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宇锬
有一天,我去急诊病房帮忙静点。遇到了一位四五十岁左右的大叔,血管条件很好,粗,直,弹性极佳。我做完准备,刚要进行穿刺,大叔把我叫住了:“小伙子,你是实习的不?”我一愣,马上说我不是。这种提问很常见,很多病人都希望自己在被给药时能“一针见血”,所以往往不希望实习生来为他们进行操作。但是正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大叔又开口了“哦,那你换个实习生来给我扎针吧,练练手,我啊血管好。”我很惊讶,但是照办了。随后我在与大叔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女儿也是学护理的,马上也要进入医院实习了。他的一句话我到现在也还记忆犹新:“你也不让扎,他也不让扎,那这技术还咋练出来,我就想我闺女能碰到我这样的病人就好了。”我很有些感触,能够遇到一个能站在护士角度思考问题的病人真是太难得了。
一个人来到医院,多半是因为他生病了,需要得到治疗,而生病的感受相信大家都经历过,绝对称不上舒服。伴随着这种身体上的不适感,带来的也必然是心理上的不愉悦。我们一般会怎么处理这问题呢?语言安抚的确是首选,可能我们会这么说:“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你的情况啊,我知道了,稍安勿躁,我马上给您解决问题。”然后,我们会报告医生,给出相应的治疗。但是我想说,这样做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们在解决了患者的不适之后应该想办法更多地了解病人,接触病人,熟悉病人,请注意,是病人,不是病情。我认为,对于护士来说,知晓什么人得了这病,比知晓这病人得了什么病更加重要。因为多数病人希望从护理工作者这里得到的是热心的关怀与贴心的照顾。
了解病人,四字而已,说起来易,做起来可不简单。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记得我科曾有一位老奶奶,神志清醒,交流障碍,某夜入睡困难,数次呼唤护士,护士反复询问有何不适,均未获明确答复。后来忽然想到,该患者体重较大,自行活动不便利,她是不是在体位方面有要求。再问,获得肯定回答。协助她更换体位后,老奶奶终于能安静地休息了。
我们科曾经做过这种角色互换的体验。科里几乎所有护士都曾被“约束”在病床上,体验一名被迫卧位患者的感觉。通常我们是两小时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但是,所有参加体验的护士都表示“维持同一卧位两小时太不舒服了。”正是因为有过这种体验,我们在日后为患者摆放体位的时候才会想得更周全,才可以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体位,提供更及时、更周到的护理。
成为一名被病人需要的护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给予患者最贴心的关怀,最正确的护理,最有效的治疗,为病人早日恢复健康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在这我把这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