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与协和精神

2019-01-04 18:51梁晓春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林巧稚医患病人

文/梁晓春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综观人类医学的发展,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的献身精神,到希波克拉底把医学视作“为病家谋幸福”的崇高境界,无不闪烁着人文思想和人本精神。中国的传统医学更是崇尚“生命至重”,坚守“医乃仁术”,强调“精于专业”,恪守“贵义贱利”,告诫“术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无论是其价值准则还是行为规范都贯穿着浓郁的人文思想。北京协和医院是医界的一面旗帜,医院文化经过沉淀转化为医院人格,又融化为医院的灵魂1。业界翘楚,比肩接踵。张孝骞“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林巧稚“我愿意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祝谌予“为患者治好病是我最大的幸福”,待患如亲,“来者不拒”;方圻“病人的利益永远高于自身的利益”;郎景和“为患者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大师的垂范铸就了协和的文化,浓缩了人文的精华。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改革滞后的医疗体制以及医生过度依赖先进技术等弊端,以致医生只重局部不顾整体,忽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加之临床专业的分科过细,出现各自为阵,过度医疗、对抗医疗和消耗医疗等状况。使得医患矛盾日益加剧,昨天医生对病人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朋友,而今天就反目成仇。有的病人带着录音机走进诊室;有的病人对于医生开的药贵被认为是拿回扣;有的病人对于医生开的药便宜也会产生质疑;更有甚者带着凶器扑向医生和护士……昨天哪怕病人只要有1%的希望,医生就会尽99%的努力去挽救的职业操守,今天变成了没有50%以上的把握,谁都不敢“深入虎穴”。本来医生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精于专业,提高医疗水平,现在不得不“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医患双方都感到紧张焦虑,时时都在警惕,处处都在防范。梦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使得许多医生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荡然无存。这种医患关系如果不加以改善,势必“两败俱伤”。患者得不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医生得不到医疗水平的提高。医患矛盾及纠纷将会愈演愈烈。冷静思考,痛定思痛。在这社会的转型时期,除了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医疗资源不足以及卫生体制不完善外,正如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威廉·奥斯勒2所言:“现代医学实践的弊病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纵使我们异常警惕,但这些弊病依然毫不留情地暴露了出来”。怎么做才能规避这些弊端,融化医患之坚冰呢?我们首先要“独善其身”,从我做起,后则“兼济天下”,重塑职业之荣光。

永远的临床:一名优秀的医生的成长,必定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积累和时间的磨砺。在今天医疗诊断技术突飞猛进,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医生重检验轻临床,重“病”轻“人”,走近患者床边的时间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就是患者越来越不满意。早在唐代孙思邈就要求医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威廉·奥斯勒也曾说过:“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有情感、正为疾病苦受煎熬的人。”

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一生都没有离开临床。经常告诫学生:“患者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看病人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不要凭医学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而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病人。”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爱,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拉住病人的手,给病人以安慰,给病人以信心。她说:“我愿意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那是一首绝妙的生命进行曲,胜过人间一切最悦耳的音乐。”内蒙古有位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病连续夭折了三胎,当她第四次怀孕时,做母亲的强烈愿望使她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得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最后通过做用婴儿脐带换血的手术,使婴儿得以平安出生和健康成长。经她接生而降临世界的婴儿难以数计。为了表达对林巧稚的感谢之情,不少妇女还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和“仰林”等。直到生命的最后,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都是:“产钳,快拿产钳来!”3-4

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协和名医、原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祝谌予老师视病人如亲人,不论富贵贫贱,无分怨亲善友,“来者不拒”。不管多累祝老总是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肯离开诊室,经常看到晚上8点以后。简单吃点晚饭,又开始回复求医问药者的来信,几十年从未间断。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屡有患者寄款酬谢,祝老总在汇款单上批复:“收款人不要,退还寄款人。”最令人难忘的是1999年4月,祝老发着高烧,服过退热药仍然前往应诊。当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后,他老人家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自此一病不起,直至生命的尽头。

祝老一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他继承了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勤于临床,善于总结,在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血瘀的症状和体征,如肢体疼痛、麻木、面色晦暗、皮肤有瘀斑、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舌下静脉瘀紫等异常。1978年在国内首先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瘀血的学术观点,报道了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获效的病例,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对糖尿病血瘀证的研究。他倡导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得到国内同道的高度重视,引领了本学科发展的方向5。

