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学建校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创办、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一零一”就是满分100不满足,还要继续进步,象征着永不自满,“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郭沫若语)的精神。多年来,北京一零一中学办学始终秉承这样的精神,努力培养卓越担当、面向未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出新,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教育改革的主阵地,致力于构建生态智慧课堂,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说到教育,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我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多年来,北京一零一中学一直秉承着这样朴素的理解。
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是教育的唯一主题。在我们这样一个生态、自然的美丽校园里,学生和老师是校园的主人。在智慧课堂的设计中,我们也首先把人放在核心地位。我们认为,学生之“生”有三个含义:一是生命,二是生活,三是生长。因此,在推进智慧课堂课程的时候,也是从人本出发,关注四个“H”。一是头脑(head),即关注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聪明、更加智慧。二是心灵(heart),即关注学生是否懂得关爱别人,是否学会洞察和分享,包括合作、包容,以及处理冲突。近年来,校园欺凌的现象比较多,孩子处理冲突的能力亟需培养。三是双手(hand),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给学生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是教育的一个很大缺失。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实践探究,包括劳动能力、给予能力的培养。四是健康(health),即身体和生活方式的健康,以及做人能力和生存能力。
此外,我们也特别关注学生的社会和情感的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不久提出了“核心素养”五大模型,其中包括工作效能、情感管理、合作、开放思想、与人相处。现在我们的教育中这几方面都有缺失。比如说工作效能,成就动机,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有厌学的现象?是因为学生的成就动机不强,责任心、自控能力和毅力缺失。再如情感管理,现在的学生的抗压能力越来越差,还有像合作方面的同理心问题(包括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开放思想方面的好奇心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以色列人阿龙来我们学校演讲,有同学问阿龙,您靠什么得到诺贝尔奖?阿龙特别提到了四个关键词:学习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责任、价值观。我们认为,这些都需要教育提供给学生。
当下,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三个独”——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和独生子女学生。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在我们教育中特别关注。看这个学校是否优秀,要看孩子的表情,看他在这个学校里是否快乐,看我们的家长、教师是否幸福。
基于以上对教育的理解,我们以学习为中心,构建了“三层八维”的课程结构。“三层”是指基础能力、拓展融通、实践创新。“八维”即八个维度、八大领域。在八大领域当中,我们构建了三十二个不同系列,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
比如说,我们的卓越主题的书院课程群。这个课程群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准的教育支持,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要考虑不同群体孩子的需要。卓越主题课程就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设立的课程。
我们的圆明书院课程中,人文课程包括了人文、实践、方法以及经典导读。通过人文课程,学生学习了人文文献检索运用的方法,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同专家、创业者访谈。通过人文的实践,活化了课堂学到的知识,学到在自己的一生当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我们的六韬书院,它的主题课程是领导力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我们请了各个领域的一些大家、大师跟我们学生面对面,如国家视野课程里面有罗援将军的《大国关系》、张彬的《社会公平与正义》,还有吉佩定的《一带一路》;军事课程里有张召忠的《国际形势与军事热点》、金一南将军的《苦难与辉煌》……原来孩子们对读党史兴趣不高,《苦难与辉煌》课程让孩子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一些领袖课程的引领,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
我们还有一百多个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意、创造和创业,把课堂的教学空间拓宽到整个学习时间。
有好的课程设置,还要有好的课程管理;没有好的课程管理,就不可能有好的课程实施。早在十年前,北京一零一中学就制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标准,通过教学详细的安排,落实各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各个部门、各个细目之间逐渐达到协调统一。我们以教、学、评的形式,对每个课程的目标分解、认知层次、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解读,让教师有一个教学的底线。比如,初高中衔接课,我们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课时要求、目标分解、认知层次的要求,包括策略建议和老师可以发挥的空间。
