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为规范黄褐斑的中医治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专家制定了本共识,参与牵头和起草的专家有:刘巧、杨志波、刁庆春、闫小宁、李斌、李元文、李铁男、李领娥、刘红霞、张理涛、杨素清、周冬梅、段逸群、曾宪玉。
黄褐斑为一种面部局限性对称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易诊难治。其主要表现为额、眉、颊、上唇等处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呈对称性分布。本病属于中医学“黧黑斑”、“黑皯”、“面尘”的范畴。
中医认为黄褐斑发病总由气机不畅,腠理受风,忧思抑郁,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肾不足。
本病中医治疗总则:疏肝健脾补肾,理气活血化瘀。在治疗方法上宜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黄褐斑中医治疗方法多样,临床需根据黄褐斑部位和颜色,结合患者体质、伴随症状及舌脉,选用适宜的治疗方法。
2.1 辨证论治
2.1.1 肝郁气滞证 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性格急躁或抑郁,喜嗳气;女子或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调理气血,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香附、郁金、丹皮、川芎等。
2.1.2 气滞血瘀证 颜面出现黄褐色斑片,色泽较深;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红花、柴胡、桃仁、川芎、赤芍、香附、白芍、丹参、生地等。
2.1.3 脾虚湿阻证 面部淡褐色斑片如尘土,或灰褐色,边界不清,分布于鼻翼,前额及口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脘腹胀满,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缓。治宜健脾理气,祛湿通络,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白术、茯苓、当归、党参、薏苡仁、黄芪、川芎、白芍、陈皮等。
2.1.4 肝肾阴虚证 面部黑褐色斑片,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分布于两颧、耳前和颞部,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眼涩、月经不调,五心烦热,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女贞子、熟地、当归、山药、旱莲草、丹皮、山茱萸、菟丝子、生地、枸杞等[1-3]。
2.2 中成药 中成药的选用应遵循《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选用。部分中成药适应症中无黄褐斑,临床中按辨证施治原则选用。
①排毒养颜胶囊 功效:益气活血,通便排毒。适应症:适用于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用法用量:3~6粒/次,2次/d,0.4 g/粒。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忌服[4]。
②加味逍遥丸 功效:疏肝清热,健脾养血。适用症:适用于肝郁气滞证黄褐斑。用法用量:1袋/次,2次/d,6 g/袋。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慎服[5]。
③红花逍遥片(胶囊) 功效:行气疏肝,活血化瘀。适应症:肝郁气滞证黄褐斑,特别是伴月经不调者。用法用量:片剂:3片/次,3次/d,1个月为1个疗程;胶囊剂:首日 4 粒/次,3 次/d,以后 2 粒/次,3 次/d,连用2个月。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忌服[6-7]。
④逍遥丸 功效:疏肝健脾,养血调经。适用症:适用于肝郁气滞证黄褐斑。用法用量:8丸(每8 丸相当于原药材 30 g)/次,2 次/d,6 g/袋。不良反应:尚不明确[8]。
⑤六味地黄丸 功效:滋阴补肾。适用症:适用于肝肾阴虚证黄褐斑。用法用量:8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 3 g)/次,2次/d。不良反应:尚不明确[8]。
⑥复方木尼孜其颗粒 功效:调节体液及气质,为四种异常体液成熟剂。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用法用量:6 g/次,3 次/d,12 g/袋。不良反应:尚不明
确[9]。
⑦四物颗粒 功效:调经养血。适用症:适用于肝郁气滞证黄褐斑。用法用量:5 g/次,3次/d,5 g/袋。不良反应:尚不明确[10]。
⑧舒肝颗粒 功效:疏肝理气,散郁调经。适用症:适用于肝郁气滞证黄褐斑。用法用量:1袋/次,2次/d,3 g/袋。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禁用[11]。
⑨参苓白术散 功效:健脾益气。适用症:适用于脾虚湿阻证黄褐斑。用法用量:3 g/次,3次/d,3 g/袋。不良反应:尚不明确[12]。
⑩血府逐瘀口服液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应症:适用于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用法用量:10 mL/次,3 次/d,10 mL/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禁用[12]。
2.3 外治疗法
2.3.1 药物外治法
①复方熊果苷乳膏 功效:祛斑美白,抑制黑素合成。适应症:各证型黄褐斑。用法用量:温水洗脸后,适量均匀涂于皮损,每晚1次,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不良反应:局部可能有轻度刺痛或瘙痒[13]。
②丝白祛斑软膏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消斑。适应症:适用于气血瘀滞,肌肤失养所致的黄褐斑。涂于面部及患处,2次/d,配合按摩3~5 min。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禁用[14]。
2.3.2 中药面膜 有文献报道采用中药增白散[15],祛斑面膜[16],祛斑方[17]及归白散[18],制成中药面膜外用有一定疗效。
2.3.3 其他疗法
①针刺疗法 主穴: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肺俞。肝郁气滞加太冲、行间;脾虚湿盛加脾俞、丰隆;肝肾亏虚加蠡沟、肾俞、太溪[19]。
②埋线疗法 有报道采用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20]。
③走罐疗法 有除湿化浊,消斑除翳,调理肝肾、调节内分泌的功能[21]。
④刮痧疗法 功效:刮痧可使局部汗孔开泄、促进邪气外排、改善微循环、清洁经脉,又可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活血祛瘀、调理脏腑[22]。
⑤穴位注射 可调经养血,活血化瘀,淡化色斑[23]。
⑥耳穴疗法 有疏肝解郁,健脾补肾,肾调节脏腑功能,常用于黄褐斑治疗[24]。
⑦熏蒸疗法[23-24]功效:行气养血,化痰祛湿,适用于黄褐斑气滞血瘀证、脾虚湿阻证[25-26]。
①保持心情舒畅,消除患者的急躁、抑郁和焦虑心理,避免情绪紧张;②保持足够的睡眠,忌熬夜及作息不规律;③减少日光照射,外出时应用太阳伞或太阳帽,从事野外工作或外出旅游,应涂防晒霜或防晒油膏;④宜清淡饮食,以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为主,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⑤合理选用化妆品,勿使用过敏、有不良反应的产品,亦勿盲目应用一些虚假广告宣传的脱色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