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方瑞 王德志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91)
桡骨远端骨折主要是指发生在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现象,属于临床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属于中医“辅骨下端骨折”“缠骨下端骨折”“昆骨下端骨折”“手脉骨骨折”范畴。[1]
笔者2014年8月-2018年8月采用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60为闭合性骨折,2例为开放性骨折不可耐受手术者。按照目前公认的较全面实用的AO分型方法, 其中A1型1例,A2型10例,A3型15例;B1型18例,B2型7例,B3型5例;C1型2例,C2型3例,C3型1例。全部62例患者随访7~30月,平均12.8月。
骨折后原始移位向背倾斜20度以上,干骺端出现粉碎,桡骨缩短范围在5mm以上,存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表现,且关节面移位2mm以上;可耐受手术者。血管、神经、肌腱损伤者。
在局部血肿内麻醉处理下,协助患上采用平卧位或坐位,采用综合性的手法进行复位处理,将桡骨的高度恢复后,对桡侧移位现象进行纠正,纠正完成后恢复桡骨的掌倾角及尺偏角。实施相应的骨折复位处理后,予以4块小夹板固定,针对伸直型骨折患者固定在掌屈10度左右,针对屈曲型骨折固定在腕关节背伸位置;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固定在前壁旋前位;维持三周的固定处理后,改变为腕关节中位固定处理,连续固定6周或以上。必要时可使用平垫。手法复位后应密切复查。
影像学标准:桡骨远端的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等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桡腕关节、下尺桡关节面不存在分离及移位表现,针对未实施解剖复位的关节面,其台阶样移位应在1mm范围内。
关节功能复位保准:尺偏角在15度以内,掌倾角在10度以内,桡骨缩短范围在5mm以内,关节面分离范围在2mm以内,不存在腕骨排列异常现象,且桡骨远端、尺骨头等恢复正常。
复位后行主动握拳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解除夹板后做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云手等锻炼,必要时予以松解手法。
采用Dienst腕关节评分[2]进行功能评价。优:5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0%。
医患合作: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的特点、患者年龄、职业、身体状况及对治疗的要求,时间及费用成本等作出治疗选择。对于高龄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加强宣教,强调随诊,定时复查,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医患合作。筋骨并重:复位时“法从心出”“手摸心会”,禁止过度暴力,注意保护肌腱、韧带、血管、神经。尽早复位,力争一次复位成功。密切观察血循,及时调整松紧。严格掌握复位标准,对于干骺端及关节内严重粉碎骨折,即使复位成功也难以维持稳定,属于本文所述排除标准范围,特别是年青患者,建议手术治疗。动静结合:无论采用那种治疗,早期功能锻炼从复位固定后立即开始,从握拳活动到屈伸旋转。后期理疗、松解手法,防止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内外兼治:一是骨折三期辩证施治,早期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续筋,后期补益肝肾,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内服外敷等。二是对于高龄伴骨质疏松患者,务必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
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为桡骨的缩短表现,而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关节面的不平整表现,而掌倾角减少不会对腕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想获取较为满意的腕关节功能应将治疗重点放在桡骨远端关节面完整性恢复及纠正桡骨缩短等方面。
针对骨折患者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恢复功能,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骨折愈合后X线提示复位欠佳,但功能评分良好,大部分桡骨远端骨折特别是低能量损伤,关节外骨折,青枝骨折,对功能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取得优良疗效,影像学表现和功能相关性不高[3]。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好、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