有了标准,我们需要有好的管理,否则,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我们设计了年级加书院的管理模式,目标是指向未来的课程实施,形成开放、自主、多元、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方式,这样既有统一的东西,也有个性的东西。如,按照新的高考方案,北京市实行的是六选三,有二十类不同选择。这里就存在走班制的管理问题。我们基于学校实际,基于学生的生源状况和培养目标,实行分层、分类和分区的办法,既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也保证了每个学生的成长的空间。行政班强化了主题教育、文化归属,教学班让学生个性发展得到满足。
我们认为课程应该是一个统一于生活的整体。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学科之间我们尽可能包容和融合。在包容和融合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的是智慧的生成。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是获得了知识,却未必生成智慧。智慧高于知识,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培养聪明的学生,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其实在聪明的学生和智慧的学生之间有一个梯次不同的台阶。比如说聪明的学生能够知道答案,智慧的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原来的课堂是知道、了解、展示、完成,现在智慧课堂要研究的是他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表达观点,怎么概括和抽象,包括自己探索、猜想、发现和反思,这是智慧课堂跟原来课堂不同的地方。
以往,我们讲到教学、教学研究,更多关注教的方面,今天,我们更应该研究学生的学习,否则,我们教学效果不会好。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想干什么、要什么,我们教育的供给才能有效,学生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基于这样的基本共识,我们发动各个备课组和教研组依据学科要求研究各个学科的学习力模型。从知识和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等人的发展的基本素养、最基本的层次,到第二层次怎么实现人的发展,涉及个性化的学习和群体学习,特别是组合式学习、小组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等,最终实现人的最高自我价值。这些研究可贵的是引导了我们老师对学习力发生的研究。
课堂首先是生态系统。氛围环境有两个主体要素,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如果学生和教师交互是分离的,交集就是空集;如果交互很多,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更好。
课堂有两种属性,一个是课堂的生态属性,一个是课堂的智慧属性。生态智慧课堂有一个基本目标追求,就是“三个场”。一是生活场,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体验,在体验当中生命是否获得成长。如果学生没有体验,没有进入课堂和师生产生共鸣和交互,这样的课堂生成度就不够,学生就非常被动。第二是思维场。没有活动就没有成长,但是这个活动更重要的是思维活动,而不仅仅是组织行为活动。第三是情感场。课堂要有利于学生情感世界的成长,有利于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得到陶冶和美化。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交互、智慧的碰撞,从而得以生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的缘起和归属就是生命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第一是生活,第二是生命,第三是生长。
我们生态智慧课堂还特别坚持三个观点。第一是生态观,即课堂要呈现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师生之间共生、文化场域动态转换的过程。第二是生活观,知识和能力融合才能产生智慧,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能力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回归生活的本真。第三是生命观,教育应该尊重生命、唤醒生命和激励生命。这三个观点也体现了生态智慧的三个特性——思想性、和谐性、创造性。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各个学科开始研究课堂教学的结构。比如数学课构建的四面体课堂模型,我们研究怎么通过知识与技能、交流与反思、问题与情节、思维与表达获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通过反思、创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索课堂教学,实现立德树人。
这里分享几个实际案例。
融合式学习案例。我们学校依托圆明园,开发了系列课程“寻找失落的夏宫”。我们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融合在一起,变成综合性的创新型实践课程。这个课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圆明园实地考察;第二个阶段查阅资料,追忆历史,遐想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接下来对比今昔,进行文学创作——这里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意、设计的能力。
第二个案例就是语文课。我们在讲《故都的秋》的时候,根据生态智慧课堂的要素,选取了一组关于北平秋天的文章,供学生研究、对比、课堂的讨论,包括写一个读书报告。然后把文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自主讨论解决,再在班级进行分享;到了寒假根据讨论的一些东西,回到生活进行考察,最后汇总一个报告。学生们感到语文是活的,语文是生活的,它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对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尊重生命,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发展的可能,成功不能用一个标准来定义。我们要直击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对课堂进行诊断、研究和改进,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基础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