被列为动物流行病。
小反刍动物人畜病毒属副黏病毒属,仅有一种血清型,与同一属牛瘟病毒、麻疹病毒、犬瘟病毒密切相关。耐环境不强,耐高温,消毒剂(乙醚、氯仿)可轻易灭活。
受感染的绵羊和山羊是最主要的感染源。在症状出现至少7d后,被感染的羊体液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具有传染性。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呼吸系统是感染的主要途径。这种病毒也可以通过精液和胚胎传播,通过哺乳传染给下一代。
山羊和绵羊感染动物。牛接种小反刍动物疾病病毒可显示亚临床症状。猪是亚临床感染,但不传播病毒[2]。
由于动物种类不同,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可根据情况与症状特点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或慢性型。本病的自然疾病只发生在绵羊和山羊身上[3]。
这种类型在山羊中更常见。幼羊症状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体温升高,高达40~42℃,精神倦怠,反应迟缓,勃起障碍和头发。眼睛流泪,鼻腔黏液,口腔溃疡。之前死亡。病程约6d。
这种类型在山羊和绵羊中更为常见。鼻镜干燥甚至开裂,鼻孔呼吸,呼吸困难加重,支气管肺炎和咳嗽。黏液分泌物、唾液、黏膜溃疡、咳嗽、口腔溃疡、呼气、排泄水样、有时痢疾、腹泻、呼吸困难、脱水、流产、外阴和阴道炎、死前体温过低。
慢性型病程较长,开始持续2~3d的轻度腹泻,后期口、鼻孔及下颌骨周围形成脓疱,脓疱破裂之后形成痂皮,之后逐渐痊愈。
口炎、结膜炎改变,结膜及口腔黏膜严重充血,卡他性炎症,散在小灰白色坏死灶;病变包括舌头,牙龈,上颚和脸颊。大肠、盲肠、结肠出血,严重可呈斑马纹。
主要根据发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初步诊断。如果需要进一步诊断需实验室诊断。
4.2.1 病原分离培养
采集鼻腔、结膜、直肠拭子,接种于绵羊肾细胞2~3代,该病毒需要经电镜鉴定。
4.2.2 血清学诊断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AGID)、重组核蛋白间接Elisa、酶联免疫吸附(Elisa)、病毒中和(VN)、竞争性Elisa和对流免疫电泳(CIEP)是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实际检测中,由于ELISA方法简便快捷,最为常用[4]。
4.2.3 分子生物学检测
由于肺淋巴结内病毒含量最高,因此,采集肺淋巴结作为样本。实验室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小反刍动物疾病的病毒RNA。该方法能快速、灵敏地诊断小反刍动物疾病。
一旦这种疾病发生,绵羊和同一群绵羊被扑杀,可在疫区、受威胁地区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隔离。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反刍动物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对防疫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好羊的免疫工作。预防Peta的疫苗是Peta同源疫苗(75/1株)。近年来,已成功研制出同源反刍动物小反刍动物疫苗,接种后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可用于预防继发感染和治疗该病。
禁止从疫区和可疑地区进口易感动物山羊、绵羊,禁止从可疑地区进口动物精液、胚胎、蛋类和动物制品。对引入牲畜进行隔离观察。一旦发现该疾病应立即扑杀和消毒;严格控制动物活动。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保证饲料营养均衡;科学测定畜禽饲养密度,冷暖、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工地环境及禽畜庇护所;注意医疗设备和饲养设备的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按照《动物防疫条件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畜禽养殖、生产、养殖、管理的防疫工作。
发现疫情时,应按照规定报告。确诊后应根据动物防疫法规和重大运动情况进行报告,按《动物疫病应急管理条例》和《小反刍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规范》要求采取处置方式消除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