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讨

2019-01-04 09:59李春梅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6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李春梅

摘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它要在中国发展,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的因子。在文化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变迁现象。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型,也实现了文化创新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从文化学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学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热土上取得了比在其故土和世界其他地方罕有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多学科的研究课

题,更应该是文化研究的领域。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它要在中国发展,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的因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研究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首先,用科学的辩证唯物的文化观去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已取得共识,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法则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晶,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二者不可逾越。实际上,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既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同时,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承继性、连续性,在时代文化中凝结着的民族智慧具有永久性、普适性。以这样的文化观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

其次,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比如对传统文化的过分否定和对一些封建糟粕的承袭,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再次,科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鉴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依据现实的需要确定批判什么,继承什么,弘扬什么。社会主义新文化代替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可逆转。传统文化,只有进行自我变革,创造性地转换,适合现代社会需要,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由文化传播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对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两者原本不属于一个文化系统。从文化发生学的原理来看,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倘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经发生,就很少变化,即使有变化,也仅属于自体进化的过程,其发展的轨迹也应从“文化进化论”来描绘。。

“文化进化论”主要用来解释文化自系统的渐进性演变,却不足以解释文化系统的颠覆性改变和实质性的跃迁,因为文化系统、传统和属性只有在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才有可能改变。而异质文化的相遇、碰撞、摩擦和交融,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必然与应然现象。文化传播的前提必须是系统的开放和传播介子的活跃。同时,文化传播之所以可能引发始料不及的巨大效应,在于文化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实际境遇。传播主体也是文化传播的源体,而接受主体也可称为文化传播的受体,历史表明,源体并非一定代表着强势文化,但往往是一种强势文化,至少是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受体并非一定代表着弱势文化,但往往是一种弱势文化,至少是一种易受影响或需要异质补益的文化,否则,排异现象将会使文化传播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就不难发现其在文化学上的深厚蕴义。相对于中國固有的民族本位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种异质文化。

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唯心史观的破产》等文章中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获得的成功。他指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人经历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也一齐破了产。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近代中国思想革命的胜利,它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化传播。

三、从文化融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种文化的碰撞,总会因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发生冲突。历史实践证明,一种文化传入另外一个国家之后要发展繁荣,则必须有效地融合这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吸收其精华,创新其形式,使之呈现该国的风格和形式,这样才容易获得认同继而获得发展。而要有效地融合本土文化,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两种文化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二是两种文化要有相当多的契合点。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成功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并发展繁荣,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始就显示出巨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也是之后一直能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也曾多次接纳、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比如东汉初传入的印度佛教,明末传入的基督教以及近代传入的西方科学等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一样,都具有吸收外来营养以补充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这为两者能够有效融合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其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也存在相当多的契合点,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正如学者江传月指出的,“任何外来文化要实现成功的移植,就必须从本土文化中找到其生长点和结合点,其前提是必须与本土文化传统具有某种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迅速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有效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契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中国“大同”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道”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物质”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四、结语

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让广大民众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是怎样的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民族,也可以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精神和趋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分析视角[J/OL].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69-77[2019-04-08].

[2]李青.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3-11.

[3]吴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3):64-65.

[4]姚敦泽.文化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09):3-5+9.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