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成
在我最近所读的书中,老刀的长篇小说《旋转门》无疑是颇为吸引人的一部。它以一个财富集团的不断兴起、恢宏壮大为典型,切入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堂奥,为当代经济生态做了一个截面图,让我们见证了艰难的起步、华丽的转身,以及辉煌的腾飞。当然,也看到了先天的缺陷及其带来的各种危机与种种挫折。通过揭破“这一个”财富王国兴衰沉浮的奥秘,展示中国企业人的功与罪,及其必然的命运,触及制约中国式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小说选取一个出身草根的财经高手任鸿飞为主人公,叙述他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风云际会,带领他的团队筚路蓝缕,一步步开疆拓土,建立起一个庞大财富王国故事。
因为作者是财经专栏作家,对资本运作和财经圈子的内幕非常熟稔,所以能够将一个财富王国的拓展壮大的全过程,描绘成犹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的恢宏长卷,既纷繁复杂,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又清晰明朗、细致入微,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呼之欲出。举凡期货、坐庄、上市、借壳、投资、并购等等资本圈的一连串举措,在作者笔下一一成为可圈可点的精彩案例,而这一切接踵而来,使得这部小说有波澜壮阔、高潮迭起之感,读来兴会淋漓,局外人仿佛也能入得个中三味。
一部长篇小说的成功关键,就在于主人公的塑造。《旋转门》中的任鸿飞作为主人公,我认为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他出身草根而又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更妙的是,他在读书时就有商场实战的经验。他更具有经营财富的动力和雄心,这种动力与雄心贯穿于他打造他的商业财经帝国的全过程。而正因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是从底层拼杀出来,所以对世态人情有深刻的洞察,他不仅懂得他的目标所在,也使他能在中国这个特殊环境中,有全面权衡得失和走向的敏锐,但更难得的是他还具备一定程度的家国情怀。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个有血有肉、情商智商都很发达的难得的人才,这些素质的具备注定他要做一番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大事业。他果然做到了,在他的进取过程中时时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不凡的风采,以此吸引了众多剧中人物的欣赏与爱慕。他所开展的事业步步辉煌,经营的商业帝国规模已经很庞大,旗下有了多个上市公司,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然而,他在刚刚抵达到一个比较可观的巅峰时却又匆匆陨落了,即使是未来的命运并不可知——作品留下个光明的尾巴,他也可能东山再起——但陨落毕竟是他事业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为什么这样一位精英人物会有这样的结局呢?这当然要追溯他崛起的历程与成因。作者把这样一个优秀的、几近完美的人物撕碎给我们看,使小说多少呈现出一定的悲剧色彩,而因此形成的张力和震撼,是这部财经小说力图超越一般类型小说而给能人以深刻启迪的最成功之处。
如果说任鸿飞当之无愧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在财经金融这样一个商业舞台上的主角,那么肖东方则毫无悬念地应被称为“影子主人公”,无论任鸿飞所建立的商业帝国有多庞大,他才是其中的灵魂性人物,他虽然自称只不过为任鸿飞他们“站台”,实际上是时刻在掌控着任鸿飞那个财经航母的走向。虽然任鸿飞为商业帝国的一步步也绘制过蓝图,这当中即便有他的创意性发挥,其实也是他体会肖东方的意志与愿景并予以实施的结果。正因为任鸿飞具有相当高的悟性、敏锐与魄力,才能与肖东方一拍即合,互相欣赏。他们实际上是互为“镜像”,并“珠联璧合”。而肖东方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已从央企退休的高管,从小是在“大院”里长大的,作者由此暗示了他身世的显赫与人脉的非同一般。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平台,他才能“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一般,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这位“灵魂人物”的把握与指点,任鸿飞才能奋发其智勇,一路化解种种障碍,避开丛丛暗礁,高歌猛进。他当然也意识到,如果没有肖,自己即便不是寸步难行,也是不可能把事业做得这么大。然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这个人物导致任鸿飞的悲惨结局。对肖东方这样一位仿佛淡出现实而整天幽居在四合院里念经画画的人物,作者刻画得形神俱备,虽然着墨并不是很多,但意到笔到,得其神韵。尝一脔而知一镬之味。作者越是写尽肖-任结合的优势,越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财经集团的结构模式、生存伦理与做事风格以及种种细节。他们是这个企业界多少“显赫”“成功”人物的化身。
