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惠冬 惠云芝 林 岩 刘燕妮 毛芙蓉 郑士金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 吉林·长春130000)
1.1 病原菌:茄子黄萎病主要由大丽轮枝菌(V.dahliae Kleb.)引起[1],大丽轮枝菌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 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亚纲(Hypocreomycetidae)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les)不整小球座科(Plectosphaerellaceae)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大丽轮枝菌在培养基上可形成菌丝、分生孢子、微菌核等结构,病原菌繁殖主要依靠菌丝无性繁殖,目前为止仍无该菌存在有性态繁殖相关报道。
1.2 病害症状:茄子黄萎病常发生在植株门茄坐果后,发病初期叶片边缘或叶脉出现褪绿病斑,中午天气炎热时植株出现缺水状萎蔫,午后可恢复。发病后期病斑连片,整株植物一侧出现褪绿黄化,叶片萎蔫,萎蔫状不能恢复。由于病害发生后植株一侧叶片全部变黄,所以生产上也称黄萎病为“半边疯”。田间一旦出现严重黄萎病植株,其维管束则变成褐色,植株无法进行正常物质运输,生长减缓,产量下降。
1.3 侵染循环:茄子黄萎病是土传病害,病原菌通过产生分生孢子、菌丝体、厚垣孢子、微菌核在土壤中、植株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研究表明大丽轮枝菌产生的微菌核具有抗逆性,在不良土壤环境条件下仍能长期存活,在病害侵染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2]。待环境条件一旦适宜微菌核便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侵染寄主,并以菌丝形式进行扩展,最终侵入寄主维管束造成植株病害。菌丝向上扩展侵染植株叶片,形成叶部病害,发病严重年份,茄子黄萎病可引起植株死亡而病原菌仍可留在寄主体内进入下一个侵染循环[3]。
茄子黄萎病是重要的土传病害,对于该病害防治通常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法,统筹使用多种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与非大丽轮枝菌寄主合理轮作,是防治茄子黄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茄子黄萎病病害发生主要依靠土壤中逐年积累的病原菌及微菌核[4],轮作可降低菌丝体和微菌核数量,大幅度减轻病害发生[5]。田间茄子生产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减少次年初侵染来源。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培育壮苗,增强茄子植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抵抗作用减轻病害发生。田间种植茄子使用起垄栽培方法,可防止病害随水流传播,减轻生产季节发病率。
2.2 抗病育种:目前市面上存在利用抗病育种方法选育的高抗和中抗茄子品种虽然不多,但抗病育种仍然是防治茄子黄萎病理想的方法。通过逐代选择施压、体细胞离体选择[6]及远缘杂交[7]的方法有望培育出中抗或高抗黄萎病的茄子新品种。
2.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防菌进行防治的防治方法,该方法对环境友好,目前对大丽轮枝菌能起到生物防治作用的菌类较多,包括木霉菌(Trichoderrma virens)、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p)、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essubtilis)、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等。生物防治原理多为利用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抑制或杀死病原菌而起到防治作用。但生防菌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生防菌生防作用退化、室内试验效果明显田间使用防治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同时在利用生物菌剂对病原菌防治同时也需注意农药的目标菌群和使用间隔时间,以上问题也正是限制微生物菌剂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原因。
2.4 化学防治:茄子黄萎病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真菌杀菌剂和土壤熏蒸剂。真菌杀菌剂在大丽轮枝菌侵入茄子维管束前施用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一旦病原菌侵入茄子维管束,真菌杀菌剂防治作用不理想。所以真菌杀菌剂应当在病害未发生时使用,起到预防病害发生的作用。土壤熏蒸剂的防治原理是利用熏蒸方法将土壤中残存的大丽轮枝菌杀死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甲基溴和三氯硝基甲烷被用于土壤熏蒸处理且防治效果显著,但由于使用后对生态环境毒性较大被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