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卿
(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医院 江苏 苏州 215153)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病死率非常高,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是肺炎,也是常见并发症。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养,脑干和颅脑外伤使得咳嗽和吞咽功能减退,呼吸道内痰液淤积并阻塞,加之创伤、高热等因素,患者机体能量短时间被大量消耗,机体免疫力下降,因此加强重点颅脑外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非常重要[1]。本文采用预防性呼吸道管理模式,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分析其效果,总结如下。
抽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42例作为护理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为(38.5±0.3)岁,患者GCS评分为(7.5±0.3)分。患者中有6例采取保守治疗,进行脱水、抗感染、降温、针灸和护理等,其余36例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硬膜外引流15例,留置脑室引流21例。患者和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护理研究,能够配合。
1.2.1 预防性呼吸道管理 在临床护理中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在洗手池张贴卫生表示;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检查,并提高手卫生制度的参与性和依从性。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分泌物或物品后、侵入性操作前均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对患者的污染部位进行清洗时执行快速消毒制度[2]。科室内发放速手卫生消毒剂,避免受限制,节约医护人员的护理效率。
1.2.2 强化呼吸道管理 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翻身、拍背等操作,保持头部、颈部和肩部在同一条直线上,当患者清醒时要指导其进行深呼吸、咳嗽等锻炼,促进呼吸道内痰液的脱落和排出。
对于切口气管的患者要仔细观察切口,不得有皮下血肿和渗血情况,观察周围皮肤,若有红肿、化脓等情况要立即通知医师处理,固定好纱布,每日更换,保持清洁干燥,更换纱布时执行无菌操作。
在患者床边时刻准备吸痰用具,包括一次性手套、吸痰管、生理盐水和无菌纱布等,观察患者痰液的量、颜色、肺部啰音和血氧饱和度指标等。根据患者的指证进行按需吸痰,避免痰液聚集在呼吸道内导致窒息,危及生命安全。发现患者有痰鸣音或血压饱和度迅速下降时要给予吸痰,吸痰前先轻拍患者后背,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s。吸痰前后可进行吸氧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患者休养时将床头调高,取平卧或侧卧,将头偏侧监测,避免突发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定时翻身、拍背等,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降低压疮风险。
1.2.3 限制性隔离保护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安置在专门的病房,减少人员探视,并做好探视消毒。穿戴好隔离衣,避免接触患者,体弱人群和婴儿要避免按时,探视结束后通风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1.2.4 加强基础护理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工作量大,重要性强,基础护理非常重要。每名患者要对应一名专职护士,除了为患者进行日常规范性护理外,还需要加强以下内容的护理: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警惕呕吐、盗汗、神志不清等情况,准确记录患者24h的液体进出量,注意引流管内颜色与性状,若引流液颜色鲜红且量多,考虑为新出血,要立即通知医生。
确保引流通畅,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持续性、低流量的吸氧护理,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生素治疗易出现系统感染症状,因此要定时为患者按摩和擦洗,加强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本次护理研究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2.7±0.3)d,有40例患者出院,有2例患者死亡,均为保守治疗,死亡原因为脑疝;患者中仅有2例发生肺炎,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随着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的发展,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发病率逐年提升。重度颅脑损伤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等特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受损,影响咳嗽和吞咽功能,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高。患者长时间卧床,身体机能消耗快,肺活量下降,呼吸道内分泌物无法及时排除,增加窒息风险,因此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呼吸道管理非常重要[3]。
本次采用预防性呼吸道管理,包括手卫生管理、强化呼吸道管理和隔离保护等措施,能够发挥预防作用,减少易导致肺炎发作的因素,提高的治疗安全。本次研究中仅有2名保守治疗患者出现肺炎并发症,表明预防性呼吸道管理在重度颅脑损伤护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管理价值。
综上,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预防性呼吸道管理能够降低肺炎发生率,保护患者的治疗安全,管理价值高,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