详细的问诊:临床医生接诊患者时,在多数情况下,第一句话就是:“您哪儿不舒服?”当患者欲将全部就诊经历及在当地医院的诊疗情况逐一介绍时,很快就会被医生打断,“问您现在身体有什么不好!?”这时病人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忘记欲陈述的最重要的疾病起因,以致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出现误差,甚或付出生命的代价。

应该说问诊是采集病史的主要手段,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中医“十问歌”就详细描述了问诊所涉及的内容。但平心而论,临床又有几个医生能做到十问呢?曾经有位43岁的女性患者,因食欲不振,胃不舒服在门诊就诊,医生就给予了健脾和胃的中药治疗,几次复诊,都没有问到月经的问题。结果这位患者是怀孕了,由于未能及时诊断早孕,错过了人流的时间,这种低级的错误,引起了一场医疗纠纷。倘然医生能够按照中医十问歌“妇女尤问经带产”,进行详细的问诊的话,这场纠纷是不可能发生的。

协和内科张孝骞教授“一生别无所好,唯一的喜爱就是诊治病人”。他历来强调问诊的重要性。一生诊治疑难病例无数。1980年秋天,协和医院收治一位老年妇女,腹部膨出,皮肤绷得光亮。经过各种检查和试验性治疗,腹水原因一直未查出,各主要脏器均受到影响,生命危在旦夕。张孝骞查房看过病人,并和病人详细交谈,发现她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极像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的症状。他翻阅了入院以来的病历,判断这个病人的腹水,是因甲状腺机能低下引起。他告诉主管医生,这种少见的疾病,应注意鉴别6。

温暖的查体:查体是诊断疾病的主要线索。因此,仔细的查体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都至关重要。同时,娴熟的查体能力,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成为友好医患关系的开始,并对以后疾病的诊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内科张孝骞老师查房时,给病人查体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使得许多疑难杂症在他的手上得以确诊。每次查房都会给医生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1977年10月,内分泌科病房住的一位病人,他下肢沉重,活动困难达3年之久。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腰肌劳损、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软化症。X线片显示病人的骨盆、双手、腰椎等部位呈普遍骨质脱钙以及病理性骨折状。病人按常规服用维生素D和乳酸钙、磷酸盐以后,症状未见好转,这使医生们感到困惑。张孝骞教授被邀来会诊。他询问病史,查看病历,认真查体,发现在病人右侧腹股沟处有1个小的肿物,并对在场的医生们说:“这大概就是病根!这个肿块可能分泌某种激素类物质,导致钙磷代谢的异常。”他提出要尽快切除这个肿块。术后,患者的症状很快好转,全身疼痛症状也逐渐改善。病理诊断肿物是一个间叶瘤,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病例,在这以前的世界医学文献中,总共报道7例7。

认真的倾听:倾听是医患和谐有效沟通的粘合剂。医生能不能做到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诉说,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决策、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如果能够把患者当作“至亲之想”,就能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耐心倾听,“审谛覃思”。在门诊曾经看过这样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她是一所大学的教师,时年42岁,当她坐到我的诊桌前时,满脸愁容,眉头紧锁。主诉自己患糖尿病三年有余,初则仅靠饮食控制加运动锻炼,血糖就可达到正常,可近半年血糖控制得特别不好。外院的医生给她用了三种降糖药,但血糖仍居高不下,她抱怨说,“用了这么多的降糖药,没有任何效果,药都白吃了,会不会是假药呢?”“你好像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我吗?”我问病人,“你怎么知道?”病人没有正面回答。“中医讲‘望、闻、问、切’,我望出来的呀!”“这和血糖有关吗?”听了我的回答,她反问。“有关,你愿意和我说说吗?”我肯定地回答。“一句两句说不完,我能等你看完病人再说,行吗?”患者迟疑了一会儿。“好!那就这样,你先等等”。我说。等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已经是快1点了。虽然已错过了午饭时间,但我还是耐心地听她叙述心中烦恼。原来她的老公是她大学的同桌,居然喜欢上了自己的学生,碍于情面她不愿意戳穿这件事,就整天“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我告诉她:“问题就出在这里,不是药的问题,而是肝气不舒。肝气不舒的后果就导致了体内多种升血糖激素的升高,而体内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胰岛素势单力薄,敌不过其它升血糖激素,就败下阵来,血糖自然就上去了。你越不痛快它就会升得越高。仅靠药物只是“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我告诉她:“第一,中医讲‘郁则疏之’。你要把心中的苦闷疏导出来,要推心置腹心平气和地和你老公谈谈。也许事情只是在萌芽状态,问题并没有你想得那么严重,通过你们共同努力就完全可以解决。第二,‘既来之,则安之’要正视现实,理性对待,如果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余地,就潇洒地分手,不能为了一棵大树放弃整片森林。你还有你的事业、你的学生、你的孩子及你的父母,这些不同样都很重要吗?第三,治疗方面我可以用点中药疏肝理气,气机调畅,以辅助治疗。”当她第二次找我复诊时,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她说:“我的血糖降下来了。问题确实没有像我想得那样。太谢谢你啦,你应该去当心理医生。”我说:“如果你没有敞开心扉,问题也不会解决,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呀。”

