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怀敏
(大竹县人民医院 四川 达州 635100)
胎儿颈项透明层(NT)是产检中的一种筛查项目。泛指胎儿颈后部皮下组织内液体积聚的厚度,位于皮肤高回声带与与深部软组织高回声带之间,对于反应胎儿淋巴回流有着重要意义[1]。既往研究发现,当NT≥3.0mm可判定其为增厚,而NT增厚在一定程度上和胎儿异常有着重要关系,其增厚越明显,胎儿出现异常的机率就越高,程度越严重[2]。基于此,本次对孕11~13+6周胎儿颈项透明层厚进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测量NT在早期诊断胎儿异常中的价值和意义,内容如下。
分析2017年9月-2018年8月于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11~13+6周孕妇及其胎儿NT厚度资料。其中,孕妇1023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1.01±1.03)岁。孕妇资料统计完毕后通过查阅产科病理和电话、上门随访等了解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的随访需要至出生后6个月进行。
仪器选用百胜ESAOTE-MyLab Class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3~5MHz,以常规产科条件进行。根据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NT推荐标准对1023例孕11~13+6周胎儿NT厚度进行测量。方法为:取产妇仰卧位,于胎儿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头臀长,以此确定超声孕周。然后根据顺序对胎儿结构进行检查并排除胎儿异常。最后仍取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于胎体自然屈曲位时将图像放大,至只显示头、颈、上胸部,对胎儿颈项部皮下无回声透明层最厚部分进行测量,反复测量3次,取结果平均值。
若孕11~13+6周胎儿NT≥3.0mm则表示其NT异常,需要告知孕妇进一步进行染色体检查。孕妇妊娠结果以电话随访或者回查产科获取。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超声检查结果检出23例胎儿NT≥3.0mm,其中,6例胎儿在孕11~13+6周检查显示其NT≥3.0mm,但在随访过程中恢复正常,且分娩结局显示为胎儿正常。1000例NT正常胎儿中有5例经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13例胎儿NT≥3.0mm中均存在预后不良。对其中9例胎儿进行染色体检查发现6例存在染色体异常,确诊后以人工流产术终止孕妇妊娠,而3例检查发现染色体正常但在孕中期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4例未实施染色体检查的胎儿中有3例在孕15~17周因自然流产终止妊娠,1例在孕早期检查发现NT≥3mm,而孕妇并未按期复查,于孕23周进行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出现全身水肿且合并严重心脏畸形,最后终止妊娠。
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以及设备仪器的更新,对NT和胎儿异常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大量研究报道,NT增厚和各类先天性异常有着极大的关系,且对此进行大量研究证实[3]。而现阶段,相较于孕妇年龄以及血清学检查,NT增厚已成为早期筛查胎儿异常最有效和敏感的超声指标[4]。既往研究显示,孕妇在妊娠11~13+6周时,由于其时期的特殊性,无法有效的观察胎儿解剖结构变化[5]。但以超声可对NT的厚度变化以及超声表现进行观察。而根据NT和超声表现情况能够对异常胎儿以及高危胎儿进行判定,对于评价和判定胎儿预后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发现,1023例胎儿经超声检查NT后,NT显示增厚可能导致多种胎儿不良结局。而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染色体异常以及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结果发现,NT增厚越明显,胎儿出现异常的机率越大[6]。一般情况下,在孕10~14周时,胎儿因遗传或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会延迟淋巴管和颈静脉窦相通,进而导致淋巴液大量积聚于颈项部,引发NT增厚。而本次发现,13例NT增厚胎儿中,6例诊断为染色体异常,3例出现先天性心脏病,3例流产和1例全身水肿。由此可见,NT增厚和染色体异常有重要关系,亦和先天性心脏病密切相关,极易导致胎儿死亡和畸形,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7]。此外,本次还发现6例胎儿在孕11~13+6周检查显示其NT≥3.0mm,但在随访过程中恢复正常。分析其原因可知,上述现象的发生多和淋巴系统发育延迟和受阻有关。若淋巴系统发育完善,其积聚的淋巴液则能正常引流,进而导致增厚的透明层消失[8]。由此可见,一过性的NT增厚在发育正常的胎儿中是可能存在的,超声发现NT增加并不一定就说明胎儿存在发育异常,需结合其它相关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在实际工作中,NT测量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不规范的测量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为此,规范化测量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测量误差,还能提高NT测量的可重复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早期NT检查可以有效的筛查胎儿异常,且对于胎儿预后改善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