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
摘要:高职经济学是一门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必修课程,其理论抽象性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比较多的难点。经济学课程一直都被教育部门列入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能够让高职院校经济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困境;对策;分析
引言:
现如今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离不开经济管理一类的人才,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不仅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还能在有效改善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
1.高职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分析
1.1经济学课程教学定位和功能不明确
现如今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理论性的职业能力并不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更需要提高学生经济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经济学课程主要是探索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律,其理论也直接体现了社会经济实践的实用性,以往在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教材为中心,讲授更多的是西方经济理论,而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所遇到的问题则比较少,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以及应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重理论而轻思维,容易成为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高职经济学课堂教学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性应用思维。
1.2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恰当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方法较为主观、片面是高职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的经济学课程,多是采用教师讲授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大量经济学理论无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的展示出来,这样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只是用语言进行重复,辅助一些高等数学的公式进行讲解,并没有直观的平台展示其内涵,这样必然会对教学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二是多数一线经济学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通常讲述理论知识并不重视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旧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缺少着相应的互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同时教和学之间也出现了脱轨现象。
1.3经济学课堂讲授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现如今经济学课程并没有引入到高中的课堂中,因此对于部分高职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全新未接触过的课程,虽然某些经济学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其深奥的内涵及晦涩的定义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所以经济学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普及基本概念,否则后续的学习将会比较吃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经济学的理论概念进行讲授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整个经济学课程进行通篇统讲。由于存在该特点,教学内容或者教材的选取,会对课程目标完成的实际效果带来直接影响。
2.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
2.1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针对我国的高职院校而言,经济学课程的教材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的,部分经济学理论会用一些图表和公示来表达,这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果学不进去,就会逐渐的厌烦课堂学习,所以这种内容对于高职经济学教学并不适应。因此在教材编写或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教学系部需要将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作为目标,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在编写授课计划时将授课的重点内容放到经济现象的原理讲解和应用过程中。
2.2经济学课程教学规划改革的措施
由于毕业学生就业的多元性和交叉性,经济教学必须充分符合学科专业的特点、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经济类课程教学必须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社会实践相结合。由于经济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经济常识理论体系、奠定专业素养以及为未来就业实践提供专业支持的重要任务,又承担着协助学生形成基本经济学思维以及专业入门的敲门砖。所以说除了教师需要发挥自身能力尽力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同时也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配合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大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散大学生的思维,同时向学生授予专业化的引导和培养,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向学生传递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是没有必要的。因此,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非常强调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与积极思考的习惯。
2.3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分析
在经济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学习能力,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应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逐渐引导学生积极主主动获取知识。通常情况下经济学的课程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意识和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反思和思考,探索发现周围的经济现象并且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经济学的课程也是引入相应的案例实验,对学生兴趣和思维进行积极培养,除了案例教材的引入,也是可以引入相应的时事新闻,善于发现身边的经济情况,毕竟和学生生活存在着直接联系的事件能够更加引人入目。不管是做出什么样的改革,其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在整个经济管理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发展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加强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茜琳.实施精准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以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6):44-47.
[2]孙庭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民航运输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8,45(02):205-206.
[3]董昕灵.基于SPOC的专业基础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以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30-34.
[4]伍玉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经济学基础》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4):148-149.
[5]王瑞荣.建构主义视角下高职《经济学基础》“五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4(11):251-252.
[6]卫静.浅谈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以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