贴心的治疗:患者相对于医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患者不愉快的就诊经历会影响患者的心情,从而难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医生面对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传统的希腊医学认为“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医生总是处于主动的位置,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都是医生说了算,几乎没有病人会和医生讨价还价的,最多是治不起病回家了事。如果每个医生在看病过程中,都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相信医患关系会变得和谐起来。张孝骞老师曾经说过,患者把生命交给了医务工作者,医者应有一颗尊重生命的“仁心”,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和托付,而不是“用昂贵的治疗方法治疗少数人的疾病”。林巧稚对患者的爱,就体现在她为病人的利益着想上。特别是对影响生育和家庭幸福的病例,更是慎之又慎。有一个女工在检查身体时被诊为子宫肌瘤,并要实施子宫摘除术。这对女工和她的家庭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她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林巧稚。林大夫重新给她做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凭着丰富的经验她断定这只是个生理性瘤子,无须摘除子宫,而且还确诊女工已有了一个小宝宝。当女工第二次入院来到林巧稚身边,由林大夫亲自给她接生下一个孩子时,女工是多么高兴啊!这位女工深情地说:“是林大夫救了我,挽回了我的幸福家庭!”3

中医十分强调“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也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给药的个体化”。在临床遇到的病人病情不同,经济情况不同,心理状态也不同,就应该辨证论治,不能千篇一律。曾经有位女性糖尿病患者,就诊时空腹血糖15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8 mmol/L,外院已经给她用了拜糖平和格列美脲两种降糖药,效果不好。她当时抱怨说:“这么贵的药,还不管用。”当我问到她的经济情况时,她告诉我:“我是下岗工人,钱不多,吃了药就没钱吃饭,吃了饭就没钱吃药。”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呢?中医讲“有是证用是药”,但药品名目繁多,贵贱不等,既要“对证”有效,又要便宜可行,这就需用心思考。我详细询问了她的情况,了解到她在崇文门租柜台卖蔬菜,生活极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迟一顿早一顿,进货时很累,不进货就不动。我告诉她饮食运动治疗的重要性,建议她加强饮食调控和运动锻炼,并停用了上述两种药物,加上了二甲双胍这种非常便宜的药,后来她血糖控制良好。逢人便讲:“有病去协和,那里不会黑你。”奥斯勒2曾经说过:“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还应该用心去感受,去帮助,去安慰。因此,他说道:“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得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医患关系的矛盾,100年来皆如是,重要的方法,正如奥斯勒所说:“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

任重而道远:早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中就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8医生对患者的救治过程,是包括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辩证思维等多学科在内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医生都需要掌握人际交往和医患沟通的技能,以此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以便完成病史采集等医疗行为,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该主动成为改善医患关系的调节剂,忍辱负重,耐心倾听患者的抱怨,尽可能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还要做到“一戒重富嫌贫,二戒行为不俭,三戒图财贪利,四戒玩忽职守,五戒轻浮虚伪”。不要做“立奇方以取异;或用僻药以惑众;或用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贵之人;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欺愚鲁之辈;或立高谈怪论,惊世盗名;或造假经伪说,瞒人骇俗;或明知此病易晓,伪说彼病以示奇”的庸医。要用悲天悯人的仁心和济世活人的仁术去感化患者。端正行风,廉洁行医,拒绝贿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弘扬“协和精神”传承“协和文化”。“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辛苦与劳累;选择了协和,就选择了奉献和牺牲。”这是协和人饱含多少“艰难和辛苦”,而又多少“欣慰和甜蜜”的坚定回答9。当然,只靠医生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政府应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引导,让患者明白医生不是“神仙”,生命不是用金钱就可以换取的,医学尚有无数的未知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去探索;让患者懂得生长壮老已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希望每一位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人,能够接受目前人类对生命运动认识的局限性及掌控生命的艰巨性。如果是这样,就离让所有的患者都满意的梦想为期不远了。

猜你喜欢
林巧稚医患病人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科学家公益宣传
——林巧稚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谁是病人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那天我出诊
只有5个字的回信
林巧稚“走”上越剧舞台
病人膏育