写好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小说也就成功了大半。其他围绕着他们的,当然都是些次要人物,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与肖-任分别“人以类聚”,不是和肖东方有世交或千丝万缕关系的有背景的高门子弟,就是随着“任鸿飞的事业”发展而招募来的平民精英人物,这种结构恰似肖-任结合的延伸与拓展,这大约仍然是今日中国最常见的人才聚合模式。他们各司其职,各使其能,发挥到极致,当然是无敌于天下,作者自有一套穿针过线、分花拂柳的功夫,让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在财经、金融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场龙腾虎跃般的大戏。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大戏在中国处处都在上演,每天都在上演,虽令人惊叹,却可能并不令人惊奇,因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因为司空见惯,所以不再激发人对这种成功模式予以拷问与质询。然而,问题或许正在这里。作者在展示这一结构纹理的目的,其实正是在于追问它的“现实合理性”。他甚至让主人公任鸿飞始终为此处于不安之中,因为任鸿飞知道,他们的成功不过在于比别人更敏感地把握到政策走向,比别人先看到“商机”所在,也更懂得如何把这些转化为现实的利益。说白了,与方方面面上下其手的功夫比别人早上一步半步,更巧妙更隐蔽一些。因此,他千方百计地要把他的帝国捂着盖着,让它在地下潜行,避开各种可能的曝光,所以他才怒怼各路媒体,他才想千方百计把他的帝国洗白“上岸”。结果,他还是在一次并购、上市操作中留下了把柄,而又赶上了泰山压顶一般的反腐浪潮,毫无悬念地被人“弃车保帅”,从事业巅峰陨落下来而身陷囹圄。痛惜乎?同情乎?鄙弃乎?读者的感觉或许也五味杂陈,但这似乎正是任鸿飞辈的必然归宿。而任鸿飞的大起大落,或许是中国底层精英人物所必然要经过的一个过程。小说在最后借助任鸿飞的反思,把他对中国企业人的命运的认识揭示得淋漓尽致:“在30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商业结构,权力、资源、资本之间,蛛丝相连,纵横交错,已经编织成一张更大的密密麻麻的网,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商业角落。在这张大网的每个交会点上,隆起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家族、富豪、巨企。这张蛛网越织越密,像一堵墙一样,捕获不断撞上来的大大小小的猎物。那些能够穿网而过的漏网之虫,要么是体量尚小,还未入视界,要么是一开始使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其突然的变大,让这张网尚未适应,从而突破了这张网。”这个认识即便不是独得之秘,但也是非常深刻,甚至让人触目惊心。我倒是希望,任鸿飞们的陨落可以让他们清醒过来,同时也希望这能够给中国财经界理清政商关系带来一线曙光。或许正如有人说过的那样,资本的积累都是带有一定的原罪的,而中国式资本积累更存在先天性的弱点与缺陷,这或许在任何一个转型期社会都是难免的,问题是要看将来。
除了一个个商战故事,任鸿飞的个人生活特别是情爱经历,曲折多姿,从另一角度丰富了主人公的角色形象,虽然不算重头戏,但仍是作者观照社会的一面镜子并体现了他的理想。任鸿飞与前妻苏丹的爱情悲剧可歌可泣,而与家世显赫的刘洋洋被动结合,让人感受到权力的凌厉与残酷,他们的分离与以悲剧结束,是不是寓示着草根精英与权势门阀的天然界限无法消泯;而任鸿飞最后的情人林丹妙超凡脱俗,才是他渴望的人生寄托,但这种爱情是不是过于理想化?
应当说,小说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化或思维过滤后的现实,作者大约是把许多财经案例集中到一起,在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身上,集中了许多优秀的素质,使得他在读者面前显得是那么智慧,洒脱,成功,光华四射,正是因为此,他的顿挫才格外令人痛心。所以,任鸿飞确实是典型人物,但或许正是过于典型,过于戏剧化,倒让人觉得有些可望不可及,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我的意思是,如果把人物写得更“世俗”些,是不是更好?或许,这只是我这个财经圈外人的感受,不足为训。
中国的富豪是怎么成功的,他们的成功与其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有什么区别?我们似乎可以从这部小说里一目了然,这就是这部小说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理由。
谢 凯 苍凉的山 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