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朱敏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330096)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预测,在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电池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t,回收利用这些退役电池将会是一个挑战[1]。
采用斯坦福估算模型,通过动力电池的实际配套量和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不同使用寿命期限和分布。具体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Q为蓄电池某年退役量;Si为电池报废量计算的当年核算,即从i年前产品的销售量总额;Pi为i年前销售产品经i年后,产品废弃的百分比统计;n为该产品最长使用寿命周期。
采用公式1预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量时,所面临的主要重难点体现在Pi与n两个数值的确定上[2]。
在此基础上对2009—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报废量(能量)的预测情况详见表1和表2[3]。
据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2011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就开始有退役的现象,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在2018年开始报废值呈上升趋势。2011—2025年每年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电池的退役量均要高于乘用车动力电池退役量,是以倍数出现。
依据相关数据,可以预算出在2009—2020年每年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量的重量数据,得到以下的分析。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达到14.12万t/年,2011—2020年会累计到29.31万t;到2025年报废量将达到42.12万t,2011—2025年的累计报废量为173.96万t。
表1 2009年—2025年我国乘用车动力电池退役量预测(单位:GW/h)
近年来,我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电池回收的政策,但是所产生的效果并不乐观。从整体来看,在电池回收方面的系统化是不够健全的,都没有形成技术上的升值空间。无论是商家还是车主自己对于这方面积极性也是相对比较低的,很少知道新能源电池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主要是一些相关企业对于资源回收方面的技术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是不能够支持梯级利用形成规模效应,难以让资源回收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电池回收网络不够完善,并未由此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其结果导致许多电池难以进入正确的渠道,甚至流入小手工作坊当中。然而,动力电池回收之后需要测试多项参数,一旦测试失误,电池的结构被打破,导致失去回收的价值。
(2)在所回收的电池运输过程中,电池的重量相当大的比例,进行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成本将随之显着增加,导致回收公司运营发展压力剧增。
(3)由于各电池制造商生产不同的电池规格,在材料、承阻方式和接入方式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经过各个汽车厂商的装配,导致电池无法达到一致,最终导致电池拆解缺乏统一标准。
(4)拆卸和回收的渠道,目前我国具备废旧电池拆解资质的企业非常少。仍然需要在专用技术设备的开发和评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但电池拆解下来的原材料、被拆毁的电池至今尚未固定的回收渠道。因为原材料的回收价格是波动的,所以在当前阶段,电池加工企业很难创造利润。
据预测,在2018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能够达到50亿,其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那么,对于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回收体系,政府、汽车企业及电池处理企业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探索[4]。
表2 2009年—2025年我国商用车动力电池退役量预测(单位:GW/h)
现阶段我国的动力电池退役情况处于初步阶段,许多相关的企业也还没有真正成型。2018年2月26日,由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部门及能源局等联合颁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暂行办法》就强调由汽车生产企业承担蓄电池回收主体责任。
通过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对回收利用这方面做些保证,让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回收利用工作进行监督作用,让工作公平公开,保证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系。还可以政府部门对使电池通用化和回收都要有强制执行的标准;制定商家在制造电池的时候要考虑电池的方便性和环保功能,对于回收利用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杜绝浪费[5]。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方面,一般是从生产商、进口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等,这些方面来进行相关措施的实施,从而控制浪费程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和企业的积极性。在国外,很早就实施了相关举措,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还可以是通过“押金”促使消费者主动上交废旧电池,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增强电池的回收意识。当然对于这些措施是要匹配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通过这些方面的举措,让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蓄电池退役量尽量减少。
受社会变潮的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非常迅速,其发展前景也非常乐观。笔者通过大量资料及参考文献总结出,在未来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动力电池也终将会被更新淘汰,为此,对电池退役量进行预测分析,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并在第一时间找出妥善的处理方法。企业在制造电池过程中,要注重电池的回收和再次利用,能够在是社会市场上站稳脚步,注意各种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够为企业减少风险,让企业长远发展,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